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妈喊你回家吃鱼鱼哩

 

生活在华北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一般都吃过红面鱼鱼,也都知道红面土话叫做筊子面,普通话又称作高粱面。 “红面”...





《原平故事》征稿

无论身在原平,还是远走他乡,请把那些或感人或励志或传奇或值得称道的原平故事分享给大家。本平台现征集原平相关文章、照片。

投稿邮箱:718070459@QQ.com。投稿时主题格式为“投稿+作品名称”。

特约作者  张志华



生活在华北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一般都吃过红面鱼鱼,也都知道红面土话叫做筊子面,普通话又称作高粱面。

“红面”这个称呼不外乎是因为高粱穗儿是红褐色的,面也是发红的。还有一个来历据说是离乡在外奔波的人,时间长吃不上这筊子面,猛然间想起家乡这一特色美食却陌生的叫不上名来,只有高粱的红还印在脑海里,因此就顺口称之为“红面”。

当然,这种“红”不是大红之类的红,它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叫“高粱红”。

红面的价格现已上升到6元一斤,但红面鱼鱼依然可以算得上是华北人饮食生活的主角。关于红面的营养功效也许多数人像我一样并不了解,输入百度方知:红面具有补气、健脾、养胃的功效。每100克高粱米中含有蛋白质84克,脂肪2.7克,糖类75.6克,钙7毫克,磷188毫克,铁4.1毫克,维生素B10.26毫克。



真没想到红面有这么高的营养价值,蓦然间很庆幸自己对红面鱼鱼有这份专情,后来每当有人夸我壮实皮肤白的时候,我就风趣地把这种外表优势特征归功于从小爱吃红面。

小时候喜欢在姥姥家住,我妈说从二岁起我就成了姥姥的尾巴,一刻不离,姥姥的每顿饭要顺着我的味口做,把我一个女孩子家养得白白胖胖壮壮实实,脸蛋儿红彤彤喜扑扑,就像秋天熟透了的红高粱。

我最爱吃姥姥做的红面鱼鱼,那会儿年龄小记不清鱼鱼是如何做出来的,只记得一笼鱼鱼出锅放在当炕,第一碗就是我的,姥姥用山药擦擦烩酸菜调匀,舀一勺盐水汤汤,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接过碗就吃。三舅比我大十岁,一般是自己动手,往往还没等筷子把鱼鱼夹到碗里,我就准确地朝他下筷的地方又下手了,三舅瞅我一眼抗议道:为啥非要从我这儿夹,不一样吗?姥爷看我俩互瞅眼,赶紧劝和说:小娃娃们都一个样,总觉得别人碗里的饭香好吃,别管娃!

这个凑乎的理由让三舅毫无对策,只好忍气吞声吃他的饭。



红面鱼鱼和饺子一样可以待客,遇上爱吃的人,甚至比饺子更显热情亲切,城里有亲戚朋友回村探望,少不了要吃顿鱼鱼。但是我的大表弟小时候偏偏就吃不惯家乡的红面鱼鱼,六七岁那会儿放假从太原回到姥姥家,非要吃白面疙瘩,两顿过后,我就吵着不让了,姥姥不忍心看我嘴撅泪奔的样子,便依了我又做下酸菜鱼鱼饭,可表弟又不干了,赌气摆出一副非走不可的架势。我比表弟大五岁,当时心里有点害怕他真的会从那个深山沟里走掉,便偷偷跟在后面,到村口才连哄带吓地拉回去。

如今,表弟们远在北京居住,公务繁忙,平均一年最多能见上一次面,儿时的这种趣事也就成为了最美好的记忆,至今回忆起表弟那几步一回头想走又不敢走可爱滑稽的样子,依然忍俊不止。

姥姥对我的偏爱很让兄弟姐姐们羡慕嫉妒恨,我成为母系家族的“一霸”,也完全来自姥姥由不住的偏爱和娇惯。



年华似水,物是人非,红面鱼鱼在我的饮食领域里从未褪色,而且是隔日不吃,锦食无味。但结婚之前从未关心过鱼鱼的制做方法,只记得母亲搓鱼鱼的样子很美,很潇洒。母亲站在炕沿边,铺着红漆布的炕上放着搓鱼鱼的大案板和一个厚实的乳白色瓷盆,盆里放着一大块和好的红面,母亲熟练地用手捏上巴掌大一块,再分成十个大拇指般的小面团,分别放在案板的左右两边,然后手掌心放平五指并拢,像螃蟹行走一样快速地来回搓,十根鱼鱼儿栩栩如生齐整地滚动着,母亲的身体也随着鱼鱼的越来越长优美而有节奏地晃动着,搓到两手并拢时,如果掌心还有面,就夹住小面块迅速地稍稍往后一甩继续搓,再次搓到两手对拢时就完成了。母亲拢起十根细细长长的鱼鱼儿打几个弯放在竹箅上,接着又老练地照此进行,直到面光箅满。

刚结婚那会儿被婆家门上的人统称为新媳妇,享受着新婚特有的礼遇,我也不使心事,只管吃不管做,主要是不会做啥营生,只能干点剥葱捣蒜的事儿。婆家人知道我爱吃红面鱼鱼,因此每次回去的第一顿饭就由饺子改成了红面鱼鱼。



在婆婆家吃鱼鱼,掺和着很浓重的氛围,吃起来也特别香,就象听一首喜欢的歌,前奏就引发了你想唱的欲望。常常是一进屋,炕上已围着一伙人热火朝天地搓着鱼鱼儿,欢声笑语伴着红面的生香味扑面迎来。有这等场景的时候,一般是婶子大大们又在帮忙了,她们推倒还没有结束的麻将牌,马上就投入了搓鱼鱼的阵地,桌子上几张零钱爬在麻将堆上等待着主人。要不是得知我要回去,她们此时正玩得热闹起劲呢。婶总是乐呵地问:“又馋了你娘搓的鱼鱼儿了?……”说笑间,大伙干活的速度又加快了,“吃饭的都回来了,赶紧搓哇!”于是案板上的鱼鱼儿在热闹的气氛中更加欢快地滚动着,一串接一串地放入笼中,又细又长盘成一卷一卷的;还有另一种形状的鱼鱼儿,不需要用案板,双手合并搓来搓去,搓成一寸左右长、两头尖尖的形状,轻轻压一下稍一松手,这些小鱼鱼儿便三三两两接二连三地从两手间跳入蒸笼里,垒在一起,极像河里网捞上来的一群小鱼儿。

人多手快,两笼鱼鱼转眼就上锅蒸了,风机一拉,灶火底熊熊火焰呼呼着直冲锅底,这时候,婶大大们陆续打声招呼利落地转身就走,我们怎么也留不住。几分钟后锅灶上便热气腾腾,嫂子在一旁的小灶里烩着最拿手的酸菜,这两种绝配的味道弥漫满屋,随着蒸气飘飘袅袅地往鼻孔里钻,撩拨着味蕾。



大约二十分钟后揭开锅盖,香喷喷的鱼鱼儿就端上炕了,炕上已摆了各样调和小菜,待鱼鱼稍晾片刻后,碗里夹一卷鱼鱼舀一勺烩酸菜,加几筷自制的老咸菜丝,胡麻油炸过的红辣椒和香椿,再倒上一股婆婆自酿的老陈醋,拌起来那种奇香,不必形容,单看吃相就可以断定。也可谓珍馐美味。婆婆家碗大,一不小心就会吃撑,有一次老公看我意犹未尽地挺着肚子打香嗝,打诨道:俺们吃饭是量肚,你吃饭是量碗了,能不多才怪。婆婆怕我难堪以后不好意思再多吃,赶紧说:“一点也不多,咱家这粗茶淡饭好消化,吃少了会饿肚子。”果不其然,饭后在热炕头上打个盹起来,肚子已是松松软软了。

幸福的日子流水般一天天过去,两年左右,新媳妇的新鲜感也便逐渐退去,母亲也总是嘱咐:“以后回到婆家要勤快些,学会过日子。”于是我努力学着做各种家务活,——包包子、包饺子、搓鱼鱼等等,了解到做鱼鱼的完整过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鱼鱼好吃面难和,最关键的工序就是和面,一定要用100度的开水和,面与水量的比例大约是1:1,为了鱼鱼有筋道,一碗红面需掺入少半碗白面拌匀,为保持水温,要在锅内加水烧开,将面直接倒入开水中,用扑面筷迅速搅拌,当面粘成块时再倒入盆中,趁烫热时揉成一块大面团。这是最难的,手要忍得住烫才行,和面的人往往会被烫的呲牙咧嘴,实在烫不可忍就抓一把面泼缓冲一下,和好以后还要尽量保温。

完成这道关键的工序,接着就可以搓鱼鱼了,标准的搓法也就像母亲那样,不仅速度要快,而且得控制好粗细均匀、不能断。能搓五根以上的都可算作是高手了,如果技术不过关,手心放两根面也会一不小心就粘到一块,还把那吃鱼鱼的人饿得头晕眼花。

说的轻巧,搓鱼鱼可不是说会就会的事,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行,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单独做成一顿鱼鱼饭,虽然市场上有不少卖鱼鱼的摊点,但吃惯了姥姥、婆婆和母亲用爱精心做成的鱼鱼,那些掺了杂货的鱼鱼根本就伺候不了我挑剔的味蕾。

人生的幸福,很多是来自亲人给予你的温暖和满足,也来自爱你的人对你没来由的宠爱。每当我想起姥姥,便深切地感受到“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隐痛;每当吃着婆婆和母亲搓的红面鱼鱼,感觉最大的幸福就是:子想啥,娘知道!




    关注 原平故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