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融合:快融并非浅简轻 初心不改辟蹊径

 

真正的快速融合方案,它的初心不改,一定是要驱动五大环节的根本性改革,在实践中,删繁就简,去枝存干,尽可能地绕过行政、资金与技术层面上限制与不足,以达到快速推进的目的...

 第1033天 
微信号:刚刚讲过


真正的快速融合方案,它的初心不改,一定是要驱动五大环节的根本性改革,在实践中,删繁就简,去枝存干,尽可能地绕过行政、资金与技术层面上限制与不足,以达到快速推进的目的

我们为何要大力提倡“快速融合”?因为太多的人谈及媒体融合时,总是热衷于强调“高层设计、全局部署、通盘考虑及整体实施”这些要素。可是有没有人意识到:在现实中能充分认知、坚决贯彻并满足到如此高度的媒体能有几家?高大上的理论指导下能付诸实践的案例又能成几个?

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代传媒现状之下,必须要找出一条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媒体融合之路、一条“呼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可行、行之有效”的融合之路,这也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快融”之路。在昨天的文章里,我们已经分析了需要“快融”的客观原因,今天就来认真讲讲设计方案的内在标准;

不能把“快融”理解成“浅融”

快速融合的本质是务实,而不是浅薄。现实中曾经有一些媒体,开一些公众号,做一个APP就认为融合了,其实这不过是对媒体运行中的“选题、生产、编审、发布、传播”五大环节的最后两点作了一些改变;又有一些媒体在节目里用奖品吸引受众摇一摇,在现场活动中喊大家扫一扫,挺有融合的热闹味道,但其实质不过是新媒体的互动手法硬生生地贴在了传统内容上面而已!

真正的快速融合方案,它的初心不改,一定是要驱动五大环节的根本性改革,所以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必然去深入到选题之初,必然性地以以理想中的“中央厨房”编发中心为终级目标。只不过是在实践中,删繁就简,去枝存干,尽可能地绕过行政、资金与技术层面上限制与不足,以达到快速推进的目的;

不能把“快融”理解成“简融”
快速融合的追求是高效,而不是简陋。众所周知,当前驱动绝大多数媒体投身于“融合”大潮中的,不仅仅只有来自于政策方面的引导,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市场经营方面的压力。但问题也正出现在这里,当年手头有钱的时候,没有融合的想法,如今动力十足时却深感囊中无力,怎么办呢?是不是四处看看,找一个简单些的、便宜点的融合方案来应应景呢?

我们可以理解大量基层媒体在实施融合战略时的经费压力。但是,面对未来,一定要有“今天很缺钱、明天还缺钱、后天更缺钱”的大局预知。媒体融合实际上更像是一个经营不善的商店被迫进行的内部装修改造,单纯地省钱甚至于偷工减料,都会成为未来不可预知的隐藏炸弹。对此的应对之策,不是去选择最省钱的方案,而是去选择最快速的方案,在并不是最缺钱的时候,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全力促成融合转型,并能收获到转型红利;

不能把“快融”理解成“轻融”

快速融合的原理是借力,而不是轻力。它有点像是太极拳里的“四两拨千斤”,应用互联网思维与现代企管的精华理念,在不能改变或影响传统媒体中原有的机构、体制的限制条件下,通过技术化的改造,建立起一套“以人为本”的协同关联体系,以牺牲部分融合指标为代价,换取快速产生融合成效的目标;

因为越是规模大、力度重、格局广的改革,越会在一定时期内产生剧烈的反作用力。理想化的媒体融合方案,一定会全面触及媒体内部的系统化改造,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让参与其中的人深感不适,以至于怀疑并动摇融合的决心,从而产生反复、停滞等现象。而快速融合,将会尽可能地缩短这一不适应的时期,降低从这一方面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提升融合战略的成功可能性;

眼下,以国家级央媒为代表,已推出了各自重点打造的中央厨房式媒体融合方案,如果把它们看成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中心会战的话,那么对于各个地方性媒体而言,根据自身特色、周边环境以及自我紧迫性需求而确定的快速融合方案,将会成为一场场相互呼应的代表性战役,共同推动中国媒体转型发展的整体进程。

-----下周讲题大家提--------

-----感谢各位支持----------

■微信号:just_now_say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


    关注 刚刚讲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