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一天要喝8斤水!医生说这是病,终身无法治愈只能控制……

 

昨天11月14日是第十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据数据显示,在我国有超过1亿人患有糖尿病,成年人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得糖尿病,另有1亿4千万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随时会步入糖尿病的行列,糖尿病已经成为了我国第二大慢性病。...





豆豆今年13岁,3个月前突然出现胃口差的情况,短短三个月瘦了10斤,可是爸爸妈妈当时并没有重视。

直到10多天前,豆豆开始说自己没力气,而且时不时地要去上厕所,嘴巴干总是想喝水,一天喝380ML的矿泉水可以喝10多瓶。最近开始还尿床了,这可急坏了爸爸妈妈。

他们带着孩子到杭州市一医院就诊,查尿常规显示葡萄糖++,酮体++,生化提示血葡萄糖20.81mmol/L,故考虑“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收住入院。
为什么孩子得了大人才会得的病?
糖尿病,听上去怎么都像是成年人才会得的病,13岁的豆豆为什么也会得呢?
杭州市一医院儿科毛淑炯医生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以高血糖为特征,慢性高血糖可导致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等组织长期损伤、功能缺陷、衰竭。

事实上,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小儿糖尿病多见于1型糖尿病,在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中所占比例为高于90%,是由于机体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为主,引起高血糖及尿糖,小儿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后期常有血管病变,眼及肾脏受累。
1型糖尿病5-6岁及10-14岁小儿多发病,5岁以下小儿少见。当今社会随着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的生活方式增加,小儿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美国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新诊断的儿童糖尿病中有1/3为2型糖尿病,小儿2型糖尿病病因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分泌水平高于正常人。
糖尿病发病与多种病毒的感染有关
糖尿病的病因除了遗传易感性外,环境因素、免疫因素也与之密切相关。其中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多种病毒的感染有关:

可能包括病毒感染、环境中化学毒物、营养中的某些成分等都可能对带有易感性基因者产生B细胞毒性作用,激发体内免疫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生。

另外严重的精神和身体的压力和感染及应激能使1型糖尿病的代谢发生明显恶化,应激可产生胰岛素低抗和升高血糖,使某些有易感性的人发生酮症酸中毒。

孩子出现多饮多食多尿

爸爸妈妈就要注意了

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小儿糖尿病的早期表现与鉴别,所以被确诊为糖尿病时家长都觉得很突然,甚至有一部分儿童在严重的合并症出现后才被发现。实际上儿童糖尿病发病前有很多蛛丝马迹。
小儿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有“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但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的,急重症,特别是暴发型1型糖尿病患儿通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类似急腹症表现,脱水,深大或叹气样呼吸,严重的可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或意识丧失,因此家长对于不典型起病的症状更应引起重视。

治疗小儿糖尿病,除了正规的胰岛素治疗之外,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也很关键。

因孩子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饮食要能满足孩子营养及热量需要,维持血糖稳定,不应过度限制饮食,但应该定时、定量进餐

三餐分配:早午晚分别为1/5,2/5,2/5;或早餐占2/10,午及晚餐各占3/10,下午餐间及就寝前点心各占1/l0。
我国1亿人患上这种“终生疾病”
昨天11月14日是第十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据数据显示,在我国有超过1亿人患有糖尿病,成年人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得糖尿病,另有1亿4千万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随时会步入糖尿病的行列,糖尿病已经成为了我国第二大慢性病。不仅如此,全球每7秒钟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每年因糖尿病死亡人数已达460万,糖尿病控制形势非常严峻。
对照以下症状,你可以自我判断一下有没有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发展到哪个阶段了:

单纯糖尿病,仅为血糖控制不好者:容易乏力、口干、喜饮、小便多、体重下降。

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手麻或脚麻、怕冷或有灼热感、皮肤上会有蚁爬感、听力下降、身体的某一区域经常出汗、或者皮肤破皮后会色素沉着留下疤痕。

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视物模糊,失明。

糖尿病合并肾脏病变:小便泡沫增多,尿量减少,下肢肿。

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外周血管病变的会导致皮肤易被感染、间歇性跛行、烂脚、足部坏疽、败血症等,大血管病变会引起脑梗、心梗。

“糖尿病控制不好,短则在三五年内就会引起身体各种严重并发症,即使控制得当,并发症也会在20年后出现。但许多患者不当回事,认为没有不舒服,就不需要注意生活方式。”杭州市三医院内分泌血液科主任俞娉说,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平时,她遇到过的患者中,有些患者不仅对糖尿病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还存在误解。
糖尿病治疗三大误区
误区一:血糖恢复正常就是痊愈

有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适宜的饮食控制后,血糖降至正常,甚至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就认为自己病情已被治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医学界把糖尿病视为终生疾病,严格地说,现有的中、西药对糖尿病的作用均不是“治疗”,而只是“控制”。也就是说人一旦得了糖尿病,不可能真正治愈,最多只能做到临床症状暂时消除。

所以,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能放松警惕,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轻易终止治疗往往会导致糖尿病症状卷土重来,贻误病情。
误区二:糖尿病治疗只是降糖

糖尿病是以血糖增高为重要诊断指标的,但在糖尿病的治疗上不是仅以降糖为标准的。糖尿病是引起血脂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易并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其比率要高于正常人4~5倍,而且动脉硬化的进展很快。可使血压上升,甚至发生心肌梗死或脑中风等。

因此血糖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应该平稳降糖,控制在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并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一般患者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HbA1c<7.0%。

误区三: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很多高血糖病人都希望自己血糖能迅速恢复正常,极大部分病人还认为自己的血糖是一下子升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人的血糖升高是一点点变化的,只是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在病症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不被觉察,当病症被觉察时,血糖已发生变化很久了。

如果此时要把血糖迅速地恢复正常,就像一个拉着重物艰难行走的人突然断了绳子会摔倒一样,人体对突然降低血糖是无法马上适应的。所以在治疗时一定要遵照医嘱,不要相信那些所谓“广告”,随意尝试吃一些疗效不清、剂量不详的保健品,使血糖过快下降。

为了防止自己不知不觉就有了糖尿病,40岁以上人群起码每年要做一次血糖检查,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者20岁以上就要每年查一次。

现在的体检项目里都会有空腹血糖检查,如果查出来高于正常值(>5.6mmol/L),先不要慌,再去复查一次,因为有些人可能前一天吃东西吃得晚,这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如果两次检查血糖都高于7mmol/L,那基本可以确定有糖尿病了。
预防糖尿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运动,控制体重,提倡粗茶淡饭,少吃精细的食物,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生活尽量规律。
糖尿病患者权威饮食榜
这些食物要少吃:精白米饭、精小麦、精面食类、红肉、加工类肉食、水果类饮料、苏打、含糖饮料、饱和脂肪、巧克力酱、果酱;

这些食物要多吃:蔬菜、新鲜水果、全麦面包、糙米、全麦意大利面、不饱和(反式)脂肪、花生酱、不含糖的酸奶、坚果类食物、新鲜水、不含糖的咖啡或茶。



记者:柴燕宏 通讯员:叶向生  黄虹

部分内容整合自钱江晚报、都市快报等

监制:曹漪洁

主编:尉洁婷

责编:陈雨笛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