学习《道德经》21-25

 

点击标题下「岭南文苑」可快速关注学习《道德经》桃源客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

点击标题下「岭南文苑」可快速关注


学习《道德经》桃源客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在这章中,他提出了大德惟道是从的主张。他说:大德的形态,是由道决定的。道这种东西,没有清楚的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却有其具体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昏昧,其中却有精微之质。这种精微之质很真实,可以去验证。从当今追溯到远古,它的名字一直在。依据它去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知道万物的初始状态呢?就是依据道。在这里,他讲述了自己是以名寻道、以道阅物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在这章中,他提出了相反相成的主张。他说:柔顺得以保全,屈服得以伸张。凹陷得以充盈,破旧得以更新,少有则多得,多有则迷惑。因此,有道之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的榜样。不抱私见,因此明于道。不自以为是,因此明辨是非。不自夸,因此多有功劳。不自负,因此得以提升。因为他不与世人相争,所以天下人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候人说柔顺能自我成全等的道理能是空话吗?这确实能使人圆满从而归于大道。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在这章中,他提出无为而治、道德治世的主张。他说:少说话少发布政令,这才是合于自然之道。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兴风行雨的是谁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 何况人呢?因此,以道治理天下的人就遵循道,有德的人就信守德,那些失道失德的人,道德就抛弃他们。遵循道的人,道便悦纳他;;信守德的人,德行喜爱他。无道无德的人,道德乐于拒绝他。无道德的人就会诚信不足,因而就不会有人信任他。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在这章中,他提出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不符合道的现象。他说:踮着脚就站不住,迈大步走就走了远路。自逞己见的人不算明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徒劳无功,自高自大的不能被人敬重。从道的角度看,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像剩饭赘瘤,只会让人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这章中,他表明了个人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的基本立足点。他说: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永不改变,循环往复运行而不停止,它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记录它为"道",勉强称谓它为"大"。大,它广大无边伸展遥远,伸展遥远却能周转不息,周转不息而回归本源。因此,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寰宇之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浑然一体的自身状态。在这里,自然这词难理解,可理解为天地之母的浑然一体那东西。

编辑:岭南客

岭南文苑

微信ID:lingnanwenyuan



1.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2.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岭南文苑



长按二维码关注




岭南书院

微信ID:lingnanshuyuan



1.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2.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岭南书院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岭南文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