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游戏丨Beholder资料片《安乐死》,在欢乐中死亡

 

作为一款经典的反乌托邦风格的游戏,Beholder(旁观者,不过我个人更喜欢旁观凶这个译名)已经获得了相当高...

作为一款经典的反乌托邦风格的游戏,Beholder(旁观者,不过我个人更喜欢旁观凶这个译名)已经获得了相当高的赞誉。也许你并没有玩过这款游戏,但这个游戏的名字在独立游戏圈可谓闻名遐迩。5月18日这个游戏的最新资料片《安乐死》即将上市,本人在此前拿到了该资料片的优先测试资格,提前在感受了这部资料片的魅力。那么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感受一下Beholder的新资料片《安乐死》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在介绍之前还是要先讲一讲Beholder这个游戏的玩法和风格,相信有很多玩家在此前并没有玩过这个游戏。Beholder作为一个《1984》风格的游戏作品,从画面风格上带有浓郁的前苏联风味,来自俄罗斯的开发商Warm Lamp Games很好的将游戏沉重压抑的内核表现出来。游戏采用黑白的抽象风格,在游戏画面和人物设计上采用了很多前苏联的风格要素,“老大哥”的氛围塑造的恰到好处,游戏的音乐音效也是颇为压抑的风格,可以说在这个游戏作品当中玩家会感受到的很多压抑痛苦的游戏体验。
游戏的玩法很独特,它让我想起了一款非常轻松有趣的游戏《整蛊邻居》,玩家需要在游戏当中躲避他人的视线,潜入他人的房间安装摄像头或者是窃取资料和证据,游戏还有独特的对话系统,玩家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对话并且搜集对话当中的证词才能继续游戏。当然相比轻松幽默的《整蛊邻居》,这个游戏的整体玩法非常压抑,很多时候玩家要做的并不是“恩怨分明”,而是“恩将仇报”,如果你选错一步,面对你的就是死亡的Bed End,玩家需要在这个游戏当中不断抉择,在良心与生存中间徘徊挣扎。
新的资料片《安乐死》在整体玩法上并没有做出太大的改变,玩家如果玩过Beholder原版游戏的话,应该很容易上手。在一段经典的过场动画之后,玩家会接到一个电话,在电话中玩家得知自己将会在14天之后被送到安乐死中心执行安乐死,如果想要不死就需要在这段时间里找到办法逃过被送往安乐死中心的命运,同时玩家也会接到一个难度颇高的任务,可能对于这个游戏的老玩家来说完成这个任务驾轻就熟,但是对于刚刚上手的新玩家来说,想要完成这个任务并不容易,所以我建议那些因为这部资料片而接触到Beholder这个游戏的朋友,还是先从头开始玩比较好。
说了这么多关于这个游戏沉重的话题,我们不妨换点轻松的聊聊。在这个游戏里面,玩家会找到很多有趣的彩蛋,比如下面这个对话,玩过不少游戏的玩家应该不会陌生。虽然很难判断这到底是《辐射》系列还是《地铁》系列的捏他,但这确实很有趣,另外还有关于沙盒游戏的讨论,也是作者对于现在愈演愈烈的沙盒游戏风潮开的一个小小玩笑,像这样的小幽默在游戏当中也有不少,这也让这个色调黑暗的游戏有了一些亮光。
除了之前提到的彩蛋,游戏当中对于反抗声音的描绘也更加露骨,在报箱里面每期报纸的背面,依然有反抗者宣传的小卡片出现。从这些宣传卡片当中我们甚至能解读出另一个关于反抗者的故事,在一个游戏里面解读另一个游戏人物的故事,这个设计十分精妙。而且游戏当中的角色比起原作也更加立体,不再像原作那样显得单薄,有兴趣的玩家可以在这些人物身上挖掘出更多游戏里面没有提到的剧情。
每次体验这个游戏,都让我想起另一个经典的游戏The War Of Mine(这是我的战争),相比之下,Beholder这个游戏显得更加压抑和难以承受,因为在The War Of Mine里,玩家可以选择反抗,逃跑甚至是默默死去,以成全自己内心深处那一息尚存的良知。而在这个游戏里,玩家逃无可逃,避无可避,也基本无从反抗,因为玩家所控制的角色,他的家人,他的朋友甚至他自己,都被这个巨大的铁幕所笼罩着,无处可去,无所适从。这对于玩家内心的拷问更加严苛,你在面对朋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是反抗致死,还是助纣为虐?可能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答案,答案没有对错,只有得失。与这些比起来,游戏当中的金钱和尊敬,不过是点缀而已。
比起Beholder原作,《安乐死》这部资料片对人性,政治乃至道德的解读更加直白,也更加深入。对于没有玩过这部作品的玩家来说,从原版一直玩到《安乐死》是一次畅快的心灵之旅,而对于那些玩过原作的玩家来说,《安乐死》所带给你的思考,可能比原作更加复杂。
而这,正是游戏的制作人,需要不断去追求的东西。
阅读原文在Steam平台下载该游戏


    关注 大众软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