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第1节 曾家祖先的治家之道

 

------第1节 曾家祖先的治家之道------

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1808年。有一户姓曾的人家迁到了湘乡县南一个叫白杨坪的小山村。由于村子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所以稍有风吹草动全村便尽人皆知。刚迁来的曾家共有十几口人,家境一般。曾家的长者虽然已年过花甲,但白须飘飘,精神矍铄,一脸慈祥,仿佛一位仙者。
这位老者便是曾国藩的祖先曾竟希,也是曾家在清初最早迁到湖南湘乡的祖先。曾竟希有两个儿子,其中第二个便是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人称星冈公。曾玉屏有三个儿子,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老大,曾玉屏的第二个儿子早年病死,第三个儿子曾骥云没有孩子。相比之下,曾麟书可谓多子多孙,他生有四个女儿和五个儿子,曾国藩排行老二,上面是一位姐姐,下面有四个弟弟和三个妹妹,但最小的妹妹早年夭折。
湘乡曾家祖籍衡阳,历代都以耕种为生,是靠天吃饭的农民,家境自然好不到哪去。自明朝以来,曾家人都与科举无缘,连个秀才也没有。直到曾竟希的祖父曾元吉一代,才开始逐渐摆脱贫穷。曾元吉夫妻靠勤劳的双手创下了一片家业,在湘乡大界盖了多处宅院,在衡阳购买了四十亩土地。在当时来说,也算家境阔绰。到了曾元吉年老之时,他把自己的家业全部分给了子孙后代。
在曾国藩的高祖曾辅臣去世三十二年后,他的独子曾竟希便带着全家十多口人迁到了湘乡县南百余里外的小山村白杨坪,在白杨坪买了很多便宜的土地。那时的曾竟希六十六岁。
曾家历来奉行节俭、勤奋,为人厚道。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是曾竟希的次子,他在年少时受到父辈影响,勤奋好学,努力上进。但后来随着家境日渐富裕,他开始变得好吃懒做,不求上进,常和纨绔子弟混在一起,染上了不少恶习。每日骑马到湘潭街上,和臭味相投的朋友喝酒划拳,常常是通宵达旦,日升高头还在酣眠。
转眼一年又一年,曾玉屏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感觉这种生活毫无意义,开始感到厌倦。一日,正在旅馆里睡觉的曾玉屏感觉口干,便下床去喝水。喝完水之后,他准备接着睡,却听见隔壁有人在谈论他。一人说:“这曾家祖辈都很勤劳,可如今却出了此等轻浮浅薄之子孙,真是家门不幸啊!”另一人也随之叹气。听到这些话,此时的曾玉屏再也睡不着了,他辗转难眠,想想这几年的所作所为,确实感到羞愧。在那时,名声比什么都重要。那两个人的话像尖刀一样刺中了曾玉屏的心脏,他不想给祖上丢脸,不想把祖上辛苦得来的家业毁在自己的手上。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曾玉屏终于醒悟,他决定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从此之后,曾玉屏成为了家里起床最早,干活最多的一个人,再也没有偷懒。而“早”字便成为曾家门训中八条之一。改过自新之后的曾玉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起初大家对他的行为有些怀疑,但毕竟他不像以前那么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了,对于这种转变,曾家人都为之高兴。
湘乡地处丘陵地带,大部分土地都是山丘,凹凸不平。要想在这样的土地上耕种,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可曾玉屏不怕困难,日夜不停地在山丘上耕种梯田。为了干活方便,他在山脚下搭了一间小屋子,不断地开山凿石拓荒。终于他开垦了一片大田地。种上作物之后,他亲自放水浇灌、除草、施肥,然后喂猪、养鱼,天天如此,从没有停过。
在曾玉屏和雇工的辛勤劳作下,曾家所有的山林、田产年年大获丰收。直到曾玉屏步入老年之后,由于身体缘故,他不得不放下地里的活,但仍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晚年,他将自己一生的治家心得总结为八条:祭祖、善待亲邻、早起床、勤扫庭院、读书、种菜、养鱼、养猪,告诫曾家子孙要恪守这些信条,并代代相传。
曾玉屏既是拥有百亩土地的地主,又是自耕自乐的农民。他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曾家子孙留下了精神财富,更为曾家子孙的半耕半读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因为有曾玉屏创造的这一切,曾家子孙才有了读书的资本。
由于曾玉屏的勤劳,使他得到了乡里人的重视和尊敬。曾玉屏刚开始在山丘上开地时,许多人都嘲笑他,认为他只是一时兴起。可正是由于这种嘲讽,让曾玉屏一鼓作气,历经磨难,终于把像鳞甲一样的小山丘改造成相连成片的田地,这时,乡里人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没过多久,他就成了地方上受人尊敬的大人物。
曾玉屏无论在整个家族里还是乡邻里,都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这是因为:
他是将曾氏族人组成宗族的倡导者,并以筑宗、置祠、祀产之举成了曾氏宗族组织的领袖。曾玉屏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每次闹饥荒,他都恤孤济贫。遇见道路桥梁毁坏不治者,他都出资修桥补路,备受乡邻的尊敬。他常告诫子孙:“若是一定要等到富贵了再去想这些事情,则天下终无可成之事。”曾玉屏是一个富人仁者。由于他本人未能考取功名,在他年老时常“引为深耻”,自知这一切不能改变,便让子孙拜名师,多读书。此外,他和读书人交往密切,还喜欢把一些文人志士邀请到家中做客,听他们讲学。他对“老成端士”和所有读书人都以礼相待。曾玉屏非常注重邻里、亲戚关系。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事,他都会帮忙出钱、出力帮助。因此,这时的曾玉屏已成为湖南湘乡白杨坪的精英,曾家的社会地位也是从这时开始提高的。
在曾国藩初入仕途时,曾玉屏就曾对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说:“吾家以农为业,虽富贵毋失其业。彼为翰林,事业方长。吾家中食用,无使关问,以累其心。”即使在曾玉屏住京期间,他也不忘自己种菜,自己拾粪,终生勤俭,子孙无不敬仰。曾玉屏还总结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告诉少年曾国藩要“人以懦弱无刚为耻,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当年曾国藩离家准备进京做官时,他来到祖父曾玉屏的面前,和祖父告别,等待祖父大人的临别教诲。曾玉屏说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影响了曾国藩的一生。曾玉屏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当然,曾玉屏此类让后人受益的话还有很多,这些话都成为曾国藩的座右铭,让他受用一生。
曾玉屏的言传身教,让曾国藩感受颇深。他说:“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唯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又言:“余常细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重厚,盖取法于星冈公。”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671655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2节 曾国藩的父亲------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曾玉屏的长子,曾玉屏从小对其要求严格。由于曾玉屏年少时放弃了读书机会,所以知识贫乏。年少的他还未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直到后来他成了具有威望的人之后,乡邻遇事便向他求教,他才为自己知识贫乏、没有功名而后悔。他痛恨自己早年弃学,所以他对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考取功名,为祖上争光。为此他四处打探,花重金为曾麟书聘请名师,并督促曾麟书刻苦读书,“穷年磨砺,期于有成”。
尽管曾麟书每天勤学苦练,但却成绩平平,并无读书天分。虽然他曾参加过十多次童试,都名落孙山,但他仍然日夜苦读。直到四十三岁那年,他才成为补县学生员。而次年,他的长子曾国藩便入该县学。曾麟书自知没有读书的天分,于是,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曾国藩兄弟身上,便“发愤教督诸子”,然后在家做起了私塾先生。
曾麟书虽然没有谋得一官半职,但他是曾家五六百年以来出的第一个秀才,因为正是由于他才改变了曾家的历史。从此,曾家人才辈出,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作为私塾先生的曾麟书,非常重视对子弟的基础教育,他督促子弟学习,耐心细致,多年以后他的子弟仍念念不忘他的教诲。同样,他对曾国藩兄弟五人的教育也非常严格,正是由于其父的严格要求,才为他们打下坚实基础。曾国藩五岁那年,便在父亲执教的私塾里读书,一读便是十五年,直到二十岁才到衡阳求学。多年以后,曾国藩还想起父亲的谆谆教诲。曾麟书告诉子弟们:“读书是为了尽忠报国,为了做一个明事理的君子;读书能开阔胸怀,拓宽视野,所以人人都要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读书贵有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有所长进。”他还说:“有志进取亦是圣贤;如果能有志,就能读好书,就能做到代圣贤之言,孝悌之心,仁义之理,皆能透彻。”曾国藩在外求学时,父亲给他的信中就特别强调:“只管用心读书,不用考虑其他的任何事情。”在曾国藩、曾国荃及曾国华应考时,曾麟书分别给他们写信,要他们“临切揣摩墨卷,一心读书,切莫分心外务,因为心志不专则业不精,心驰于外,则业荒于内。此不可不知所戒也。”甚至曾国藩在京做官时,父亲在信中仍强调:“祖父去世后不必回归,家中一切不必挂牵,嗣后尔写出信,只教诸弟读书而已,不必别有议论也。”
曾麟书因势利导,鼓励每一位子弟在学业上都获得进步。曾国荃以前写的文章并不好,但后来经过其兄曾国华的帮助,渐有所长,曾麟书得知后便写信表扬他。在子弟们的学业上曾麟书从不吝惜钱财,只要是对他们学习有利的,他总是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一切条件,让他们专心读书,多长学识。当时的曾麟书虽然继承了父亲曾玉屏的所有家产,但是他要供养五个儿子读书,所需费用巨大,因此家境也不如以前富裕了。尽管如此,只要是孩子们读书所需,他都尽力满足,以勤俭著称的曾家,在这一点上绝不节省。
历经多次应试的曾麟书意识到,要想金榜题名,学有所成,必须熟读《四书》、《五经》,讲究制艺字,讲究作八股文和时文。他曾告诫曾国藩及其兄弟,读书一定要把道理弄明白,然后才能易记于心,如若不然就是浪费时间,毫无用处。对于这些忠告,曾国藩时刻铭记于心。后来,曾国藩还根据父亲这些忠告制订了一套教育子孙读书的方法,对曾家后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根据亲身实践,曾麟书在教育曾国藩兄弟读书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受教育者须循循善诱,不重在求速成效,而在于教之有常,学之有心。教之有常,自然有效,学之有心,业必有成。”
待曾国藩兄弟大都考取功名之后,此时的曾麟书已到晚年。但他仍然乐于育人,他担当起了教导孙辈的重任,并且还管理着家里的农事,将曾家半耕半读的生活延续下去。他依然是“杜门不出,课孙子,检点农事,守吾之拙而已”。
曾麟书一生除了刻苦读书、勤劳耕种、教子育人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在“孝”上,这一点深深影响着子孙后代。曾玉屏治家是出了名的严格,特别是对曾麟书要求更为严格,近于苛刻,“往往稠人广坐,壮声呵斥,或有所不快于他人,亦痛绳其子,竟日,诘数愆尤,间作激宕之词”。而曾麟书对这个严厉的父亲却没有一丝讨厌反感之心,且总是“起敬起孝,屏气负墙,徐进,愉色如初”。
曾玉屏一直身体健康,乐于农事。但到了晚年,却不幸患有中风病,只能每日卧病在床。曾麟书照顾着卧病在床的父亲,几年如一日,虽非常辛苦,但他从不言苦,照顾得细致入微。在曾玉屏瘫痪的第二年,病情愈加严重,以致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只能用眼睛示意他要表达的意思和需要的东西。由于曾麟书一天到晚总在父亲身边照顾他,所以父亲的一个眼神他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晚上老人小解多达七次,他总是亲自照料。曾麟书时刻让自己保持警惕,父亲身体稍有一动,他便能从父亲的眼神里看出父亲的需要。如果父亲要小解,他便及时送上便器。如果父亲要大解,他便为父亲挡风寒,并为父亲换上干净的内衣内裤,并亲手去洗父亲的衣裤。直到父亲睡着了,他才稍微闭目休息。
曾玉屏生病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曾麟书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有安心吃过一顿饭。对待生病的父亲无微不至,毕恭毕敬,一开始是这样,三年后还是如此,直到父亲离开人世。那时的曾麟书已到了花甲之年,做到这些真是太难得了。
曾麟书是曾氏家族史上一个关键性人物,他担当着承前启后的重任。他将曾家良好的家风传承给后人,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晚清重臣,与曾麟书的谆谆教导密不可分。每当曾国藩遇到进退两难之事,便向父亲讨教,曾麟书便耐心指导他,让曾国藩佩服不已。晚清重臣左宗棠等人也对曾麟书心生敬佩。不仅如此,当年咸丰帝在上谕中也多次称赞曾麟书,说曾氏“一门忠义”。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671655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人物励志小说 《曾国藩传》

作者:张丽
现有字数:10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08月04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曾国藩传”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671655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