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找宝宝”游戏调动孩子手眼脑,幼儿园益智区设计有讲究

 

找呀找呀找宝宝,找到一个好宝宝。...



幼儿园的益智区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材料,使幼儿通过自主操作,建构良好的数概念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其中教师扮演的都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适时的为孩子提供支持,助推孩子的游戏。但是益智区的材料如何投放却往往让教师陷入一种纠结的状态,辛苦设计的材料,孩子可能却并不感兴趣。

若能让游戏材料追随着孩子的发展不断焕发活力,学习不就成了孩子们主动意愿吗?

最近我们中一班投放了一个新的游戏材料——“找宝宝”。

玩什么:宝宝窝图卡4张(鸡窝和龟窝各2张)、龟宝宝、鸡宝宝各8个、蛇宝宝4个、小木锤4个。

怎么玩:孩子分别拿取一张宝宝窝图卡,将所有宝宝反面朝上,然后轮流敲击,要将蛋宝宝敲翻过来,如果是自己的宝宝,放回窝中。

若敲到别人的宝宝则翻回。如果敲到蛇,就要从自己窝里拿出一个宝宝表示被蛇吃掉。如果一开始就敲到蛇则停玩一次。一轮游戏结束后,谁的宝宝多谁获胜。

“找宝宝”是一款记忆棋类游戏,适合2-4名孩子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思考如何让自己快速准确地敲到宝宝,又不能让对方敲到宝宝。提高逻辑推断能力和策略思维能力。通过合作游戏,提高手、眼、脑的综合协调能力。

“找宝宝”材料吸引了许多小朋友来尝试,怎样才能让孩子自如地“找宝宝”?

1

介绍材料 初步熟悉规则
在活动前,教师制作支架性材料,以桌面台历的方式呈现,并向孩子们解释游戏玩法,同时作材料操作演示;初步了解规则。


2

按阶段投放材料,激发孩子游戏兴趣
第一阶段:按顺序轮流操作。孩子拿取宝宝窝图卡,运用黑白配和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决定敲宝宝的先后顺序,也有孩子抽取图卡,按照图卡角落里的数字,按照顺序轮流敲击。幼儿敲击,找到相对应的宝宝放回窝里。


第二阶段:理解规则,并记录结果。孩子对于基本玩法比较熟悉后,教师投放记录表,引导幼儿将每一局获胜情况运用贴纸进行记录。

而教师在观察中发现,中班幼儿合作记录的行为不是很成熟,也不方便,所以做简化调整,为每位幼儿提供记录表,最后幼儿也能够互相关注游戏行为和记录结果。



第三阶段:增加小蛇,约定新规则。敲到小蛇,把已放进窝里的宝宝放外面,最后将每一局结果进行记录。一开始敲到小蛇停玩一次。
3

为什么他总是能赢?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材料投放,孩子们对于游戏规则已经很熟悉,而仅仅只是了解游戏规则并不是“找宝宝”材料设计的初衷。

在游戏时,有的孩子一直赢,其他小朋友纷纷问了,为什么他一直能赢呢?赢的孩子说:“我敲完以后眼睛就盯着别人敲,如果他敲的不是他要的,等他翻过来以后,我就敲那个宝宝。”另一个孩子在边上一边做洗牌状一边说赶紧说:“那下次我就把这些宝宝混一混,不让你看见。”“那我也可以盯着你的手指看,看着你把宝宝移到哪里去”……

这样“见招拆招”的讨论在游戏中屡见不鲜,而这也是孩子的思维在不断地碰撞与互动,也让孩子们对于材料始终保持新鲜感,这样主动思考、学习的过程不也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吗?

本文选自《心理育儿》12月刊
《心理育儿》杂志6折征订
原价300元/年,

2017年全年(12期)优惠定价——仅为180元!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17年杂志,不明之处请详询徐小姐:0571-56929786。



    关注 绘阅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