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书社杨绛先生:非官非商,是书香

 

节目音频我们游离于纸张间的思想波下,回旋于词句中的,星辰大海般深沉的变化,期待与各位 在空中书社见到!大家好...

节目音频
我们游离于纸张间的思想波下,

回旋于词句中的,星辰大海般深沉的变化,

期待与各位 在空中书社见到!

大家好,我是方舟,欢迎收听本期的空中书社。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段广为流传的话,出自英国诗人兰德,中文译者是杨绛,最初出现于1991年先生的《杂忆与杂写》。很久以前,她就做好了“准备”,她的人生内省而坚定。在今天的节目里,想和大家一起,再次悼念、缅怀这位伟大的作家、翻译家、学者。

她是人们熟知、敬佩的季康先生,也是我最为喜爱的文人之一。


八年前,初次读到先生的《洗澡》:“我向来以为自己是个随和的人,只是性情有点孤僻,常闷闷不乐,甚至怀疑自己有忧郁症,并且觉得自己从出世就是个错,一言一行,时候回想总觉得不当。我什么都错。为什么要有我这个人呢?”

我说,这个奶奶的文字真有亲和力;

五年前,读了《我们仨》,深深地被其间文字与情感所打动,先生写道:“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我说,《我们仨》写得真好,只是,我看得好难受;
于是,我又去读了《将饮茶》,别样的幽默,别样的智慧:“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三年前,我升入高三,买了《走到人生边上》:“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我说,先生果真是豁达之人,有着哲理之思;
两年前,高考前,我们祝福着彼此,“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这句话源于钱钟书先生《玉泉山同绛》;

两年前,大一的精读课上,自我介绍时,我对班导说,我最喜欢的作家,是林语堂和杨绛,我欣赏他们的学问,敬佩他们的品格;
还是两年前,云汉文学社笔试,我没有犹豫,选择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我写婚姻,写责任,写的是基于小说的一二拙见,想的,却是季康先生,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可如今,我真的再也等不到这位老人,再来和我们说说“老话”了,只能把她曾经的文字拿出来反复阅读,使自己不会忘记。
先生有许多广为人知的文字,例如《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节选)》: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锺书的小说改为电视剧,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许多人慕名从远地来,要求一睹钱锺书的风采。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稀奇怪兽,我只好守住门为他挡客。

他每天要收到许多不相识者的信。我曾请教一位大作家对读者来信是否回复。据说他每天收到大量的信,怎能一一回复呢。但锺书每天第一事是写回信,他称“还债”。他下笔快,一会儿就把“债”还“清”。这是他对来信者一个礼貌性的答谢。但是债总还不清;今天还了,明天又欠。这些信也引起意外的麻烦。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锺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但先生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散文,就像接下来要为大家朗读的这篇《阴》:
一棵浓密的树,站在太阳里,像一个深沉的人:面上耀着光,像一脸的高兴,风一吹,叶子一浮动,真像个轻快的笑脸;可是叶子下面,一层暗一层,绿沉沉地郁成了宁静,像在沉思,带些忧郁,带些恬适。松柏的阴最深最密,不过没有梧桐树胡桃树的阴广大。疏疏的杨柳,筛下个疏疏的影子,阴很浅。几茎小草,映着太阳,草上的光和漏下地的光闪耀着,地下是错杂的影子,光和影之间那一点绿意,是似有若无的阴。

一根木头,一块石头,在太阳里也撇下个影子。影子和石头木头之间,也有一片阴,可是大小,只见影子,觉不到有阴。墙阴大些,屋阴深些,不像树阴清幽灵活,却也有它的沉静,像一口废井、一潭死水般的静。

山的阴又不同。阳光照向树木石头和起伏的地面,现出浓浓淡淡多少层次的光和影,挟带的阴,随着阳光转动变换形态。山的阴是散漫而繁复的。

烟也有影子,可是太稀薄,没有阴。大晴天,几团浮云会投下几块黑影,但不及有阴,云又过去了。整片的浓云,蒙住了太阳,够点染一大半天的阴,够笼罩整片的地,整片的海,造成漫漫无际的晦霆。不过浓阴不会持久;持久的是漠漠轻阴。好像谁望空撒了一匹轻纱,荡漾在风里,撩拨不开,又捉摸不住,恰似初识愁滋昧的少年心情。愁在哪里?并不能找出个影儿。

夜,掩没了太阳而造成个大黑影。不见阳光,也就没有阴。黑影渗透了光,化成朦朦胧胧的黎明和黄昏。这是大地的阴,诱发遐思幻想的阴。大白天,每件东西这着阳光就有个影子,挨着影子都悄悄地怀着一团阴。在日夜交接的微光里,一切阴都笼罩在大地的阴里,蒙上一重神秘。渐渐黑夜来临,树阴、草阴、墙阴、屋阴、山的阴、云的阴,都无从分辨了,夜吞没了所有的阴。
可无论是怎样的文字,先生的文字永远反映着她平静如水、不起波澜的内心。她说:“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在很久之前先生就说过,她不希望人们把她的过世看得过重,一切从简。可是这样一位伟大文人的离世,又怎会不让在世的人们感慨、悲痛呢?杨绛先生走了,她低调朴实的生命哲学、她一生写就的等身著作、她与钱钟书先生留给后世的爱情佳话,值得被我们所有人记住。
今天节目的最后,想送给大家一段话,来自先生的《一百岁感言》:“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也衷心地祝愿所有人: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


    关注 SISUradio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