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电人追忆】冯士峰:在朱日和的大半年

 

我们33站去年九月来到内蒙朱日和,至今已经九个月了。x0a在这大半年时间里,机组单机运行,经历了严寒冬天的考验,满足了甲方铜矿的用电需要。x0a铜矿扭转了因缺电造成的经济亏损局面,并取得了建矿以来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最好成绩。...





冯士峰

我们33站去年九月来到内蒙朱日和,至今已经九个月了。

在这大半年时间里,机组单机运行,经历了严寒冬天的考验,满足了甲方铜矿的用电需要。

铜矿扭转了因缺电造成的经济亏损局面,并取得了建矿以来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最好成绩。

在朱日和的大半年,电站的同志们做出了贡献,但这大半年的日子里也是不容易的。

先从调迁安装说起吧。为了提高列车电站的信誉,我们对调迁安装工作抓的比较紧。

安装时,正赶上当地的大风季节。黄土、飞沙一点儿不讲客气,刮的人们象黄土一样。没几天人们脸上就起了一层白皮,不仅手上破裂了,嘴上也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子,甚至都不敢大声笑,一笑嘴上的口子就更难受了。

气候虽然不好,安装工作还是提前搞完了。

然后,又帮助甲方安装走台栏杆,安装外泵、挖排水沟,使机组提前进行了试运行。

冬季,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西北风经常五六级。

入冬以前,电站组织人员到兄弟电站学习防冻经验,回来后备工段都采取了防冻措施。

可是由于经验不足,仍有一些管道和阀门冻住了。裸露在外面的排污管道、疏水管道、电缆头和一些阀门,说冻就冻。

大家加强了巡回检查。经常是加班加点,砸冰消冻,维护设备。

当地水质较差,加上防冻吹冻管要用汽,汽水损失多,使除氧器水位很难保持。为了节约用汽,室内暖汽开得很小,只维持着不把设备冻坏。

冬季的水塔,给我们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水塔两旁的冰一米多高,一米多宽,连车厢顶上都结了厚厚一层冰。

塔内的冰柱顶着蜂窝纸,靠风口的一面常被冰封死。

为了维持水塔的正常运行,要常常打冰。打冰时,一会儿手套和镐柄就冻在一起了,甚至手冻的发紫、麻木,失去了知觉。

一连几场雪,冰雪封盖了大地。上班时,深一脚浅一脚趔趄的行走。

这里地势高,出气感觉发憋,身上都穿着大棉裤,老羊皮袄,再顶着五六级的西北风,行走更艰难了。

尤其讨厌的是刮“白毛糊糊”,那是大风卷着积雪飞舞,漫天皆白,连路都看不清。

寒冬过去,该是春暖花开的时候了,可这里却别有“风味”。

今年春天,刮了一场“黄毛糊糊”。

七八级的大风刮起黄土沙子,布满了天空,黄豆大的石子打得风镜啪啪的响,十来米以外就看不见人,只能凭印象摸着路去上班。

好几个人走偏了方向,碰到铁丝网上,一个同志还扎破了脸。

气候干燥,嗓子冒烟,出气十分困难。

车厢内也是一层沙土,值班员脸上布满灰尘,连耳朵眼里都是,象得了病一样。

现在,天气还是经常刮阵风,看着天气还好,转眼间黄糊糊的从远处刮过来。

人们赶紧往家跑去关窗户,一旦关晚了,桌上就是厚厚一层土。

由于气候恶劣,蔬菜少的可怜。

入冬时还能吃上圆包菜,春节一过就只有土豆了。

除了土豆丝,就是土豆块。要到五六月份菠菜和韭菜才上市,但是还很难买到。

前几天,来了个卖小土杏的,六角钱一斤。

当地看病也麻烦,稍大一点病,如需要化验、照片子,甚至连拔个牙,都得上200里外的集宁市医院治疗。

孩子们上学也比较远,上小学来回有五六里路,经常是顶着大风冒着严寒去学习。

在生活方面,站领导虽然想了一些办法,做了一些努力,但也难根本改善。

上面说的困难很多,但是困难没有吓倒经过南征北战、具有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列电工人。

条件差,困难多,更磨练了同志们的意志。只要祖国四化建设需要,大家就坚持在那里工作,而且要把工作做好。

这里,不再赘述电站职工克服困难的精神了,只用当地电厂和铜矿的同志常说的话来结束吧:

“人家列电工人干活有劲头,又有技术。领导也整天和工人一起干活,真像个样!!!”

(原载


    关注 列电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