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之前,先跟自己和好

 

你喜欢自己吗?相信这是个会让很多人愣一会儿神的问题。...





封面图片依然来自CornucopiaStudio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这群油菜花的人
——“你喜欢自己吗?”

相信这是个会让很多人愣一会儿神的问题。

毫无疑问我们都是爱自己的,这大概是我们还活着,还在吃喝玩乐或是拼命努力的重要原因。

但是,我们真的喜欢自己吗?

在这个急匆匆闹哄哄的世代,无论是万人瞩目的大V,还是身边平凡的普通人,所有人都在喊着:“更有钱,更好看,更强大。”

这本没什么错。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什么,是你希望自己变得更好更快乐,还是仅仅是因为觉得自己根本好得不足以让你自己喜欢?

我记得高三第一次模考考砸的时候,自己发泄般地在本子上写了好多“白痴”“ばかもの”“dumbass”之类的词。那个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我能够彻底地否认自己,那么我就能够毁灭这个不够好的自己来换取新生。

然而现在想起来,这样做不仅仅很傻,而且还没什么用。

你见过哪个叛逆的小孩是在老师家长朋友的痛骂和唾弃下,忽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痛改前非的吗?绝不可能。叛逆的小孩儿只有在意识到自己是被关注、被爱的情况下,才会忽然明白自己的价值,然后变乖变好的。

因为变好的前提,从来都不是否认,而是接纳呀。

我的一个好朋友,这两年来一直在为自己从没有过真正的恋爱关系而恐慌。她总觉得,一定是因为自己哪里做错了,才一直无法踏出那一步。

其实我明白,她恐惧的真实原因并不是所谓的没有谈过恋爱,她真正的恐惧来源于身边的人都似乎谈过恋爱了,这使得她成为了一个脱离群体的异类。

而我想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异类。我们生命中绝不可能每一件事都符合大众的标准,因为大众的标准本来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再博学多才的人,也阅读不完整个大英博物馆,再见多识广的人,也走不遍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再广交朋友的人,真正了解的也不过就是那五六七八个人。

你所以为的标准,参照物实在是少得可怜。

既然没有标准,何必画地为牢,强加个怪字在自己的头上。

即便怪,不正说明你是个独一无二的人嘛。

前几天看到一个公众号推送的题目是——“难道30岁以后,出差还在坐经济舱的,就都是Loser?”

我饶有兴致地打开来看,然而这篇文章却最终回避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反倒让我联想到了前段时间看的另一篇咪蒙的推送——“冒昧地问一下,你有钱回家过年吗?”

这篇文章里,叙述了各式各样不够钱用的烦恼,从买衣服到份子钱,平凡人生活中最常见的嫌钱少的瞬间。

这是一篇让人很无力的文章。以缺钱起头,以缺钱终止。最终的立意止于让大家努力去赚钱。读下来,更像是一篇牢骚。

以财富论成败,只会让所有人的心态都变得很糟糕。

我们国家用了三四十年让大家都变得越来越富裕的结果,如果只是让所有人都更加沉醉于富裕本身,那可真是太可惜的一件事了。

一个好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多元标准的社会。相信这一点没有人会反对我。

高中政治里都说过,资源是有限的,因而总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拥有得更多一些。无论你拥有多少财富,总会有人比你拥有更多财富。而不由你不信,这些比你拥有更多财富的人,还经常就在你身边,时时刺激着你。

比拼财富这件事,会让大多数人都觉得不开心。

但如果人们可以放下这个标准,多关注别的,立刻就会开心好多。

在我的高中同学里,好一大半都是金融业的从业者,从投行到咨询,林林总总二十几个人,我算是其中屈指可数没有干金融的人。光论收入要差她们一大截。可是每次同学聚会,她们都很稀罕我的存在。因为如果我不去,他们一定会在聊完八卦之后,就开始聊行业聊工作,越聊越不开心。可是如果我去了,就会跟他们叽歪下电影,吐槽下明星,甚至编点段子、灌点毒鸡汤,大家似乎都觉得很开心很受用,也很盼着我来。

而我,也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话题技能感到很骄傲很满足,便也不会那么介怀自己的收入低于本班平均线了。

渴望财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因为大家都能勤奋工作,肯定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但社会变好,绝不会仅仅是因为大家都变富裕了,而是因为大家可以因为生活稍微宽裕起来,都能够去选择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并等待这件事去生根发芽长成大树。

就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那些人,他们或许可能都是令人羡慕的北京土著,但他们并没有在生活宽裕的基础上继续去积累财富,而是选择去进行一份耗时耗工,收入虽然不算高,但是能给他们和别人带来快乐和价值的工作。

除了财富之外,我们如果引入更多衡量自己衡量别人的标准,那大家一定都会更喜欢自己,那么这个社会也一定会变得更好。

新年又要到了,给自己一个拥抱。

告诉自己,你很好,过去很好,现在很好,未来也很好。


预祝新春快乐

Happy Lunar New Year


    关注 一台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