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公讲堂》传世的丰碑(随笔)

 

传世的丰碑话说玄奘和尚历尽千辛万苦从印度取经回来,一头扎在坐落在大唐首都内的弘福寺里翻译佛经。若干年过去...









传世的丰碑

话说玄奘和尚历尽千辛万苦从印度取经回来,一头扎在坐落在大唐首都内的弘福寺里翻译佛经。

若干年过去后,玄奘把几百部佛经都译成汉文。之后,他上奏朝廷,请李皇帝世民给这几百部汉文佛经做个序。因为玄奘知道,如果中国皇帝给这些汉文佛经作了序,有利于在全国弘扬佛法。

太宗是文武双全之人,文采不逊当时和后来的文人骚客,他毫不迟疑地提起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圣教序》。但是,他就是不把自己的手书公布于世,而是让他的宠臣褚遂良去写,并镌刻成碑。

玄奘有一个徒弟叫怀仁(据说还是王羲之的后裔),他知道太宗最推崇晋朝王羲之的字,并亲自给王羲之写过传记。于是,他向太宗建议,如果能用王羲之的字,集成一篇《圣教序》,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盛事啊!

果然,怀仁和尚的这个建议,让太宗欢喜异常。可是,接着问题就来了:王羲之已死去200多年了,除了太宗手下的干部用计从辨才和尚那里赚来的《兰亭序》,把内府里收藏的其他王羲之作品都算上,王字真迹也是有限的,远远凑不成《圣教序》里所需要的一千九百零四个字。

不够怎么办?太宗采取了重金求购民间散落王字的办法。于是,一个字一千金的悬赏告示就帖到了皇城四处。

太宗信任怀仁和尚,把内府深藏并集募来的王字都借给怀仁,用以集出《圣教序》里所需要的字。怀仁做事非常认真严谨,在集字凑成《圣教序》的过程中,他把每个字的出处都要标出来,做到不欺神、不欺君、不欺世。这里,不仅有大唐法律对怀仁的约束,还有作为僧人的怀仁用佛法佛律对自己进行约束,能自觉做到做事诚实无欺的问题。此外,太宗本人就是大书法家,某字是不是王羲之写的,他是能一目洞穿的,对这一点,怀仁也是清楚的。

所以,我老讲:王羲之到底写的是什么样的字,别的咱们不好说,但应该肯定的是,《圣教序》里集出来的那些字在最大程度上忠实地反映出来了王字的本来面貌。

有了怀仁集合王字写出的《圣教序》作参照,大家仔细对照冯承素勾描本《兰亭序》去比较一下,就明白康生和郭沫若说《兰亭序》是假的,是多么得缺乏证据学上的支持了。

历时25年,怀仁和尚终于把集字的工作完成了。公元672年,也就是距今1329年的冬天,刻在巨石上的《怀仁集王书圣教序》问世了。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晋朝变成了以后的大唐,大唐又变成了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王羲之仍被中国人尊为书圣。玄奘翻译过来的汉文佛经,至今仍被人们诵读。唐太宗写的序言,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散文。而怀仁集的王羲之的字,仍是书人学习行书的法碑圭臬。这四位优秀历史人物在1300多年前的那次合作,给我们中国人民留下了一份多么珍贵的文化遗产啊!

这块碑现藏于西安碑林。上个世纪的1966年夏天,当革文化命开始的时候,西安老百姓得知了红卫兵要砸碑林的消息后,提前一天把碑林里的古碑横七竖八全部放倒,然后组成一伙一伙的人围住每一块碑下象棋、打扑克,旁边立起大旗,上书“西安市民红色造反团”。当红卫兵们带着铁镐大锤赶到碑林时,看到狼籍一片的现场,认为友邻部队已经完成了“破四旧”的使命,就撤走了。市民们生怕红卫兵们看出其中有诈,再返回头来砸碑,一直坚守到雪花飘飘的季节。此时,红卫兵已把热情转移到免费坐火车,进行革命大串联上去了。

西安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碑林,也保住了《圣教序碑》。我真想找到一两个当时参与保护碑林行动的知情者,问出当时想出如此妙计的人是谁?又是谁部署并组织了这次行动?对这样的人,记下他们的名字,写下他们的事迹,也应该在碑林给他们竖起一块传世的丰碑!



下面附我最近对临的《怀仁集王书圣教序》部分篇幅。临得不好,大家凑合看吧:




















    关注 知青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