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听了多少假童谣?

 

预言?阴谋?凶杀?原来,童谣还有这样的阴暗面...

预言?阴谋?凶杀?原来,童谣还有这样的阴暗面
题图来源:电影《悲惨世界》剧照
奇葩问丨第51辑

小时候我们都听了多少假童谣?

(文 /梦中叶)
说到童谣,你可能立马不自主哼起“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童谣,即传唱于儿童之口、无乐谱的歌谣。与“童”搭界,往往令人联想到“天真烂漫”等词,但回顾童谣的发展历史,却有一个颇为吊诡的现象——有些童谣是动荡政局的“预言家”,是历史长河的“刻录者”,也是释放压力的“宣泄口”。

这些别有用心的童谣,被称为灰色童谣。

拥有先知力量的童谣?


据说,童谣拥有先知力量,可以预言未来会发生的事。

怎么个预言法?且听我讲个故事。

话说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37—978),工书善画,能诗善词。有一天啊,侍卫来报,说都城金陵街头有群小孩唱着一首莫名其妙的童谣:



索得娘来忘却家,后院桃李不生花。

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



这童谣可有意思了,“后园桃李”指李氏后代,“不生花”指绝统,“猪儿狗儿”与地支中的“戌”和“亥”相对,“赤瘕”则是一种眼疾。整首童谣连起来的意思就是,你李后主要完啦,李氏要绝统啦,南唐看不见未来啦!

诶,您还别说,这童谣里所“预言”的事还真都“应验”了。公元975年,北宋大军攻克金陵,俘虏了李后主,灭南唐,李氏从此绝统。

真有这么神奇?其实未必。各位看官,您再仔细读读这首童谣,发现什么端倪没有?句句不离政治,但字字皆为暗语。这造童谣的人聪明啊,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用暗语这种隐晦的形式表达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判断。

要说这么有远见,这么有军事智慧的童谣出自于天真无知的儿童?

您信吗?

事实上,在李煜继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经因国势衰危而称臣于宋了。南唐国势已败,宋朝灭南唐的大局已定,李煜即使再有能力也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守业的政策。唉,正如徐铉在《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中所写:“李煜敦厚善良,在兵戈之世,而有厌战之心,虽孔明在世,也难保社稷;既已躬行仁义,虽亡国又有何愧!”

图片来源:暴走漫画
所以啊,童谣也有真假之分,假童谣的创作者往往不是少年儿童群体。

通常来说,因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假童谣往往会成为权力斗争的有力工具

将成年人的权谋私欲塞进孩子们的歌谣之中,利用天真的孩童去传播舆论,这类童谣只能归为假童谣。

失了童真的童谣能叫童谣吗?

童谣里的秘密


一些人可能觉得,不就是小孩子们传唱的童谣吗,能有多复杂呢。但你们知道有的童谣里,其实刻录着一个故事吗?

小编先给大家看一首童谣。



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莉琪波登拿起斧头)

and gave her mother forty whacks(劈了妈妈四十下)

When she saw what she had done(当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she gave her father forty-one(又砍了爸爸四十一下)



有没有觉得不寒而栗?

事实上,这首童谣源于1892年发生在美国加州瀑布河城的一起命案。

据传,Lizzie Borden将其父亲与继母乱斧砍死,后因证据不足被无罪释放。而父亲与继母实际总共被砍二十九下,童谣中的“四十下”和“四十一下”可能是出于音律的考虑作了改动。

Lizzie Borden,1860年生,事发时与父亲、继母和女仆共同生活。1892年8月4日午前,Lizzie突然呼喊自家女仆,惊叫自己的父亲在屋内被人用斧头砍死。医师、邻居等人闻讯陆续赶到现场,众人进一步发现Lizzie的继母也被利斧击毙于二楼。

由于案发现场只有Lizzie和女仆二人,而传闻Lizzie Borden一向与继母不合,因此Lizzie被列为重点嫌疑对象。

案子审理期间,法庭内外对案件都有相当激烈的推理、辩论。不少人都认为凶手是Lizzie无疑,但整起案件缺乏有力的证据和目击证人,无法对其定罪。

另外,法庭上的Lizzie看起来无助而纤弱,有人开始怀疑:这么淑女的妹子会做出这么凶残的事儿?

最终,Lizzie无辜弱小的形象赢得了全以男性组成的陪审团的同情,在一个多小时的讨论之后,Lizzie被无罪释放。

被宣告无罪的Lizzie继承父亲遗产后,卖掉凶宅,远离了瀑布河城的是非圈。Lizzie的后半辈子醉心于戏剧和文学,身后大笔财产捐给了防止虐待动物协会(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爱护动物的暖心形象,仿佛也是对凶手身份的无言申辩。

事情的真相如何,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已无从得知。但有心人将这个事情,以童谣方式记录下来,整理在《鹅妈妈童谣》里,在街头巷尾传唱。

对灰色童谣的好奇心仍未满足?别着急!

唱的不是童谣,是心声


童谣,原是为了迎合孩子的口味,从事物表象入手,帮助孩子感知这个生动活泼的世界。童谣通常句式短小,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比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就是通过对外形的简单描述,教孩子认物识人。

然鹅……你懂的。

图片来自:堆糖
小编已经无法直视……

童谣的改编反映了孩子们释放压力、彰显个性的群体需求。灰色童谣的内容比较俏皮,可以鲜明地反映儿童心中的压抑和无奈。它是一个宣泄口,宣泄的是儿童对社会、学校、家庭、老师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满和反抗。

小时候小编常哼的一首童谣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买了一包烟,我生气地说了声,叔叔你不要脸。”(敲黑板,这就是灰色童谣的典型)灰色童谣的快速传播,体现了少年儿童的“群体发泄意识”,灰色童谣的内容也最能代表少年儿童群体主体的真实意向和心声。

但是,不少灰色童谣也传递了消极、偏激、暴力、和拜金主义等负面思想。

小编提示:孩子的是非观和辨别意识还比较薄弱,我们应当多关注灰色童谣折射出的群体心理,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这里是小编整理的恐怖童谣清单,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知更鸟之死》,讲述了知更鸟受审死亡的过程,揭示了因果循环的道理;

《十个小黑人》,讲述了十个小黑人一个接一个死去,电影《无人生还》也是据此改编;
《一个扭曲的男人》,讲述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
《三只瞎眼的老鼠》,这首童谣后来被引用到有侦探小说女王之称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剧本中;
《阿姐鼓》,阿姐鼓就是人皮鼓……
  ◆  ◆
本期资料来源


[1]《荧惑说与童子之情》,教育学报2009年12月第5卷第6期

[2]《关于童谣的思考》,作者高宁

[3]百度百科:鹅妈妈童谣、童谣
本期编辑团
主稿:梦中叶;校对:以宁;题图:以默;排版:夏小婷







[奇葩问]往期回顾
点击“法医秦明”微信公众号菜单栏的「档案」,进入「怪谈&奇问」即可查看往期回顾~
  ◆  ◆
*法医秦明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  ◆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想收看小站更多往期内容
可以点击右上角查看历史消息





“法医秦明”系列小说包括《尸语者》《无声的证词》《第十一根手指》《清道夫》《幸存者》,新系列“守夜者”2017年初即将上市,购买已出版的作品,请戳“阅读原文” ~


    关注 法医秦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