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老公”是怎样炼成的?——探访王思聪母校温彻斯特公学

 

今年夏天,很多人因为BBC3一部名为《中国的秘密》的节目对王思聪由路/黑转粉,更有N多妹子加入了“关爱聪聪成长协会”。那么“国民老公”是如何炼成的?你可知,当年青年王思聪负笈远游的中学竟是奠定英国享誉世界公学教育传统的鼻祖——温彻斯特公学。...



由BBC3推出的纪录片《中国的秘密》前一阵着实火了一把。机智如我,英博士当然知道很多人慕名去看这档娱乐节目的主要动力是因为有“国民老公”王思聪的出镜。可以说,这是一部由国民老公拯救的BBC娱乐片。国民老公一展优雅英音,绅士风度,清晰思维和成熟心智,让很多人瞬间由路/黑转粉,更有N多妹子加入“关爱聪聪成长协会”。

可是,这样炫酷的国民老公是如何炼成的呢?都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欲知国民老公如何养成,还要从他的母校聊起。你可知,当年青年王思聪负笈远游的中学竟是奠定英国享誉世界的公学教育传统的鼻祖——温彻斯特公学。

请听英博士娓娓道来吧,英博士可是掌握了一手的资料哦!前不久,英博士约了温彻斯特公学的招生主管、前任舍监安德鲁·谢登(Andrew Shedden),在深秋时节的古老校园里谈笑风生,画面不要太美。
六百年从未中断的历史
六百年,对,你没有看错,温彻斯特公学有六百多年历史。和它相比,其他两所同样鼎鼎大名的伊顿公学和威斯敏斯特公学都只能甘做晚辈。”伊顿是温彻斯特一个年轻的版本,五十多年以后它才出现,威斯敏斯特公学出现得更晚。”聊起温彻斯特历史时,安德鲁很自豪。

说起它的创始人威廉·威克姆(William of Wykeham),那是一个传奇。他出身于汉普郡的一个贫穷的自由民家庭,通过自我教育而成为神职人员,曾担任温彻斯特大主教,并两次担任英格兰大臣(Chancellor of England),在今天相当于自拍小能手+网红--卡妹子担任的职务。威克姆在1382年建立了温彻斯特公学作为一所培养神职和公职人员的学校。他本人出身微寒,深知教育对于贫寒子弟的重要性,因此,温彻斯特公学招收的70名来自贫穷家庭的男生享受全免费待遇,他们被称为“学者”(Scholars)。

但与此同时,威克姆也允许十名自费学生分享温彻斯特的教育,这些学生主要是贵族子弟和来自与公学关系紧密的家庭,他们被称为“普通学生”(Commoners)。四年后,他又建立了牛津大学新学院,他的“七十学者”从公学毕业以后进入新学院学习。此举开启了英国享有盛名的公学教育传统,温彻斯特公学也成为后世公学教育的样板。温彻斯特公学——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模式被亨利六世所用,从而建立了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而为了建立伊顿公学,亨利六世数次造访温彻斯特公学,并借鉴了后者的章程,甚至还挖走了它的校长和几位“学者”,这可真不厚道。不过,温彻斯特公学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姜还是老的辣嘛!

如今就读于温彻斯特的大部分都已是普通学生,他们的规模也扩大了近十倍,“学者”享有的免费优待也被取消——即使获得该名额的学生也需要支付一部分费用。但即使如此,“学者”的头衔仍然是一种荣耀,七十位“学者”仍然住在最古老的宿舍楼(College Hall)里,而这些楼层往往被外界认为能真正代表温彻斯特公学,住在里面的“学者”也被称为“Collegeman”,久而久之该词成为一种象征——温彻斯特精英的象征。

从1382年建立到今天,温彻斯特的教学从未中断,在战争时期也是如此。“那些古老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和里面的艺术品仍被用于教学,而且温彻斯特年轻的男士们可以接触到它们,这有利于他们历史感的塑造,很多学生以自己是这段光荣历史的一部分而骄傲。”安德鲁对英博士表示,他认为理解这段历史对理解温彻斯特公学今天享有的声誉很重要。

在六百多年的历史中,温彻斯特公学培养出无数社会精英,温彻斯特校友被称为“Old Wykehamists”,以此纪念创始人威克姆。这些校友中包括三位大主教,十九名主教,四名大法官,四十多名政治家,十多个外交官,三十多名诗人和作家,二十余名学者,以及数十名军界要员。中国人熟悉的嘛,刚才说了有国民老公,以及另一个耳熟能详的人——霍启刚同样也是校友。
不可不知的校训--Manners makyth man
等等,科林大叔和他演的哈利不是温彻斯特校友,可是上图右边的这句经典台词却是借用的温彻斯特公学校训。

Manners makyth man,官方给出的翻译是”不知礼,无以立也“。这句话出自温彻斯特公学的创始人--英国公立教育之父威廉·威克姆。在他就任温彻斯特大主教时期的一个盾牌勋章上,铭词便是这句,而那个勋章也成为了温彻斯特公学的标识。

作为校训,这句话为温彻斯特公学学术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奠定了基调。“风度”可不仅仅是笔挺的西装礼帽、黑色长柄伞、养尊处优的生活,优雅的“女王英语”、衣香鬓影的酒会、下午茶传统、高尔夫球、马术或者狩猎能概括的。更多地,它指向传统精英教育的核心--超越功利的智性追求,严格的道德准则和强烈的公共责任感。

这里要插播一段小花絮。去见安德鲁的时候,英博士迷路了,因为那一大片都是温彻斯特公学的校园,谷歌地图失效了,一旦地图失效,英博士必然迷路。急中生智,英博士抓住了两个迎面走来的男士问招生主管的办公室在哪里,两位男士穿着正统西装打着领带,耐心地带着英博士走到了路口。后来一打听,这两位气宇轩昂的小哥果然是温彻斯特的学生。

进入校园登记完毕,在前往接待室的路上英博士看到了参加预备军官训练营的三队男生。看上去还是小小男孩,但却一脸坚毅,走起正步来也有模有样,其中有一队训练官正在教敬礼,不时听到“Salute”。恍惚间,英博士脑补了一下十几年前国民老公身着黑色西服行走在温彻斯特校园的场景。
Div:广博的通识教育


统计显示,温彻斯特每年有近1/3的学生被牛剑录取,15%-20%的学生进入北美的顶尖名校,然而温切斯特公学从来不把名校录取率作为自己的“卖点”。

“我们在这一点上确实做得很好,但这不是温彻斯特的终极目的”,安德鲁表示,“温彻斯特致力于培养独立与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智性的探索与对话,从而使他们对个人生活、更加广阔的世界和新的挑战做好准备“。毫无疑问,顶尖高校青睐温彻斯特的毕业生,但升入名校并不是温彻斯特的目标,只是其培养体系的一个副产品。嗯,就是这么傲娇!

温彻斯特公学采用的是广博的通识教育体系,其课程设置的重心是“Division”(Div),安德鲁表示,Div是温彻斯特公学独特性的体现,“温彻斯特、伊顿和威斯敏斯特都非常优秀,但把温彻斯特和后两者区分开来的便是Div,它使温彻斯特成为温彻斯特”。

而所谓Div,是贯穿于整个五年的必修课程,它并不以任何考试为纲,学习本身便是目的。学生们被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框架里,需要进行大量和广泛的阅读。对此,安德鲁表示:“‘学习’在温彻斯特并不是死记硬背知识,而是智性的探索,它培养的是看到事物之间关联的综合能力和客观、全面地审视事件的能力。而Div是这个培养过程的核心。”

Div包括的课程有文学,历史,科学史,宗教,伦理学,哲学,音乐和时事,安德鲁解释道,“那些重要的、塑造了人类历史的领域,理解它们才能理解我们这个时代。五年以后当年轻的男士们离开温彻斯特时,他们拥有的不仅仅是优秀的成绩,更是广博的知识存量、开放的心态和广泛的适应力,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清晰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正是这些,而不是一个漂亮的分数使他们成为全面、有趣和智慧的人,使他们对未知做好充分的准备。

除了广泛的阅读以外,温彻斯特的学生也永远被鼓励去进行独立思考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期待每一个男孩都能为课堂作出贡献。一个课上可能有12个男生,老师会问每一个人问题,他会期待每个人都给出自己的答案”,安德鲁介绍说。

在温彻斯特公学,学生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里的课堂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平台,表达、对话和辩论在这里很重要”,安德鲁说,“很多时候人们有想法,但却无法表达,因此,在温彻斯特,我们注重于培养年轻人言语与书面的表达能力。”

在Div的课程设置中,每组学生五年里拥有一个固定的教师(Don),这位老师不一定教授自己的领域,因此可以是一个科学家来教历史,或者是一个数学家来教哲学。安德鲁解释道,是一个领域的专家并不意味着你就只能被限制在这个领域里。我们的老师也被要求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未知的领域。这也是另一种培养学生开放心态的方式,学生可以看到他们的老师和他们一起在探索未知,而不是一个领域的权威来单向地告诉学生应该是什么样。”
丰富的寄宿生活与教牧关怀


温彻斯特公学是现存的四所全寄宿公学之一,“所有的学生都是寄宿,老师同样也住在学校里”,安德鲁告诉英博士。也就是说,十三岁还是小小男孩的国民老公孤身一人来到温彻斯特,过得是全面寄宿生活,想来有点心疼,憋说话,快抱紧那个小男孩。

可是,不要以为寄宿生活孤独又封闭,寄宿制男校更如修道院一般清苦。行走在温彻斯特校园中,迎面走来的每一位年轻的男士都神采飞扬,“温彻斯特的男孩们是非常快乐的,他们的生活永远忙碌但有趣。”安德鲁对学生们的状态很满意,“温彻斯特人永远是积极投入各种活动,戏剧、合唱团、体育、社区服务”。

学生们作为温彻斯特共同体中一份子,不仅从老师和同龄人中吸收知识,也乐于为共同体作出贡献。“在温彻斯特最快乐的男生是为集体作出最多贡献的人”,安德鲁说, “这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课堂以外的任何活动。所有的人都有技能,而在温彻斯特你可以为自己的技能找到施展的平台。”亚洲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往往被认为只关注学习,但安德鲁认为温彻斯特的亚洲学生也同样积极融入共同体,并且为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并不取决于你来自哪儿,而更取决于你的态度”,他这样说。

连接共同体的另一个纽带是无处不在的对话与辩论,安德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话是学校的一个主题”。校园里年轻的绅士们兴致勃勃地进行着各种对话和辩论。当一群打着领带穿着黑色西服的小绅士们走过,可以捕捉到他们的谈话里几个词:“The visit of President Xi”。而安德鲁本人每周五晚上也是和学生们在一起度过,“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从七点多到十二点多,聊一切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感兴趣或者可能去做的事情,可能是音乐,体育,或者他们在课堂上讨论的话题,也可能是一些无解的哲学问题,我们无所不谈。”嗯,哲学问题,你们国民老公从温彻斯特毕业以后去UCL读了哲学,看来这并不是没有原因呐!

而另一个年轻男士普遍关心和难以避免的话题--女生,同样也在安德鲁与年轻男生们的谈话内容里,他不会告诉他们要怎么做,而是和他们像朋友一样讨论,“我会问他们,你们最近有没有舞会要参加,你们想做些什么准备,然后我们会讨论一些利弊,”他这样说。

作为一个全寄宿公学,温彻斯特还有一套完善的教牧关怀(pastoral care)的系统,“教牧关怀”原指宗教活动中牧师霍主教给予教民在精神上的关心与帮助,但如今的语境中泛指在学术以外对于学生的关怀。温彻斯特的教牧关怀被称为PSHE(Personal, 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 ,注重在生活技能、性与情侣关系、生理与心理和药物使用这几个方面给予学生以指导。温彻斯特的教牧关怀并非是保姆式的照顾,而是在对年轻男生进行有效引导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对自我和他人的责任感,使他们更好地面对日后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

在这样的寄宿环境中,学生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与老师之间同样如此,这种关系可能贯穿温彻斯特人的一生,也为他们日后游刃有余地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是一个关系紧密的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局限于教室,而是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和校园的每个角落:运动场、社团、舞台、宿舍”,安德鲁说。
选拔体系:并不适合所有人


温彻斯特的独特性决定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在采访中,安德鲁也不否认这一点,“对于适合的男生而言,这是一个完美的学校;但如果不合适,这可能会很煎熬”。

而温彻斯特的选拔体系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被录取的学生可以享受温彻斯特的生活。温彻斯特的选拔不基于统一入学考试(Common Entrance Examination ),而是采取独立的测试。它分为两部分:面试(45%)与笔试(55%),男生们11岁时参加面试,温彻斯特将为通过面试者提供位置,两年后,通过面试的男孩们需要参加笔试,如果通过面试,他们将被温彻斯特正式录取。对于居住在中国的学生,面试地点在香港,除此以外,面试与在英国的面试无异,“我们选拔上保证了充分的透明”,安德鲁对记者表示。

面试在一月进行,时长达45分钟,面试官着力考察面试者的三个方面的素质。首先是天赋(natural intelligence),这和第三点——学习热情与能力相联系。“男生们必须对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安德鲁表示,“面试官会获得面试者目前所读学校的报告,因此,面官可能会问关于课程的问题。”接下来,面试官会与面试者讨论一些后者没有接触过的领域,“这里我们能够考察一个男生他的天赋,他是否能够阅读,是否能触类旁通,他们如何应对未知和陌生领域”,安德鲁解释道。

与此同时,面试官也会与面试者讨论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我们期望男生们认同自我身份,诚然,他们还年轻,但他们应该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自我感到满意,”安德鲁介绍说,“同时,他们也要认识到自我在一个集体中的角色,我们希望年轻的男士们愿意也积极充当一个集体的一份子。”

面试结束后,申请者将在这一年六月收到结果:通过面试,候补,或者未通过面试。通过面试的申请者在两年以后参加笔试,笔试内容包括数学、英语、科学史、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和拉丁文。

这样看来,你们的国民老公当年可是闯关成功了,这可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哦。“对于中国申请者而言最大的障碍是语言,并且将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安德鲁给中国申请者的建议是,可以在申请温彻斯特公学之前,来英国的预科学校就读,以提升语言能力,“在录取中,尽管我们不会把学生来自哪个学校作为考虑的要素,温彻斯特没有偏爱的学校,但很显然,读过预科学校的中国学生在语言上更胜一筹,而且预科学校的寄宿环境也有利于他们适应温彻斯特的全寄宿生活,”安德鲁说。

原文刊载于《英国教育周刊》,由记者睿璇采写,转载请注明。


    关注 英国教育思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