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写灯笼”与老艺人的羁绊

 

致力打造西胪镇对外宣传窗口,存储西胪光影流年,弘扬西胪传统文化,定时推送西胪镇动态,分享有价值的资讯。...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

小编微信号:xilusx(←长按复制)致力打造西胪镇对外宣传窗口,存储西胪光影流年,弘扬西胪传统文化,定时推送西胪镇动态,分享有价值的资讯。

小巷深深一线天
大红灯笼挂墙檐 
莫道今朝不似前 
幽幽往事满心间 


周边庙宇更替下的灯笼,紧挨着门槛

那烟熏痕迹,裹盖着这一年庙宇里信男信女进出的尘埃

这年,看来真要过去了
唐代韩愈曾称潮汕“州南近界,毒雾瘴气,日夕发作”,那时潮汕还是个毒虫猛兽出没无时僻野之地,先民对自然充满敬畏,相信世间万物的背后都有一只看不到的手(神灵精怪)在操控,于是,在潮汕乡村,很多人家门檐都挂着“天地父母”红字灯笼,门边也会悬挂着竹筒香炉。他们希望通过祭拜,向其背后的主宰表示尊重和敬畏,以祈求其佑护。

在潮汕,灯笼为“祈福的工具”和“门户的标志”,但灯笼出场的形式和细纹图案则“一乡一俗”,相同的只是会在喜丧之事、节庆之时、新旧更替之际成为不可缺失的标志。尤其每到年末,各庙宇与人家会将门口悬挂一整年的灯笼趁着年尾大型的“拜神”进行替换,意其抵挡了一年“三衰”的旧灯笼一同带走。(现只有部分庙宇或乡村人家依旧有此习俗)
潮语“灯”和“丁”同音,灯笼对潮汕人家来说主要还是代表财丁兴旺、喜庆、好意头,旧时祠堂宫庙、官府衙门、商业铺户常挂灯笼,由于灯笼在潮汕地区使用十分普遍,便有了“写灯笼”这一行当。
“写灯笼”实为竹编油纸灯笼的一个环节。竹编油纸灯笼是一项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据当地人考证,乾隆年间做灯笼的工艺传入澄海隆都的前美村后,经过一代代老师傅传授至今。只是因其制作工序繁琐,供销利润低,现在年轻人很少愿意从事这行当了,在整个潮汕地区,仍在制作竹编油纸灯笼的师父加起来不超过一百人。
永宁寨,位于澄海隆都前美村“陈慈簧故居”北面,是陈氏家族的发家之地,为曾任清内阁中书的陈氏先祖陈延光于雍正十年(1732)所建,是一座占地面积10333平方米的正方形巨蟹。





穿过这几百年历史的古寨小巷便到灯笼艺人“陈周茂”的家(右一),图中三位都是从父辈手中继承灯笼手艺,从20岁左右便开始独立编制灯笼,并以此谋生。

砍竹、破竹、削篾 、起花、编笼胚、收尾、糊贴砂纸,而后才是灯笼写字,这之前的工序非常繁复,单是把竹子破成两三毫米厚的柔软竹篾,再把一条条竹篾变成网状的灯笼胚,就需要花费好几年的功夫才能学成。
89岁的陈老伯为灯笼赶制竹片。他用牙齿几乎掉光的嘴衔住竹片帮助其分离,手中的这把弯刀从他独立制作灯笼开始,跟随已近70年。
木篓是专门用来箍小灯笼的,偶尔也兼装削好的竹片。





每年春节前后,就是陈周茂师傅最忙碌的时候,祖传的手艺不仅畅销潮汕周边地区,还远销东南亚。面对不间断的市场需求和订单,年近70的陈周茂师傅也渐感力不从心。





大型竹灯笼需要“起花”做大一点的头,费的功夫自然也多很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耐心,而香烟和功夫茶就成了制作过程中必不可失的“伴侣”。
做完灯笼胚就得往外部糊上灯笼纸,灯笼纸是购买一些无字有花纹的专业灯笼纸,然后由制作人亲手书写笼上的字,这便是“写灯笼”的由来
对于不常写的字,陈周茂事先会在纸上练习再书写。这不仅要求精通文墨,还要懂得各姓氏灯号。
所谓灯号就是各姓氏创姓之初的封地地名,或是古时候皇帝对其先人所封赠的官衔,或是对其德行美誉的褒扬。

如林姓,可以写“西河旧家”,也可以写“九牧世家”。“西河”是比干的封地食邑,“九牧世家”则是莆田林氏一家九兄弟在唐朝时都成进士,当了刺史,刺史汉朝称州牧。

而陈姓,要写“颍川世家”或者“忠顺世家”。“颍川世家”里的颍川是中国陈氏的发祥地,属于现在河南的禹州。早在唐代,一支浩大的部族由于战乱,南下来到了福建,后来他们当中又有人继续南下,来到潮汕。“颍川世家”让这里的陈氏后人记住了宗族的源头。

“忠顺世家”里的忠顺,是指北宋初年,携漳州、泉州归顺朝廷的陈洪进,忠顺是他的谥号。他的后人在元代落户潮州地区,于是就有了“忠顺世家”这一族系。



一般喜庆灯笼上的姓氏都是以红色笔触,但是唯有一个字必须用绿色颜料书写。这个字就是“叶”,陈周茂师傅解释说,因为长得繁茂的叶大都是绿色的,当叶子变红时就是其要衰落之时。灯笼就是要吉利,所以“叶”姓用绿色,代表欣欣向荣。
不同形状的灯笼用法各有讲究,圆形一般挂在祠堂寺庙前;椭圆形的小灯笼一般都是用来在游神赛会、拜老爷或者家里添丁加口的时候拿在手里或者挂在杆子上的;葫芦形是旧时官府差役的巡城灯笼;还有一种白灯笼,是专为一些大户人家丧考妣而制,女写“慈”,男写“严”及死者享年,白底蓝字无刷油,俗称“白灯笼”。
陈周茂师傅谈起心爱的灯笼如数家珍。他的的灯笼手艺是父亲传授给他的,老发亲一辈子都在做灯笼,一直到90多岁才去世。




▲已故的灯笼老师傅


写好字,刷上防褪色的桐油,在阳光下晒上五分钟就可以了。





灯笼制作告一段落,老人们各自回家吃饭。制作的工具依旧摆放在老人各自的位置上,因为午饭过后,老人们还要回来继续编制灯笼。
眼下前美村,剩下像陈周茂老师傅的老艺人渐渐不多了,面对手艺即将遗失的困境,陈周茂师傅还是选择在有生之年继续坚持。面对灯笼制作工艺的高要求,繁杂工序和较低的回报率,陈周茂师傅依旧尝试着说服小儿子陈跃东能继承这项手工艺。

希望新的血液能突破传统灯笼技艺,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陈老的期许,或许,也是潮汕“佬嗮伯”们对于渐渐遗失的传统工艺技术的共同期望。
一缕风璇抚过重新悬挂的灯笼

闪烁、摆荡

似是准备着,接手聆听来年信客的诚心期许与实意还愿

这年,真的要来了

往后的岁月里,更替之际我们是否依旧可以看到这摇曳的灯火

via |   潮汕无二
综合整理 | 西胪视线
爆料 | 投稿 | 公益 | 小编微信号:xilusx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西胪论坛参与互动


    关注 西胪视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