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二强专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法国首饰艺术家Tomasx26nbsp;heleney法国老朋友、首饰艺术家Tomasx26nbsp;heleney四月份来上海住在我家...





法国首饰艺术家Tomas heleney

法国老朋友、首饰艺术家Tomas heleney四月份来上海住在我家近半月,她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每天主要考察长三角的首饰市场,并与中国首饰艺术家设计师同行们进行专业交流。期间彼此互相学习许多。在heleney临回国前,她告诉我:我很喜欢你的作品《家训》系列,以及衍生出来的《百家姓》、《生肖》、《星座》等作品。可以为我做一枚戒指吗?留作下次我来中国取!

我一直以为中国当代首饰艺术处于刚起步阶段,我们是西方当代首饰艺术同行的学生。的确,在五年前的一次专业活动中,一位美国首饰艺术家曾说中国当代首饰艺术还处于“Baby”阶段,一个专业圈子,国际上的动态大家都很清楚,当时也的确有种失落感。或许因为五年过去了,而今天能得到西方同行的认同并提出订制,还真是有点小意外。

我问她:做成法文?英文?她说:不,我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和艺术而来的,印章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自然要的也是中国汉字印章,请您帮我刻上中国名字。我说:那就刻“海伦”二字吧?她欣然同意。





海伦订制的戒指

这只是发生在我工作室中的一件日常小事,但也让我陷入了某种思考。在当前信息交流全球化和互联网生活已成习惯的时代,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欣赏也逐渐成为自觉状态,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艺术在互相影响,艺术家在互相交流学习,创作的作品风格面貌也愈显交叉。

但有一个现象也伴随而来,对于一些新兴专业,我们更多的却是在模仿西方。比如当代首饰艺术,不少从西方学习归来的中国艺术家设计师创作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西方艺术的外在形式,似乎认为形式西方化是艺术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表现,而对中国文化的挖掘与体现却是捉襟见肘,我想这既是一种小小的文化中毒,更是一种对本土文化和自身创作的不自信的表现。艺术创作的根本是基于作者自身综合认知上的外在表达,是客体在本体意识下的艺术表现,而非他者价值评价体系下的作品创作。







《家训》系列

作品《家训》系列(及其衍生艺术《百家姓》、《生肖》、《星座》等)是我的一套艺术首饰创作。我将中国传统家训(如“四海为家、善为本、天道酬勤、坦荡荡……”等)以首饰佩戴的形式进行创作表现。作品主要运用了电路板和925银两种材料,将信息时代文化传播的媒介物与中国传统篆刻艺术进行创新结合,以现代首饰形式来弘扬中国传统道德和思想文化。





《百家姓》系列

不少朋友认为这套作品在创作思想、作品形式和时代语境上都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和情感认知,谁知今天也吸引了外国朋友的关注与喜爱。由此我也产生了些许感悟:艺术美是不分国界的,外国朋友喜欢中国文化和艺术形式,我自然不必为她而刻意去迎合或模仿西方艺术形式。文化艺术作品的魅力,首先应该是艺术家对自己熟知的本土文化和自身创作的坦诚与自信,即使不刻意本土,也不要盲目追随欧美,而是从直觉出发,在学习人家的同时,重视自我敏感与直觉的选择,重视文化的厚重感,避免语言上的浅薄和形式上的幼稚,才能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来。



作者:吴二强
当代首饰艺术家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上海首饰设计协会理事
《生活週刊》专栏作者
“文化部文化创意创业产业百强设计师/重点人才库”成员
“U&M-Art JewelryStudio—吾尔强艺术首饰工作室”艺术总监
吃西瓜
一個關於珠寶腕表文化藝術創意設計時尚潮流品牌傳播的獨立公眾平臺。


沒有規則,不要束縛。用簡單的傳播方式,發現文字與圖片之美。如果你也和我們一樣,有顆想要成為浪蕩“思想家”和“藝術工作者”的心,那麼請用力猛戳鍵盤zxzyxf@sina.com,由於工作繁忙及睡覺要緊,對於你的每一封郵件,我們都會很負責任地設置自動回復:在雨後的夏天,吃西瓜,數蝸牛,蹺二郎腿,看小狗子打架。


    关注 吃西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