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之心不可无——林巧稚评高士其作品

 

何谓童子之心?热情无邪、活跃纯真。这是我从他的作品中品味出来的,当然不是她作品的全部特色。但也许是其中的一部分。...




点击上方

“高士其科普”关注我

们!


高士其同志的科普作品很多,在报刊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觉得他写得很有趣。可是让我发点议论,这可难为我了。我想了又想,不知怎么想出这样一句话,就是“童子之心不可无”



高士其是科学家,但他有一颗童子之心。

   何谓童子之心?热情无邪、活跃纯真。这是我从他的作品中品味出来的,当然不是她作品的全部特色。但也许是其中的一部分。

高士其正是以这样的一颗心,与孩子们、与青少年们息息相通、心心相印。于是他启迪着青少年心灵的窗扇,帮助青少年伸延思维的触觉,他成为青少年亲密的朋友。

我曾见到一幅他和少年儿童的合影,他的微笑的眼睛和嘴角,都仿佛是个孩童,难怪他写得东西,那么受青少年欢迎。



林巧稚

我对高士其的这个印象是在一次会见中更为加深的。

我和高士其同志都是福建人,又都担任中华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北京科普创作协会的顾问,经常在一些重要会议上见面,常常在与青少年的聚会上都被系上鲜艳的红领巾,不过除彼此示意,表达问候外,未能作半句交谈。

但于一九八〇年秋天,士其同志竟来我家做客了,这可是贵客大驾呀!那天,李忠浩大夫、郎景和大夫、封根泉同志都忙得不亦乐乎,士其同志的家属也来了,真是令人高兴。

他发音很艰难,我听不懂。但从他颤颤抖抖的书写,他面部的表情、眼神和不时发出的咯咯笑声,我发现他的思维敏锐,感情丰富。我们用笔做了愉快地交谈,他主动谈了计划生育问题、护士地位问题,说明他关心我们社会发生的一切,他不是一个病残者,他是一个通晓各方面知识的学者!

从这次会见中,我确实体会到他的可敬的童子之心。尽管表达思想对他是何等苦难,但他还是有什么就说什么,发表看法,提出意见,正直坦率、一片赤诚。他临走时赠送我一本《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这使我有机会体统读读他的书,也激起了我的一颗童子之心。

高士其同志是搞生物细菌的科学家,可是他作品涉及的内容和题材、体裁都很广泛,他的爱好和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用童子之心忖度青少年的所思所想,又用科学和长者的高度和经验教育后辈,无论多么艰涩的内容,他都处理得通俗易懂、顺理成章。

于是我也得到一个深刻的启示:一个老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高士其同志,多为青少年写点科学普及读物。

青少年正值思想启蒙时期,科学的陶冶十分重要,要通过生动、通俗、有趣的作品,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搞科学。一些有点名望的科学家都这样做,会给青少年以几号的影响。

不能认为搞科学是可有可无的事,也不能认为科普作品是“下里巴人”,科学论文才是“阳春白雪”。我手里拿着这本《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我敢说它胜似许多创造!

我读高士其作品的另一个体会(也许还是童子之心吧),就是无论你从事哪个学科,或是哪个学科的专家,都要关心其他学科的近况和发展,要尽量地涉猎各种知识。

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是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一些新的科学往往是“边缘”的,是两种或多种学科“挤”成的“尖端”。专抠自己的小天地是不行的。

当然,样样都精通是不可能的,但了解其他方面的只是,或与别的专家交谈显然是有益的。

在各学科的交叉中,科普作品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桥梁是纽带。

所以,科普作品不仅是普通读者的朋友,也是科学家的朋友。

从科普作品中得到启发,造树成就的科学家是不乏其人的,谁能小看科普作品的重要性呢?我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去读高士其的作品,去读其他一些同志的作品的。

时间催我们衰老,科学使我们年轻。要承认自己在只是的大海面前,我们还是物质的孩童,永远好奇,永远不满足,永远勤于学习和探索。这是我读高士其作品的感受,我觉得自己年轻了,有一颗童子之心。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名称
高士其科普


    关注 高士其科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