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谦逊”还是“臭不要脸”

 

谦逊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德。当别人夸赞自己时,总会显得不好意思,谦虚地说自己并没有那么棒。当别人夸奖自己的孩...







谦逊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德。当别人夸赞自己时,总会显得不好意思,谦虚地说自己并没有那么棒。当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时,身为父母也总会谦虚几句。殊不知,父母在将谦虚心态移到孩子身上时,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

我曾看过一篇名为《我的受教育历程》的文章,作者是乡晨有辉,文章里提到了作者的父亲对儿时的她有着许多美好的期待,当这些美好的期待转到她的头上时却变成了这样:

如果她考了99分,父亲会帮助她去研究丢失的1分到哪去了。在这种教育下,优秀的乡晨有辉学会的是永远不满足与对自己的不认可。当她考到了全县第44名时,无论她还是她的父亲依然认为这分数考得不高,成绩考得不好。这样一步步地走来,乡晨有辉早已研究生毕业,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可她还是一直认为自己并不优秀,并不好。如果你称赞她,她会感到很不好意思,并认为别人是出于客气与礼貌,如果她心生出自己称赞自己的念头,其背后一定会出现另一个声音:真不要脸。

是呀,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这样的,这好像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人的谦逊之美吧。别人我不知道,但我的父辈是这样教、这样做的。所以当看到乡晨有辉写的“真不要脸”几个字时,在我心里生起的说法比她的还严重:“真够臭不要脸的,哪儿有自己夸自己的?”所以,每当我们受到别人的称赞与认同时,都会很不自在地说:“哪里,哪里,你过奖了!”或说,“错爱了,错爱了!不敢当,不敢当!”等等谦词,不一而足。

如果这种谦逊只是用在自己身上,这好像真的也没什么不好。可事情并非如我们所愿,这种谦逊早已不再停留在自谦之上,还发展到了帮孩子们谦逊之上。君不见,几位朋友相遇时,其中一位对另一位道:“你家公子真是年轻有为呀!”对方一定会说:“哪里,哪里,不过是少年轻狂罢了。”如果这边说:“贵公子真大才!”那边一定会说:“过奖、过奖,一般一般!”现代生活里这种表达应该不再常见,但这种替孩子谦逊的行为还是比比皆是。

为人父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这首先源于家长自己所受的自谦教育,接着便是把自己的孩子也看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从而当别人称赞自己的孩子时,就大有受之则不谦逊之感了,也便替孩子一谦了之。父母们可曾想过,这一谦,谦掉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孩子是独立的,有着完整的人格,我们自谦也就罢了,有何权力连孩子也给谦逊掉呢?这一谦的背后,又有几位家长朋友真的了解过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呢?那是一种怎样的挫败感呀,这种伤害让许多人背负一生。但又由于中华文化的传统,使我们把这种伤痛变成了习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就谈到了她对自己母亲怨恨的根源,其中一点就是自己被母亲当着别人的面给谦逊掉了。

虽然我们这些曾经的子女们,对自己被父母谦逊掉的行为中的感受并没有说过什么,但当看到张爱玲所写的她的那段经历时,我想应该有不少人在心里有着共鸣吧。

其实中国人面对称赞也有坦然接受之时:当有人称赞我们自己认识的某位朋友很有才华与能力时,当着这位被称赞之人,我们自己的态度可从来都很是得意,也顺水推舟地称赞几句,这样既可以显得给称赞者面子,又可以显得自己给足了被称赞者面子,更可以显得自己因为很有眼光而给足了自己面子。真是三赢呀!而不会去说那种不当不正的谦逊之词。这说明我们可以做到,面对别人称赞的是自己熟悉的人时,也能坦然接受。

那么就让我们从这句“臭不要脸”中看到一点点启示:其实家长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时,才不能面对别人对自己孩子的称赞。许多人总称自己与孩子是平等的,与孩子是朋友,当遇到别人对自己孩子的称赞时,一谦之中就露出了内心的本来面目。就让“臭不要脸”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警示吧,有人称赞我们的孩子时,作为家长,大可坦然接受,并公开表示,我为有这样的一个孩子而骄傲。因为他们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不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自谦但我们无权谦逊掉孩子。面对别人对自己孩子的称赞,如果认可了,而自己的心里生出了“真臭不要脸”这几个字时,就应该知道,那时我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当成了自己。请记住“臭不要脸”背后的启示!




    关注 翼朵家有小学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