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左传(二十六)

 

若寡人得没于地...

❖ ❖ ❖读 左 传

文 | 水调歌头
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玆许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

得没于地,指以寿终。

天或者依礼撤回加在许国的祸患。

无宁,宁,无字是语气词。玆,使。此句指愿意使许公重掌国政。

谒,请的意思。如果能唯我郑国的请谒而是听,相亲如长久通婚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样。降,降心之意。

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yin)祀许乎?

滋与玆同,使也。

覆亡,挽救危亡的意思。覆亡之不暇,就是说不暇挽救危亡。

此句承接上句,是说如果是他族逼近而居于此地,以与郑国相互争斗,则郑国将忙于挽救危亡。

禋,诚敬清洁以祭祀为禋。此句话是说,如果郑国忙于自救,也难以保持许国的土地。

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

不仅为许国。

聊,姑且的意思。圉,边疆。

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tai)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器用财贿,当时的常用之语,表示财货。无,禁止之意,就是今天的不要。

亟,急也。新邑于此,指的是新郑一带。郑国最初封于西周,国土在今天陕西省华县东北二十里,周平王东迁之后,郑桓公伐虢、郐而兼并他们的土地,因之立郑国于此。

序指续业,就是指所承受的功业。郑国也是周的姬姓子孙,这里是说姬姓的力量已经逐渐衰落。

太岳就是四岳,国语周语下记载「共之从孙四岳佐之,申、吕虽衰,齐、许犹在」以及周语中「齐、许、申、吕由太姜」可以证明。

胤,后代的意思。厌,厌弃也。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经,经营治理的意思。定,安定。序民人,指使民人有一定的秩序或者次序、等级。

无刑,就是指不法,违背法度的意思。度,量也。处之,指处理此事的意思。

相时,指「我死乃亟去之」而言。无累后人,不留给后人忧惧之意。

郑伯使卒出豭(jia),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

百人为卒。豭,雄猪。二十五人为行。出犬鸡,或出犬、或出鸡。

古人祭神来诅咒别人用豚、犬、鸡三种动物。诅,就是祭神使之加祸于某人。

射颍考叔的人明明是公孙阏,而郑庄公佯装不知,却使军士行诅咒。有人怀疑公孙阏就是诗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中的子都。其人貌美,得庄公之宠幸,所以庄公不想加之以刑,为了平息众人的怒火,于是出此计策。

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行,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及邪,大臣不和睦,在战场冲锋陷阵之时射杀先登上城墙的人。

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絺(chi)、樊、隰郕、欑(cuan)茅、向、盟、州、陉、隤(tui)、怀。

刘邑宰今天河南省偃师县南,邬在刘之西南。蒍在今天河南省孟津县东北。邘在今天河南省沁阳线西北有邘台镇,应当是古邘城旧址。

鲁成公十一年传文中记载「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由此可知苏忿生是周武王时为司寇之官而被封于温地的人。温故城在今天河南省温县西稍南三十里。

根据鲁庄公十九年的传文来看,温地在庄公十九年仍然是温氏的城邑。则这里的温,之时周王室在温地之田,并不是把整个温地给郑国,所以温地仍然是属于苏氏之地。

原,今天河南省济源县北而稍西游原乡。絺,河南省沁阳县西南三十里有故絺城。樊,阳樊,今天济源东南约二十里有古阳城。隰郕,河南省武陟县西南。欑茅,河南省修武县大陆村。向,河南省济源南部稍西游故向城。盟,河南省孟县南稍西数里。州,河南省沁阳县东稍南五十里。陘,河南省沁阳县西北三十里。隤,河南省获嘉县北约二十里。怀,河南省武陟县西南,隰郕之北。

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杜预注述曰:「苏氏叛王,十二邑王所不能有,为桓五年从王伐郑张本。」论语卫灵公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则周桓王以己之不能有者与郑庄公,此为失恕道矣。

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

息,姬姓之国,史书并无记载初封于何时何人。鲁庄公十四年之前被楚国所灭。息故城应当在今天河南省息县。

竟,同境,疆境的意思。

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zheng)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楚文王以息亡之故伐蔡,则息国之亡应当在庄公十四年以前数年,距此时不过二三十年。

德,得事宜也,郑庄公能自用其威福以令人,故息之德不如郑。郑国大,息国小。

郑、息同为姬姓之过,宜当相亲。徵,审、明、问也。意思是指即使言语不和,仍应当明辨是非。

不察有罪,指既不能审问,明辨言辞,则曲直不分。

------------------------------

文章来自网络

回复“读左传”获取连载更新的全部文章。

点击下方,阅读近期文章:

【读左传二十五】

【读左传二十四】

【读左传二十三】
“你最爱的一篇文言文
是什么?”


    关注 爱读古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