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伦敦发展促进署文教部主任凯文·麦卡锡

 

在最新出炉的2015-16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中,伦敦有四所大学位列全球40强,再次被誉为世界顶级大学最集中的城市之一。《英国教育周刊》特邀请伦敦发展促进署的文教部主任凯文·麦卡锡(KevinMcCathy)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



在最新出炉的2015-16QS世界大学排名中,伦敦有四所大学位列全球40强,再次被誉为世界顶级大学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伦敦为什么成为全球高等教育首选城市,为什么能吸引全球学生源源不断地来求学,《英国教育周刊》特邀请了伦敦发展促进署的文教部主任凯文·麦卡锡(KevinMcCathy)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

Q

A



&

留学伦敦:“这里的文化

如此多元”
《英国教育周刊》:对国际学生来说,相比其他国家,英国留学的优势在哪里?伦敦的优势又在哪里?

凯文·麦卡锡:对国际学生来说,来英国留学会有一系列的收获。

首先是广受好评的教育质量。在各个世界大学排名中,英国尤其是伦敦的高校都名列前茅。这是我们多年以来悉心打磨教育系统的结果,确保留学生在这里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其次,伦敦有着多元文化的优势。每当和国际学生们交流时,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英国留学经历里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什么?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文化多样性。伦敦和世界上大多数地方不同,这里的文化如此多元,以至于你在留学期间就能接触不同文化、了解人们如何待人接物和表达自己,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在未来的职业和人生中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当你在跨国公司工作,或者开始考虑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品牌时,在英国留学过的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

另外,伦敦作为世界最大的金融、商业、艺术中心,这个城市本身就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单是各种免费的博物馆和艺术画廊就吸引了大量的学生。

《英国教育周刊》:学生签证时间有限,这导致很多留学生不得已毕业就得立即回国。您认为应如何改善这一状况?

凯文·麦卡锡:学生签证其实没有什么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留下来在这里工作。

今年11月28日,我们将协助一些公司推出第一届中国学生职业展,帮助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找到工作,或者回国工作。明年这样的职业展还会进一步拓展到中国留学生集中的其他城市例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举措来帮助学生就业。
高校与城市:伦敦拥有

“教育生态系统”
《英国教育周刊》:今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伦敦是世界顶级名校最集中的城市。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称伦敦是国际教育之都,您怎么看待伦敦和高校之间的关系?

凯文·麦卡锡:伦敦有四所大学位列世界前四十这是不争的事实。实际上,我们还看到了另一个趋势:许多英国大学都在向伦敦靠拢,例如利物浦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华威商学院和拉夫堡大学等等都在伦敦开设了分校。

此外,国外的大学也开始在伦敦开设分校,例如印度最大的私立大学、马来西亚最顶尖的创意艺术学校、以及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都在伦敦建立了分校区。可以说,这些高校将伦敦视为巨大的投资地。

伦敦非常受国际学生欢迎,他们认为值得在这里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伦敦每年接收来自220个国家约10.5万名国际学生前来就读。大量的国际学生因伦敦丰富的学术、文化、商业及人文资源而选择伦敦。可以说伦敦和高校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教育生态系统。环顾世界,你会发现像伦敦这样拥有教育生态系统的城市并不多,当然,美国的波士顿和法国的巴黎也有不错的教育生态系统,还有一些城市例如香港、新加坡和迪拜正在尝试建立这种生态系统,但是伦敦毫无疑问已经受益并推动了这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英国教育周刊》:最近几年中国留学生有趋于年轻化的趋势,您如何看待小留学生现象?

凯文·麦卡锡:我并不认为小留学生们来英国会有任何问题。事实上,提早接触英国的多元文化很有好处,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大家在某种程度上都相互关联。

最近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学生都来英国的暑期学校进行短期学习或者交流。这是很好的尝试,学生们可以提前来了解是否喜欢这里的课程以及城市,然后再做出想在哪里接受教育的决定。
中英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越多越好”
《英国教育周刊》:伦敦发展促进署都举办一些什么样的活动来推动中英教育的交流?今后在教育领域有什么样的打算?

凯文·麦卡锡:现在伦敦推广署有自己的中文网站,我们也愿意在社交网络上组织更多的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还和各大高校去海外进行推广。例如2013年,我们与18所高校去北京举行了教育展。

我们也乐于为那些试图在伦敦开设分校的英国高校和海外高校提供帮助。总之,我们的核心工作就是推动伦敦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学习和学术交流目的地,成为全球的教育中心。

《英国教育周刊》:中国留学生是否能在连接中英两国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如果有,可否向我们介绍一些具体的例子?

凯文·麦卡锡:中英两国的联系一方面是个人层面上的。当下跨国度的关系往往是个人关系的延伸。比如美国硅谷,许多印度人曾经在那里工作,然后回到了印度,因此印度和美国硅谷的关系非常近。

对于中英关系而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多越好。举个例子,英国有6000万人口,如果每一个英国人都认识一个中国人,那么也只是覆盖了中国总人口的5%。因此,留学生的桥梁作用不可忽视。

目前我们对于中国留学生的去向还没有量化的研究。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当在英国留学的学生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英国教育的“大使”。

举例来说,那些在英国有过工作经验的学生,回到中国可以帮助自己所在的公司开设伦敦办公室,帮助他们的公司以伦敦为欧洲总部赢得海外增长。这种连接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个层面上的联系是学术交流。比如帝国理工和华为公司之间有着紧密的学术交流,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与北京邮电大学开展了十多年的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而伦敦大学学院则与北京大学联合建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共同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我们看到,这种学术层面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强。

伦敦发展促进署(London& Partners)由伦敦市政府与商业合作伙伴共同注资成立,是伦敦唯一的城市官方宣传与推广机构。伦敦发展促进署负责大伦敦地区的招商引资、高等教育及旅游信息等工作。为了让更多的中国大众全方位了解这座世界上最具活力与最富国际化的城市,伦敦发展促进署设立了中文网站London.cn。


    关注 英国教育思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