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伟知著】世界存在于你的认定中

 

【见伟知著】专栏作者:谢伟仁能达生涯创始人、国内首批生涯推动者黑龙江省厅、江苏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厅等国内教...



【见伟知著】专栏作者:谢伟

仁能达生涯创始人、国内首批生涯推动者

黑龙江省厅、江苏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厅等国内教育机构生涯教育专家顾问

兼清华、北大、北科大、北外、首师大等校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


接上期:成功是成功之母(点击查看上期文章)

“我”是谁?其实你一定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是由无数个你的“认同”组合起来了。但“认同”却天天积累着,你会去认同更好的人与物,于是“我”就越来越臃肿。其实,把所有这些“认同”都去掉之后,那个可能才是真实的。也行就是本自俱足的××。

1


皮格马利翁



古时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Pygmalion)十分喜爱雕塑。一次,他用一块象牙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这尊雕塑实在太完美了,令皮格马利翁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并逐渐爱上了自己的作品,真诚地希望雕塑能够幻化成人形,成为自己美丽的妻子。他的痴心最终感动了女神,雕像化作一位楚楚动人的美女,与他结为伉俪。

1968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做了另外一个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对1~6年级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并告知教师们,该测验的成绩可以对一名学生未来在学业上是否会有成就做出预测。实际上,这个实验并不具备这种预测能力。这所学校的老师从未了解过这项测试,因而教师对测试结果深信不疑。接下来,每个班的老师得到一份名单,上面记录着本班在该测验中得分最高的学生名单,以便于老师了解其日后有发展潜力。但真实的情况是,这些学生完全是随机地被抽取出来的。一年后,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明显提高,而且智商指数真的有所改进。

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我知道你知道这个效应。但是你的知道,带来了什么呢?这个世界不是发展于事后之明的洞见,而源于点点滴滴的“做到”。

2


深入皮格马利翁



这个效应的缘起是老师的信以为真。但为何在学生那儿产生了真实的效应呢?这就需要再深思一下人改变的历程:

人为什么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呢?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我们称这样的决定和判断为“主见”。通常说一个人“有主见”,就是在描述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再有主见的人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人不总是能保持“自我”。“自我”的不完美及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许多时候,用名牌就是为了弥补“自我”的不足。比如,用苹果电脑、手机,许多时候就是想要一个“酷”的自我。当然,也有个别人是图品质。

因此,所有“不完美的人”,都在内心深处不止歇地寻找外在的认同而以为己。我本来想写“永不止歇”,但我相信一定有“不外求”的境界。“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实人的这种“自我不完美”感,也会拓展为对他人的不完美认定。因此,世界更流行的互动模式、教育策略都是“问题解决”式的。我们明牟善睐地发现世界与TA的问题,然后“学而为人”致力于改造之而后快。……唉,正报与依报的观念似乎就这样出来了。

回到罗森塔尔的实验,“因”就是上面所说的“人之不完美”以及“求完美认同”的本性;缘则是老师的“信”,——老师因为信,所以对被告知智商高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微笑,更多的眼神交流和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即在老师的心目中,已经建构了一个“更聪明、智商更高、更有前途”的认同。所以学生所认同的,不是老师而是老师心目中构建的那个“前途”。

到此,我认为我把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核心说清楚了。从中可见,这个效应的应用核心,不在于你准备要去“赏识”,而且“赏识”如果被当作技术来应用,一定会适得其反——因为你并没有建构一个“完美”的认同,你深信的是TA的不完美,这反而会加速其不完美的自我认定。所有“你真棒”、“你是好样的”、“你是最聪明的”、“你一定行”的口号,对人都是一种伤害。(后面会细谈“鼓励”与“表扬”的不同)

3


应用:修己之学



罗森塔尔效应的核心是“赏识力”:某种“信”。而且这种信,的第一动因是对自己的信,通过这种信,让世界有新的真实性。

有人在没有打开制冷设备的冷藏室里冻死了;有人被人恶作剧装在麻袋里放在一废弃铁轨上,听着旁边的火车呼啸声给吓死了;还听据说癌症1/3是被吓死的,另外1/3是被治死的。这就是“信”所产生的效应。

有一个“更换头衔发表论文实验”——把过去一年发表的12篇知名大学学者写的论文收集起来,同时修改了作者的名字,并把其工作单位修改为默默无闻的组织,然后把这些文章重新投递给发表过这些文章的期刊。结果,其中有9篇没有被认出,进入评审程序,最具讽刺意义的是,其中的8篇被评审认定为不合格,被退稿。要知道,当这些文章的作者是著名大学的学者时,这些文章都被期刊接受并发表。也因为如此,权威经常被当成了公知,似乎可以正言天下事。

所以,世界真正的存在从来都没有一个“客观”。世界存在于你的认定中。

即如此,真正的改变不是你去“信”谁,而是对自己的认定。所以,“赏识”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心性。难怪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之学才是改变世界的关键。还有那句被误传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中的“为”应念“wéi”,动词,意为修习。

想起济群法师关于修行五要:完整的修行,至少应具备五个基本因素:菩提心、闻思正见、道次第、止观实践和受持戒律。《瑜伽师地论·发心品》云:“又诸菩萨起正愿心求菩提时,发如是心说如是言: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毕竟安处究竟涅槃,及以如来广大智中。”可见,发心是一种意愿,一种希望自己“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并“能作有情一切义利”的强大意愿。这种意愿和常人意愿的最大不同,在于所缘境的差别,即以无上菩提及有情义利为所缘。当心中生起这种伟大希求时,便是菩提心的表现。

雪子唤他:“叔同”。

他回答:“请叫我弘一”。

她强忍着满眶的泪:“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他答:“慈悲”。

……

“先生,你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也许入土的庄子妻,看到庄子鼓盆而歌,也有戚戚然吧。

“生存”的认同无论是谁,都会伤着的!世界在信中。……

上上次就说,下次谈个人知识管理,但是内容有点多

下次真的来谈“个人知识管理”
看完的都是真爱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启发
动动手转发哦~
仁能达生涯
本土化生涯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关注 仁能达生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