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寻求的意义

 

新年快乐。...

       点击上方“LagoonJelly”关注我
◆ ◆ ◆ ◆
2017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
◆ ◆ ◆ ◆
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做了一年多的志愿者,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对中图法的了解。或许只有我这么变态才能把自家的书按中图法排起来。虽说细究起来大部分字母都能排到,但主要是ABCFHIKNO几类。不仅如此,我可能去到所有图书馆都是很熟悉的,这让我觉得很受益。

2016结束了,岁末,看着这一年也是颇多感慨。还有些许任务没能完成,于是就突击一下,争取干干净净迎接2017。写几篇简单的读书感悟,自己一孔之见,仅作为对于2016结束的感言。
十二月拔了智齿,误伤到神经,脸肿得像水母,几日都是疼痛。周末下午,扶着半张脸,摊开了《斐多》。用了一下午,看了这本描述苏格拉底临死前的场景。《斐多》之于哲学的意义,刻画于整个西方哲学史,重要性自不待言。一定程度上,《斐多》所反应的苏格拉底的哲学达成了他之为哲学的目的。苏格拉底之死也就在苏格拉底意义上是哲学的完成,而对于哲学本身而言,是一种滥觞。苏格拉底论述的问题,表面上是在回答诘问,实质上,回答是否令人信服反而是次要的。回答本身所引向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具有建构意义的。对于我而言,思而忘痛。苏格拉底说哲学家就是练习怎么面对死亡,但是临死却很恐惧,难道不是很荒唐的事吗?看完后,转身就给要考研的朋友讲,你是学生,你学习面对考试这么久了,临近考试了却很紧张很害怕,不是很荒唐吗?非常开心的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引进了经典的Jewoit英译本影印本。而像这种西学源流的著作,正是我们了解西方必须深入学习的,不然,学的都只是某一个角度的答案,对于整个西方思想的根源性发问一无所知。
我不喜欢给别人推荐书,而且我也从来没有照书单去读。因为读书这种事,是一种原动力驱使的。大学的时候,傅老师说他认为偏好是变化的,因为保研前和保研后某些人之于学习的态度是变化的。而我觉得,这些人可能从来都没偏好过学习,学习也就没进去效用函数,学习只是阶段性达成最大化目标函数的手段而已。我也不会特别喜欢给谁推荐什么书,因为,(几乎)不阅读,是社会普遍现象。不是现在也不是过去,而是一直以来的普遍现象。我所指的阅读是,完整去阅读一本经典。阅读公众号?你在逗我。不过我还是觉得,应该去多阅读,至少,应该读几本好书。李猛老师说,受过高等教育的特征就是能完整读完一本书。我想他指的书,不是《故事会》。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一度,我对亚里士多德的印象不好,小时候的教育,让我总觉得此人是束缚禁锢现代科学的敌人,是把布鲁诺送上火刑柱的元凶。后来,我发现我多么的愚蠢。我们的教育,从来有一种机械的进化观点,而马克思主义似乎是这条进化链上的终点。让这种教育法和教育观点下地狱也不为过。亚里士多德的文本看起来颇为费劲,这是相对于柏拉图而言。近现代的研究认为,柏拉图的文本属于规范的出版品之类的,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则是开放式的讨论稿或者教学文本。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亚氏的书看起来颇为费解。尽管如此,读懂一两成,也是相当满足。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与世界》,花费了我两个下午。虽然并不厚。我见过太多把西方社会理论当万金油的人,然而你仔细去看看一手文本,这些经典的文本并不会将你引向工具化这一理论的路向。而是,激发你思考,开启一扇理解的视角。韦伯的研究方式,你能抽离出一条完整的路线。这条路径,从他所有著作的宏观层次可以看到,在《宗教与世界》这本小论文里也可以看出来。对于一个经济学学生而言,韦伯对于理性和理性化的论述,无疑是一种正确理解现代经济学始基的阐述。就我而言,经济学始于亚当·斯密,也就是始于韦伯理解的资本主义。即便某些教授所言,《史记》里也有市场的思想。市场之为经济学的市场,根本在于,孕育其的资本主义土壤。

康拉德《Lord Jim》,中文翻译叫《吉姆爷》或者《吉姆老爷》,话说,为什么不把Lord Voldemort翻译成伏地魔老爷呢?哈哈。这本小说,蕴含的伦理思考,使之成为形象版的伦理学教程。主角吉姆最后的死,在哲学意义上类同于苏格拉底的死,是个人在哲学意义上的完成。但是,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同样深刻,而且到现在也还是没有答案只有信念的事情。作为非英语母语的作家,康拉德的文笔真是相当的好。

《休谟经济论文选》,这其实是从休谟一套论文集里抽出来的,虽然这里面的几篇对于理解古典货币理论十分重要,但是割裂开来看,容易不见全豹。休谟和亚当·斯密不属于自觉的经济学家,所以其谈论方式偏向于自身的哲学取向,如果确切的说,是伦理学取向。休谟在序言里强调,这些论文是对《人性论》的修正。然而,就我的理解,与其说是修正,不如说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休谟的《经济论文选》有很重的《人性论》的影子。猜测啊,他可能写《人性论》的时候年轻,所以倾向于去讨论技术性的东西,让其理论更加具有普遍意义。后续的转变则是,更强调现实意义,尽管没有那么完美。

《普林斯顿数学指南》,我曾经特别傻逼的以为,这么厚的指南类型的数学书完全没有必要。然而,当徐老师点破经济学之于数学的差别时,翻看这本书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的。现代数学早已不是牛顿-莱布尼茨微积分那个层面了。别的不说,大数学家克莱因著的《19世纪数学的进展》都远超出非数学专业的数学学习范畴。我一直觉得学习数学是普通人学习逻辑学最好的方式,那些逻辑教材(包括哲学教材讲述的哲学)都是非常糟糕的。

新的一年就要在不远的地方开始了,每到新的一年我还是十分感慨。感觉好像特别大惊小怪。但这只是自然时间给我的一个提醒。在自然的流变中,我走到了什么位置。而他的意义只是在这里,我到底能走到哪里,却不是时间可以刻度。我想,像《四书章句集注》,《理想国》,《斐多》,《金刚经》,《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这类书,每年都会看一遍,每看一遍就是重新认识自己。
新年开始,愿灵魂与大地一起复苏,希望我可以在躬身践行的路上,慢慢看见自身的意义。
2016年12月31日


    关注 星期天的小懒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