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交流会丨费解小说的文字游戏

 

莫言《木匠和狗》、王蒙《来劲》、格非《褐色鸟群》引发无尽猜想...

本周三晚舟舟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读书交流会,编辑部内部成员就《木匠和狗》、《来劲》、《褐色鸟群》这三部短篇小说进行了讨论交流。

鉴于这几部小说都有费解诡异的特点,所以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下,就产生了很多有趣观点,其中荒诞的文字游戏让所有问题都仿佛无解,可越是扑朔迷离,就越是让人想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以下为大家介绍小说基本信息及成员们的看法,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阅读~

↓↓↓↓↓



摘要

《木匠和狗》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所写的一部短篇小说,收录于《收获》 2003年第5期。人性与兽性的对比,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成难以解开的迷局。

评论

❀成员胡雨濛:

文章在不经意的乡野谈话之间绘出了人所拥有的多重面貌,最普通的一面,无非谋生,安死,偶尔做做春秋大梦,无论是官是民,或贫或富,所有人活的像是在挣扎。人性中有残忍无知的一面,如管老六猎鸟、杀木匠;也有正义的一面,木匠救牛犊,王敬宣的骨气等等。
这类文章绝对是烧脑子的存在,他们不像意识流,需领会精神,也不像现实、浪漫那一大堆各种主义的文章,直接且华丽。它像是一副抽象派的画作,也像是一张多棱面的彩色镜子,你一无所知时看进去,你重视什么、在意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成员郑荃文:

初读《木匠和狗》时,不甚懂它的结构。故事套着故事,人物交杂人物。或许就真的印证了“钻圈”这个名字,从管大爷,钻圈,到嗵鼻涕的小孩,所有讲述者都在圈子里周而复始地讲着故事。即使本文的创作者自己本人到老也还一直讲着,还没钻出这个圈子。或许只有读者能冷静地置身于圈外,看着故事一遍遍演绎着。可看完后,读者也不由得陷入了一个圈子,关乎人性。

+++++++++++++++



摘要

《来劲》是王蒙的短篇小说,小说运用立体主义的拼贴方式把社会万象拼贴在一起,呈现了一个多元时代的自由多变、浮躁嘈杂而又令人困惑的社会特征。

评论

❀成员卢璐璐:

我倾向于认为,Xiang Ming不是一个单独的清晰的个体,而是一个由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共同构成的群体,甚至作者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也就是说,作者没有采用惯常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即以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影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而是把社会上的人当做一个整体来写,类似于数学上的“单位1”和“整体代入”。

❀成员袁艺铭:

我觉得这篇小说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了小说乃至这个世界的另一种可能。不是所有小说都必须有一个姓名性别身份地位确定的主人公,不是所有故事都必须有开头结尾发展高潮,不是所有文章都必须条理清晰逻辑分明,不是所有规则都是恒定的。我们需要打破,需要创造,需要表达自我并在表达自我中理解自我。这个世界也需要“破坏精神”和我们微不足道或者振聋发聩的疑问。

+++++++++++++++



摘要

《褐色鸟群》作者格非。是一篇闪耀着博尔赫斯式的诡谲与自我指涉色彩的典型小说。其新颖的创作手法,对心理梦境般的描写中,对人类自身竭力隐藏的本性也有着十分透彻的分析。

评论

❀成员张梦圆:

“眼下,季节这条大船似乎已经搁浅了,黎明和日暮仍像祖父的步履一样更替。流星作匀速四周运动,月亮成为不规则的樱桃形,褐色的鸟群从水边的上空飞过,水边的石子滩变成一种冰莹的纯蓝色……”格非勾勒的画面总给人一种加了双重滤镜的即视感,雾气氤氲隔着湖畔,看不真切。全篇的语言裹杂着黑色幽默的荒诞与诡异,让人烧脑的逻辑,一次次颠覆式的推论与答案,颇似《寒蝉鸣泣之时》的无限循环模式与没有答案的结局

❀成员朱家琪:

一个声称从十岁从未进城的女人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的记忆里多年未曾磨灭,醉酒跌入粪坑而死的丈夫如何在棺材中解开了上衣的一颗纽扣,那个多年前的雪夜发生的意外的记忆竟出现在死去的丈夫脑中?一个个疑问把读者逼到了逻辑思维世界的死角,对真相的渴求使得读者急切地追随故事的脚步,然而直至故事的最后,疑问依旧无解。猛然醒悟这不是一本悬疑破案小说,也不是一本玄幻传奇,作者放纵着自己的意识在荒诞的世界中游走,通过构建一个看似荒诞的世界达到表现自己哲学思考的目的。

+++++++++++++++

三篇小说风格独特,迷雾重重,看似混乱的内容背后,又能发掘无限深意,因此交流会上一直进行着热烈的讨论。无论是对于《狗和木匠》中情杀钱杀附魂杀的猜想,还是就《褐色鸟群》发起诡异与哲学的争辩,都是成员们在新文学领域的思考和探索。

“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这可能就是,文字世界能如此吸引人的原因吧。


    关注 眉湖学舟编辑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