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法硕】HR根本不知道五院四系?(从就业的角度谈择校)

 

【2018法硕】HR根本不知道五院四系?(从就业的角度谈择校)...

FUTURE
P

好文不怕晚系列 
对于法科生来说
考研时选择一所合适的学校很重要
对于毕业生来说
找到一份好工作更加重要
择校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却鲜少有人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择校问题
这一次,我们分析给你听
作者:超级菜鸟(2013级清华法硕)

来源:法律就业,文章有删节

一直想写这个帖子了,可是迟迟没有动笔,因为一想写,总感觉到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帖子里都是一家之言,有些话可能不太好听,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赞同。如果诸君不赞同,请当莞尔一笑即可,就不要面红耳赤的争了,毕竟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您说是不?

先简单说一下我的情况:本科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2013级清华大学法律硕士,现在天津鲁能置业做一个小法务。工资不高,也没其他人的工作听起来那么高大上。但是我找工作时候经历过的面试特别多,粗略估计得有五六十场,因为最多的时候一周面试过超过10家公司。我发现论坛上说择校的基本是没有法硕毕业后工作的人,也很少有经历过找工作后,从工作的角度谈择校的帖子。如果不考虑日后的就业就谈择校,难免有点过于理想主义了,所以我想把自己的经历和分析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少走我曾经走过的那么多弯路。

选择一所学校,就业是一方面的考虑,但是一般情况下还有其他考虑,比如名校情结,比如另一半,比如男女比例等等。但是这些情况就不在本文的考虑范围之内了,本文只从就业的角度谈择校

在此说明下,我所谓的“就业”主要指进企业和进律所,不包括公务员(包括进公检法)和考博。公务员有他的特殊性,我最后再讲。考博就更特殊了。所以下面的几点并不适用于考公或者考博。

//  企业&律所  //
首先,我觉得从就业的角度谈择校,主要有以下这么几个原则:

你的学校怎么样,不是你说了算,是你面试单位的HR(人力资源专员)说了算。

他觉得你行你就行,他觉得你不行你就不行,因为给不给你面试机会,他说了算。所以大家选学校,不要凭主观的感受,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学校的社会认可度。所以,大家择校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两点:

其一、最好是选211以上的学校。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大公司的简历系统第一轮是机器筛选,机器会直接把非211的全部给毙掉(也许会留几个公司认为不错的),如果你是非211,往往直接就没有机会了,因为机器会直接把你的简历给PASS掉,哪怕你简历吊炸天,HR也看不到。我面试了50多次,极少见到非211学校的人来一起面试的。当然非211也有许多人才,211以上也不是都是人才,清华里整日不学习打牌挂科的也有的是,但是通常情况下,公司认为在211以上招到人才的可能性大于非211。所以为了避免你的简历在第一回合就被KO,最好选择211以上的学校。当然某些非211如果在本地认可度很高的话,也可以的,比如华政在上海之类。

其二,不要过度关注学校的法学实力怎么样,更不要迷信五院四系。原因很简单,HR招人的时候,对于文科类的工作,更看重的是学校的名气,而不是学科的实力,毕竟学科实力跟学术有关,跟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HR要招不同专业的人,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把所有要招专业的学科的实力给弄清楚,往往是凭借学校的名气招人的。至于五院四系就更不要看了,现在早过了那个时代了,更何况许多HR根本不知道啥是五院四系(实际上,法科学子也没有几个能把五院四系的名称给说全的),会考虑五院四系这个因素么?我面试的时候,除了北大,人大,政法之外,基本上见不到其他五院四系的学校(好像见到过西政的),什么原因?我想就是上面的原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许多人觉得非清华北大不上,其实并不一定如此。

因为许多学校有它自身的优势,并不比清华北大差。比如在北京,除了清华北大以外的四所都有各自优势,真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可能竞争力更强(这个具体下面会论述)。某些地方性的学校,或者是在某些行业内的某些学校都有地头蛇性质,在本地或者行业内认可度非常高,即便是清华北大的到了那里估计也得怵他们。比如在国家电网之内,华北电力大学的学生就非常受欢迎,国家电网每年大量招收华北电力大学的学生。我们公司是国家电网的全资子公司,所以今年也进了一批华北电力大学的学生,可见华电在国网内的力量绝对堪比清华北大。类似的情况比如政法类院校在律所的认可度往往很高,但是在企业的认可度就差一些,尤其是除了金融之外的其他企业。某些地方性的学校竞争力也很强,比如天大和南开在天津绝对是实力派,清华来了也未必竞争得过他们。所以一个学校究竟认可度高不高,往往是分地域和行业的,脱离地域和行业谈认可度没有意义。

接上面的内容,既然如此,那么建议大家最好是在学校所在地就业。或者是根据就业地选学校,选一个在本地认可度高的学校。

某些学校在本地认可度高,到了外地就不行了。比如人大如果到天津,可能还不如南开天大。我认识一个人大妹子也想去鲁能天津公司,结果没去成(最后把她调到其他地方了,她没去)。如果是南开或者天大估计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我实在不建议大家选A地的学校然后去B地找工作,即便这个学校很优秀,但是一旦失去地域优势,往往力所不逮。一些大家不太看得起的本地学校往往力量很强(比如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在杭州绝对是一流高校,认可度非常高)。当然,清华北大全国通吃,基本不受此条限制。当然在某些地区并不见得有什么优势,比如去了上海未必干的过复旦交大。



法律类行业对经济的敏感度非常高,所以大家最好选择是去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学校,而不要去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

因为落后的经济无法为法律专业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只有经济发达的地区,法治才比较完善,纠纷才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竞争在更加公平。而落后的地区则往往靠各种关系而不是靠法律,这种地方几乎不能为法律提供多少机会。所以建议大家的选择范围集中在二线城市及以上的地区,比如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当然川渝差点),而不是西北和东北,当然如果考公的话请忽略此条。

尽量选择“正常”一点的学校,而不要选择一些比较奇葩的学校。

比如中央党校。虽然这所学校的校长吊炸天,但是这样的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实在是很低,“正常”一点的用人单位估计不太会考虑这种学校的毕业生。另外像民族大学,农业大学,北理,北航这种学校最好也不要选。因为这类学校听着感觉跟法律实在不沾边(这一点很重要,大部分HR都不是专家,他们“感觉”怎么样很可能决定你的命运。其实北航和民族大学的法学是不错的,但是在HR面前并没有什么卵用。),前两者政策色彩过于浓厚,而后两者过于理工与文科隔的太远,在这种类型的学校学法律,认可度也不会高,虽然他们都是985.我面试了那么多公司,几乎就没见过来自这四所学校的毕业生,其中缘由可想而知。有人说那清华不也很理工么?但是清华毕竟有顶尖名校的BFUU加身,而那几所并不具备这一点。选择的学校最好在本地法律界或者是类似的圈子(比如金融圈什么的)拥有很多校友,这些校友的作用很大。

这里我并不是教唆诸君通过某些不正当手段获得工作机会,但是大量的校友资源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可以帮助你成功战胜看似强大的对手。以我的经历为例,我在15年11末拿到了中信建投的实习OFFER,实习两个月后根据考察来决定是否转正,结果实习了几周之后就被开了。当然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是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校友资源,中信建投总部法律部基本都是政法的人在把持,招的六个实习生中五个是政法的,只有我是清华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我很难跟这些政法圈里的人打成一片,他们有的人甚至是同一个导师或者一起上过课,平时他们聊天的时候我也很难插上嘴,因为聊的都是政法发生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如果要选择开掉一两个,显然我就是首选,毕竟他们都有后盾,而我一个人孤立无援。在面试的时候如果你跟面试你的人是校友,距离会瞬间拉近很多。因此,校友资源很关键,实际上许多人就是通过校友引荐甚至导师引荐,直接兵不血刃的干掉了其他竞争者。在这一点上清华就比较吃亏,在法律圈校友不多,而人大政法则比较有优势。



学校具体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

尽量选择校区在城区内而不要选择校区在郊区的学校。因为一个学校如果校区在城区内,你面试的时候就非常方便,而且各种宣讲会,招聘会也可以经常参加。而如果校区在郊区,那么就意味着去面试往往很费劲,要走很久(如果一天有多个面试,很可能导致你放弃其中某个),而且也很少会有企业去郊区的学校开宣讲会或者招聘会。如果学校在郊区的话,那么研三的时候就建议直接在城区租房,不要住学校了,否则容易丧失很多机会。另外,许多学校的宣讲会、招聘会都是本校优先,对外校学生有着十分严格的限制。因此,如果你的学校在郊区,在找工作起步阶段往往就丧失很多优势。

找工作看本科院校么?我相信许多考法硕的人都会有这个问题,很不幸的是,本科出身确实很重要,尤其是在北京这种一线城市更是如此。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里人才太多,竞争太激烈,企业自然希望优中选优,尤其是那些牛气冲天的大企业(在北京往往以能否解决北京户口为标准)更是如此。在清华北大研究生烂大街的情况下,他们自然希望选出更好的,当然也就会看你的本科是哪里,有一些甚至学历查三代,看你高中是否是重点中学(清华附中就这样)。那本科不好怎么办?我觉得也很简单,错位竞争。如果本科不太好,就不要去应聘那些牛气冲天的大企业大律所的总部了,因为去了往往也是炮灰,可以降低一个层级,去应聘他们的分公司,或者去应聘那些不是特别顶尖的企业,这样机会往往大很多。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就可以横着走了,清华北大的研究生现在在北京确实是烂大街,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有许多人的竞争力超乎想象的强,面试那些牛气冲天的地方的时候(我面试过的包括农行总行,三峡国际,清华附中,中股集团,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之类),到达终面的时候基本上面试者的标配 (除了我以外)都是本科985或者顶级211+硕士清华北大人大复旦+海外留学经历+大律所大企业实习经历+国家奖学金+各种荣誉+英语倍棒,在这种对手面前我被轰杀至渣毫无悬念。所以我后来遇到那种顶级的企业就直接不投了,反正结局肯定是挂,何必浪费时间?所以,如果本科院校不行的话,在一线城市就应该降格以求,而不应该非要跟一批牛人杀得流血千里。

复合型的专业背景既是优势又是劣势,关键看怎么用。

许多人觉得自己本科不是学法律的,跟那些纯正法本毕业的法学硕士相比好像竞争力不足,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因为现在的工作往往都是复合型的,所以许多企业或者律所都很喜欢要复合型人才,尤其是以本科为财经,外语,理工类的为佳。本科是财经,尤其是会计类的同学,做金融(无论是去律所还是去券商)都很合适,金融企业也愿意要。本科是理工类的同学则适合做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方面的工作,一些知识产权律所或者是科技公司(比如华为)很喜欢这类人。本科外语的不用说,外企的干活。如果某个律所就喜欢纯正的法本而法硕还非要往里挤,那只能是自不量力了。所以投简历之前搞清楚目标企业的偏好很重要,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浪费。有些同学说我本科是学行政,中文之类的专业怎么办呢?也不要紧,做企业法务往往需要这类人,因为企业法务往往兼任行政文秘之类的工作,也希望本科是这类专业的人加入。所以复合型背景本身无所谓优劣,要学会扬长避短。

但是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在考研的时候是分开的,但是找工作的时候,公司并不会刻意区分这两者。也就是说,法硕的同学们不能因为自己是法硕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认为我才学了三年,不懂、不行、不会很正常。企业是要招能干活的人的,如果你不会,他为什么不招一个会的呢?所以法硕的同学们需要好好提升自己,至少要做到跟法学硕士差不多的水平。学术上可以不要那么深,但是在基本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律思维上不能落后太多。

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这一点在劳动力市场上特别明显。

你能拿多少工资往往取决于你能干多少活。高薪的代价往往是无休止的加班和没有节假日,而清闲的工作就意味着工资没那么高。在一线城市除了更高的工资和更多的机会以外,还意味着恐怖的房价和拥挤的地铁。无论怎么选择都没有优劣,关键是看是否适合自身。在北京国贸CBD工作外表光鲜时尚张嘴闭口CDS白领可能上下班都得挤一个多小时的地铁然后望着恐怖的房价兴叹,而在某个小城市打扮很屌丝的小法务可能已经住上了新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许多东西,比如闲暇,比如物价,比如房价,都是值钱的,选择在哪里工作,在哪个公司工作之前最好先把这些算清楚。不要光看工资的高低,许多律所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而且节假日根本不休息,高工资是有代价的。另外,在北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某个公司可以解决北京户口,那就意味着他的工资肯定不会很高,因为北京户口本身的含金量就特别高了。

上面说了这么多,主要是针对企业和律所在就业择校方面的问题。另外有一大批同学可能会选择公务员,极少数可能选择考博。这两者需要单独说说。
//  公务员  //
首先是公务员。大家需要明确一个概念是,公检法也属于公务员,而且要进公检法也是需要通过公务员途径进行。所以进公检法和普通的公务员途径是差不多的。如果要是选择公务员的话,学校的意义其实不是很大。因为考公的时候不会因为你是哪个学校的就加分,面试的时候也如此(据我所知,程序严格的公务员面试,是禁止透露来自哪所学校的)。所以如果选择考公务员的话,去哪个学校并不重要。但是,进公务员队伍并非只有考公一条路,因为许多学校都有定向选调,就是政府直接来学校招人。比如清华和北大每年都有(而且清华基本上就指望着法学院完成定向选调的任务),人大现在也加入进来了,某些地方性的学校可能也有地方性的公务员选调(据说吉林大学就有)。如果是在这些学校里,由于有定向选调,竞争压力就小很多了,而且因为是许多地方都来选调,机会也特别多,基本上想去就一定能去,区别只是去哪里当公务员。所以如果对公务员有特殊偏好的同学,可以考虑下这些学校。而且这些学校往往是本地的名校,即便不走公务员道路,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  考博  //
对于考博而言,比较要的是读研期间有没有研究成果发布。最主要的是论文,当然与导师一起合作的课题也算。如果你的导师本身有也是博导,考博的优势就很大了。当然,对于考博而言,院校出身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你的科研能力如何,也就是发表的论文,做出的课题的数量和质量。如果有同学有决心考博的话,需要在这方面努力努力。

//  北京院校推荐  //
其次说说我比较推荐的北京院校吧。在北京,我比较推荐的院校是六所:清华,北大,人大,政法,央财,外经贸。为什么是这六所呢?因为我面试了那么多场,发现法律类的面试基本就是这六所在玩,很少遇到其他学校(港中文有时候也会一起来玩),貌似遇到过一次社科院,两次北师什么的。六所中,北大和人大的法律认可度比较高(有些公司招法律类专业,指明就要北大和人大的),政法在法律圈有着庞大的校友资源,央财和外经贸在金融圈也有很高的认可度和庞大的校友资源。清华就比较悲催,除了顶着个顶级学府的名号之外基本啥都没有,面试的时候会比较不利(当然相比六所之外的其他学校,清华还是很有优势的)。而其他的985或者211,如果在北京找工作的话,都不是很推荐。北师还行,至少是文科气息比较浓厚的院校(虽然面试的时候见的不多)。而过于理工类的北理北航或者过于另类的民族大学就不太推荐了。我个人建议的是如果在北京找工作的话最好就六所里选一所,是比较稳妥的选择。

写了这么多,肯定有得罪诸位的地方,万望诸君海涵。其中点了某些公司或者学校的名,也恕我抱歉,因为我觉得必须得写下来以让诸位看清楚,看明白。如果这篇文章让每个人都觉得舒服,那它就没价值了,毕竟什么都好就等于说了没说。也许选择某些学校的同学会对我很不满,我也理解,毕竟立场不同,观点也容易相异。而且就业也不代表一个学校的全部。总之,希望这篇文章能给诸君一个参考。

其实说白了,从就业的角度谈择校,一共就几句话:你的学校究竟怎么样,取决于他在HR心中的地位。从就业的角度讲,要选择HR认为好的学校,而不要选择你认为好的学校。而HR认为好的学校,就是本地大家都公认的好学校。

当然某些同学会举出反例去反驳我,某些我认为不太好的学校的同学依然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但是经济学上有一个观念,就是微观和宏观之间不能相互推导和代替,个例不足以反驳整体情况,整体也不否认个别特例的存在。从大数据的观点来看,某些学校比另外一些学校在就业上强,是大概率事件,揪着个例不放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总体来讲,法硕找工作是比较难的,因为对法律类专业的需求量没那么高。清华今年的情况大概是一半在北京,一半去外地,选调的不少(一共205人,选调了50左右)。除了公务员以外,进入的行业基本也就是企业和律所,做金融的不少。当然了,大家也没必要羡慕那些去大企业总部的人,现在很多大企业总部是不参与具体业务的,只有管理和决策的职能,所以在总部的工资往往不是很高而且涨的很慢,升职方面也很慢(因为大企业往往喜欢调分公司的人到总部当领导)。去某些小企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我一个同学去了一家小的资管公司,年薪可以拿到十七八万,工作也不是很累。总之,我认为工资水平,繁忙程度,企业名声三者不可兼得,往往需要放弃一个。这大概是找工作中的不可能三角形了,关键是你能够放弃哪个。
    推荐阅读,以下你可能错过的精彩内容
1

真题何去何从:从2016年“反押题”谈2017年怎么复习真题2

考研复试|国家线、复试线和自划线关系解读
3

中国最难的考试TOP5排行,考研才排第五
4

【2018法硕】法硕招生院校报考难度排名、目标院校选择5

“早睡早起”打卡计划 每日一题  解析(2017.2.6)
6

什么样的人能通过司法考试?
7

【司考口诀:需全国人大选举的职位】


    关注 尹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