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师物语】郑世俊:呓语“家风传承”

 

郑世俊 陕西洛川人, 1994年毕业于延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洛川县旧县中学、延安市部分...

郑世俊


陕西洛川人, 1994年毕业于延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洛川县旧县中学、延安市部分民办学校任教;爱好文学创作、足球、乒乓、户外旅游、摄影,十几年来笔耕不辍。现任洛川作协、洛川民协、洛川乒协会员,资深微文作家,自由撰稿人。

“打土豪,分田地喽,乡亲们哪,我们开仓放粮啦”!



小的时候,总是被这样振奋人心的口号所激动,虽未曾亲临“开仓放粮”的场面,但只要想像那一个个曲腰弓背、争先恐后、拥挤不堪的抢粮大军,那不顾肩上的口袋带子未扎紧或者麻袋角扯了大大的豁子,而将雪白的米粒在厚厚的泥土路面上撒成一道坑坑洼洼歪歪扭扭的曲线。那压抑已久的仇富心理瞬间得到释放的酣畅淋漓的快感,那蓄谋已经而不得张扬的欲望一夜暴富“如今是老子的天下”的膨胀心理得到体无完肤的展示。往往这个时候,人群阑珊之处,或者两股战战的裘皮大氅之下或者被五花大绑着的那个眼神,或露惊恐,或露悯惜,或露鄙夷。



多少财富不是用辛苦劳作换来的,最终就是因为来得太容易而未被珍惜而销声匿迹;多少金钱积累就是因为继承父辈、霸占弱幼、诓骗他人从而轻而易举地据为己有,最终如过眼云烟瞬间飘散得无影无踪。

小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自己家里太穷,或者说受到那些又红又专的宣传教育的蛊惑,对那些穿着裘皮大衣,扎着玛瑙烟嘴的地主老财恨得牙根痒痒。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关注“一个人的成长和他对家庭出财富的态度”这一命题的时候,我才凛然一动,冥冥之中对幼年时期的这些理念有了一些新的感触。



“家风”又叫门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总和。家风是家族的共性的道德观念,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气和风范;“家风”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是家庭成员自我约束和他人监督的习惯标准,还是一个家族的精神体现、价值认同和荣誉尊严的具体体现;中国人素来重视门第家风的教育和传承.不论是封建时代讲求耕读为本、诗礼传家,还是当代社会倡导的明礼、孝亲、忠厚、诚信、勤俭,都像一根牢固的传统文化和家庭传承的纽带,紧紧地凝固和塑造着中国民众的固有“家风”。

这才是一个智慧社会的家风承袭。所谓“富不过三代”充分说明财富的传承是极其有限的。其实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家族的衰败是根本不需要三代的,遇到一个纨绔子弟,完全可以一夜之间让那些富可敌国的家族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因此,那些妄图给子孙后代积累财富传承物质的想法其实是极其悲哀的!



当今社会,的确出现所谓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新型家庭模式,“两代四个家庭六个老人围绕一个孩子”的现状的确给家教家风家规的传承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孩子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享受着“皇帝”一般的待遇,挥金如土,恣意妄为,他们在承受着这个年龄不应承受的财富和放纵!贪图享乐,奢靡无度甚至对物质本身缺乏必要的敬畏心理,往往是一个家族走向没落的最初征兆。



我并不赞同这一观点:一个身处社会最低层的人必须通过勤俭自持努力奋斗从而达到自己内心向往的位置。但是,必要的家风传承自当遵循一个原则:每一个来到这个社会生存的人都必须具备那种创造一生享受物质财富的能力,尽管父辈和家族的承袭无可非议地成为检验我们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最好依据。在破落的古村断墙之上,我有一次看到字迹模糊的大门牌匾“耕读传家”,衰落在杂草荒芜的旧弃村落里无人问津。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人丢弃的不仅仅是农耕生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那种阅读人生理解世理的智慧传承精髓!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也是对一个家庭三代人理性传承的最好考验,“树”也罢,“育”也好,本来这样的沿袭是出自家族的影响,搞笑的是现代人将这八个字写在公立学校的墙上,让那些本应口口相传父行子效的“家风”烟消云散淡忘人间。中国人那种“一切为了下一代”的惜惶心理在作祟,往往很多本来不正常的事情看上去非常正常。



子女享受父辈的一生财富绝对是天经地义的。没有家风传承的家族悲剧一代代复制下去,很多人其实都在过着悲哀的人生而不自知,这个时候在回想“开仓放粮”的情景不禁心头平添了更多的悲凉,躲在裘皮大氅后面或者被五花大绑的眼神里,也许会掺杂更多的隐忍:可亲的子孙虚化为凶煞的红袖章,溅落坑洼泥土里的粮食换来的不是惋惜,乃是一种撕胸裂肺的嘲讽。



家风传承,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等需上下而求索之!
欢迎关注“延安教工之家”
主张尊师重教  倡导快乐工作
引领健康生活 服务职业发展
              延安教职工的精神家园READ MOR


    关注 延安教工之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