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深度解读生鲜电商未来的出路在哪?

 

作为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生鲜电商的热度从2014年开始便是有增无减。电商巨头都在布局生鲜业务,天猫、京东、亚...



作为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生鲜电商的热度从2014年开始便是有增无减。电商巨头都在布局生鲜业务,天猫、京东、亚马逊、顺丰优选、一号店、我买网等无一缺席。他们或大量烧钱,或亏损严重,那么生鲜电商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才能从亏损中解脱?今天小编为大家分析一下。

生鲜电商市场前景如何?



年年都有人唱衰生鲜电商市场,可是这些都无法阻挡生鲜电商市场每年近乎成倍的增长。为什么?核心还是生鲜电商相比较其他行业极低的电商渗透率(生鲜行业1%,其他行业20-30%)。很多人认为生鲜产品特殊,很难再提高渗透率。其实不然,因为有两样东西在推动生鲜渗透率的提高:一是仓储运输和包装水平的提高;二是高房租。大家都觉得生鲜电商不好做,你可知道生鲜实体店同样不好经营,高房租和高用工成本吞噬掉了实体商业的巨额利润,电商的成本优势依然明显。因此整体来看,生鲜电商市场未来3-5年依然会高速发展,当然市场竞争必然激烈。

三大阶段探索

纵观生鲜电商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的探索历程,不断积累着生鲜电商的运营经验,为成熟的商业模式作了铺垫。

第一阶段,与菜市场PK。主要是基于简单的电商思维,以为用电商这一新的零售形式可以掀起卖菜的革命,结局很简单,一败涂地。表面是中国大妈们没有网上买菜的习惯,根子上是网上卖菜既不便宜,又不新鲜,还比较麻烦。毫不客气地说,目前还没有比“产地——批发市场——菜市场”更便捷、更节省、更高效的生鲜销售模式,大宗生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肯定是菜市场,以后超市的作用可能会上升,但电商短期内还很难做主角。这一阶段从2008年起步,大体在2010年左右全面失败。

第二阶段,小而美。既然与菜市场无法比拼,只能模仿垂直电商,走高附加值的私人订制路线,以特色的产品、优良的品质、完善的服务来实现相对固定且较有规模的客户群、较高的客单价和较多的反复采购率。由此出现了以有机生态为品质标签,以特色蔬菜、水果、肉类为主要品类的专业生鲜电商。但缺陷在于:源头的质量控制不易;客户推广成本较高;客户的信任机制不容易建立,比如沱沱工社今年元月遭遇的质量信任危机;物流成本与损耗率依然居高不下。

第三阶段,发现新大陆。基于前两个阶段的探索,普遍的认识已经一致,即农产品与工业品真的不同,需要在成本控制、品质保障上狠下功夫,做产业链是不可避免的了,而且要努力降低成本而不是单纯过高溢价以实现盈利。但值得警惕的是,又出现新的一窝蜂式的竞争,就是力图通过社区化的终端建设,来降低物流成本和生鲜损耗,竞相在社区便利店、配送站、保鲜箱等终端上投资,其投资成本与最终节本增效成果需要观察。

四大困境难解



生鲜电商市场发展前期是好的,但是行业的竞争已然非常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下,加之生鲜电商自身特殊性,每年都有退出的,有换人的,也有裁员的,那么影响生鲜电商发展的主要难题有哪些呢?

生鲜配送尚无清晰模式

目前,社区生鲜店配送的模式有好几种:第一种,例如15分安全菜选择在社区中开店,由店铺进行附近居民订单的配送;第二种,为“纯跑腿”,线下店通过该类商家的渠道获得附近的线上订单,该类商家接单后帮忙进行配送“跑腿”;第三种,线上有电商平台,对外显示为销售产品,但其中一部分为自营产品,一部分为线下合作商家的,类似于爱鲜蜂这种模式,核心是先做用户。

“社区配送虽然有很多种,但现在真正赚钱的不多,大部分都是小规模的尝试。这样短期内尝试这些模式都是可以的,但是目前还没有看到哪家公司有真正清晰的模式可以长期的持续发展。

高损耗

按照不同的流程环节,可将生鲜行业面临的损耗分为:“来货”过程中的损耗和销售端的损耗。

第一,“来货”过程中的损耗:从整个生鲜行业的链条来看,损耗是从基地采收开始的,农民的“地头价”和到商家“冷库”的价格中间差距很多,而导致价格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采摘、收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每个农民的收割和采摘标准以及手段不同,产品真正可以被销售的数量是多少,这就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还有一个在“来货”阶段不能忽略的损耗:茄果类失重,大约占损耗里的8%到15%,在加工过程中还会出现损耗。如果商家拥有成熟的的冷链运输经验还好,如果经验不足,则面临损耗的巨大风险。

第二,销售端的损耗。社区生鲜电商的损耗和各个门店的订货量、订单量息息相关。而门店的订货量是依靠系统下单的历史数据来推算的,同时也要考虑月度的销售计划。各个门店订货需求制定出来后,公司就能够制定出总的生产计划,生产部再安排果蔬的包装和加工。然后由冷库运送往各个门店。计划订货肯定会出现缺货或者货物滞留的情况,货物滞留就会产生损耗。如果门店冷链保存做的好,损耗也会适度降低,门店销售的越好、损耗越低。

非标准化

生鲜农产品很多都是非标准化得,但在销售端,如果商家做线上,就一定要让产品标准化,因为在线上是看不到实物的。例如,不同部位的猪肉价格不同,而分割师傅的操作手法不同也会导致售后金额不同,不能保证销售利润。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将商品以相同的规格包装起来,保证品质的统一性,SKU必须符合线上运作的需求,否则就不能上线。蔬菜和水果都要一份一份的销售,有线下门店的平台在线下也基本不做称重。需要称重的散装类产品一般仅仅是补充,为了满足线下人群的需求。

链条太长

生鲜电商最大的困难就是链条太长,产品从生产基地到消费者至少需要经过七个环节。未来生鲜项目的发展方向和机会在于把这些环节中去掉几个。

但是由于每个环节都有它承担的角色和存在意义,一但去掉可以带来一些效益,但要考虑好替代原本步骤的整合模式;而且传统生鲜效率也不见得低效,存在即合理的,在某个环节里有点效率提升就是一个机会。

三大方向显现



前面跌倒的人多了,后来的人也就明白怎么走路了。经过一系列前仆后继的探索,农产品电商模式逐渐从混沌走向日渐明晰,基本探索出三大出路。

一是品牌化,深度开发农产品内涵,提升品牌附加值,避免低价恶性竞争的误区。品牌对于农产品而言,目前还停留在地域品牌的初级阶段,如西湖龙井、洛川苹果、龙口粉丝等,但真正的市场品牌极少,像“褚橙柳桃”之类,将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二是社区化,把农产品的物流链缩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保鲜程度和损耗率。目前已经意识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但终端的建设也需要成本和渠道融合,还有管理的问题,细节需要完善。

三是线上线下相融合,O2O+B2C,以微博、微信营销为辅助手段,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大幅降低营销成本,逐渐找到盈利模式。这是一种做精做深的办法,具体的操作技术还需要提炼。

归根结底,生鲜电商是定位和路径问题,究竟是为了让农产品上网还是为了更好地通过网上销售农产品需要深思,最终也还要与传统路径相融合。如果普通农产品能便捷地在社区实现网上交易和就地送配的无缝对接,也许生鲜电商的大问题就真的破解了,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


    关注 四川省网商协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生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