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钢铁去产能回顾

 

欧洲主要产钢国粗钢产量在1974年达到峰值1.5亿吨,随后在近20年的调整期内,粗钢产量最低降至1亿吨,表观消费量更是萎缩至8000万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粗钢产量降至约1亿吨,表观消费量降至9000万吨左右。...



欧洲主要产钢国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卢森堡等五个国家,其中比利时和卢森堡为联盟国家。1967年至今,主要产钢国均属于欧洲钢铁工业高度发达的地区,这五个国家粗钢产量始终占到欧洲总产量的50%-65%,其在各个时期的生产、消费以及进出口历史变化能够代表欧洲钢铁工业整体发展的特点。欧洲主要产钢国粗钢产量在1974年达到峰值1.5亿吨,随后在近20年的调整期内,粗钢产量最低降至1亿吨,表观消费量更是萎缩至8000万吨;1993年后,欧洲钢铁业迎来复苏,产量和消费量均再次同步增长,但未超过历史峰值,粗钢产量增长至1.3亿吨,表观消费量升至1.2亿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粗钢产量降至约1亿吨,表观消费量降至9000万吨左右。

1951年通过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为欧洲钢铁工业工艺现代化改造创造了先决条件,促进了欧共体国家钢铁工业飞速发展。西欧粗钢产量在1974年达到峰值后,即陷入严重的钢铁危机,产能过剩、需求萎缩。欧共体国家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化解西欧产能过剩,应对钢铁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欧洲钢铁业陷入困境,欧洲在1976年提出在欧共体范围内确定钢铁产品价格指导方针来防止恶性竞争和抵御需求萎缩,并在此基础上于1977年提出了“达维尼翁计划(Davignon)”。该计划规定了钢筋最低出售价格,还提出了等量置换和减量置换的建议,即每增加一吨产能就要有相当的产能或更大的产能被淘汰,以防止产能扩张。
在这一计划指导下,欧共体开始限制各成员国粗钢产量,规定了最高总产量限额和欧共体成员国内大多数品种钢材贸易量最大限额;建立最低价格机制,评估钢铁企业竞争力,完善钢铁行业补贴制度。政府补贴主要用于设备升级与安置工人,以大幅削减钢铁产能,提高行业和企业竞争力。1978年后,补贴大部分被用于建立替代性行业和转岗员工培训。
在针对限制进口方面,欧共体还与其15个主要钢材进口来源国(占进口钢材总量75%)达成了“自愿限制协议”。协议对从欧洲自贸成员国之外的国家进口钢材数量进行明确限额,对进口价格也做了明确规定。

欧共体提出的达维尼翁计划和自愿限制协议实施后达到了预期效果。欧共体成员国内超过4000万吨的落后钢铁产能被淘汰,钢铁生产主要集中在高效率钢厂;1977-1990年间钢铁从业人员下降近48%,劳动生产率上升108%;欧共体成功阻挡了国外低价进口钢材,保住了内部市场;同时,自愿限制协议的制定也给欧共体成员国钢铁工业重建和合理化改造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共体提倡同盟国间钢铁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各国政府开始削减对钢铁业的扶持力度,彻底终止自愿出口限制协议和对钢铁产业的优惠融资政策,促使钢铁企业逐步私有化。私有化改变了政府的管理行为,终结了钢铁工业“国有化”时代,钢铁企业开始出现跨国、跨地区并购。同时欧盟钢铁产业政策开始以市场为导向,所有由欧盟控制钢铁产量和产能的规章制度被废除,严格执行1986年开始实行的限制政府对钢铁工业补贴的相关条例,从根本上改变了欧盟钢材贸易政策。
此外,欧盟各国政府采取不直接介入,而是降低产能和减轻钢铁企业负担的政策,通过社会支持、外部措施(自愿限制协议)和政府救济相结合,鼓励在政府认可的范围内,围绕研发、环保和削减产能而进行企业兼并重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欧盟内部钢铁行业大范围整合和重组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了多家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包括卢森堡阿尔贝德、德国蒂森克虏伯等国际大型钢铁集团。欧盟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不仅整合了钢铁生产和资源,淘汰了大量落后产能,降低了钢铁产量,而且提升了企业效率,增强了欧洲钢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到1999年,世界前十大钢铁企业中,欧洲钢铁企业占到六家,生产规模最大的阿尔贝德集团粗钢产量达到2200万吨,规模最小的里瓦集团粗钢产量也达到1400万吨。
重组后的欧洲钢铁工业形势好转,产能利用率回升至80%以上,从业人员大量减少,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到1996年,原欧共体成员国钢铁工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至30.6万人,比1974年下降达70%;相应的劳动生产率从1974年的190吨提高到1996年的500吨以上。最终使得欧盟钢铁业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营销服务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钢铁危机后,欧洲各国政府鼓励钢铁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在政策上予以扶持。钢铁企业通过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步伐。这一时期技术方面进步显著,转炉、电炉和连铸工艺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1990年德国转炉和电炉炼钢已经基本取代70年代的平炉炼钢,连铸比从8%提高至91%。
欧洲采取差异化发展的钢铁企业依靠技术创新优势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好的盈利能力,形成了专有技术门槛和专有产品,控制了细分产品市场,涌现出一批世界知名钢铁企业。例如,瑞典钢铁公司(SSAB)专业生产高强钢、热处理中厚板等。即使在危机之中,这些钢铁企业业绩依然表现相对较好,主要得益于其是细分市场的领导者,生产高端产品,又有很好的产品组合。目前,欧洲主要钢铁企业均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力求实现差异化发展。安赛乐米塔尔、奥钢联、蒂森克虏伯、瑞典钢铁公司等鼓励创新与研发,均强调持续研发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欧洲各国政府严苛的环保要求,客观上推动了欧洲钢铁业在应对危机时进一步进行产能削减和资产优化,不断进行整合而提高竞争力。例如,安赛乐米塔尔确定重点发展采矿业务、全球汽车用钢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出售非核心及非盈利资产,关闭或闲置欧洲部分高成本、低开工率钢厂,并停建或缓建部分项目。同时欧盟继续大力支持环保节能技术创新,推进提高能效的投资,如新型发电用锅炉、煤气回收、余热回收等,并加大对降低碳排放的支持力度。

往期热点回顾2016中国制造十大热点引关注

盘点2017年铁路用钢需求

汽车制造业中的热冲压成形技术

带钢轧穿的成因及控制

【百科】重有色金属(五)




    关注 设备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