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书克拉考尔著作两种

 

基本信息 书名:《侦探小说:哲学论文》作者:[德]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译者:黎静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书名:《侦探小说:哲学论文》

作者:[德]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译者:黎静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5月27日

页数:198

定价:49

版次:1

装帧:精装

ISBN:9787301283530


内容简介



《侦探小说:哲学论文》并非纯粹的文学评论,而是对作者终其一生与现代大众文化诸现象进行论争的一份早期证明。作者从界域、心理学、酒店大堂、侦探、警察、犯罪人、转换、诉讼程序、结局等方面拆解了侦探小说的构成要素,并将自己对“现代性”的思考引入对侦探小说的分析。



作者简介



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 1889—1966),德国著名作家、社会学家、文化批评家和电影理论家。早年为《法兰克福报》的记者、时事评论员,因持续撰文对“纳粹”进行批评,1933年被迫流亡巴黎,后于1941年辗转到达纽约。定居美国后,在纽约现代博物馆任职, 从事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研究。

译者黎静,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译有《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


目录



《侦探小说》导读/ 因卡·米尔德-巴赫 001

引言 019
领域 023
心理学 049
酒店大堂 059
侦探 075
警察 093
罪犯 109
转化 119
过程 133
结局 171

索引 179
译者的话 195


序言



侦探小说,在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看来,只是无关文学的粗制滥造,在租书铺里讨生活绰绰有余,渐渐地,它已上升到了一个声望与含义不容轻议的地位。同时,它的形态已经吸纳了诸多坚实的轮廓。在其堪称典范的作品中,侦探小说早已不再是由探险小说、骑士纪事、英雄传奇和童话故事的下水汇流而成的面目浑浊的杂烩,而是一种确定的风格类型,它坚定地以特有的审美手段展示着一个特有的世界。埃德加·爱伦·坡或许对此发展有着明确的影响,他的创作头一次高纯度地析出了侦探的形象,并有效地表现了善思的旁观者。沿着他所指引的方向,要提到的大约只有若干名字,柯南·道尔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小说,加伯黎奥、斯文·埃尔维斯塔德、莫里斯·勒布朗和罗·罗森海因的小说;以及圈外的奥托·索伊卡、弗兰克·海勒、加斯顿·勒鲁。* 尽管侧重、内容和审美各有偏向,然而,细究之,他们的作品属于一个含义层面并且听从相似的形式法则。将它们全体捆扎又铸上印记的是它们所证明的以及它们由之产生的理念:全盘理性化的文明社会的理念,对这个社会,它们进行极端片面的把握,风格化地将之体现在审美折射当中。它们感兴趣的不是逼真地再现那被称为文明的实在(Realität),而是从一开始就翻出这实在的智性特征;它们向文明物事执起一面变形镜,一副其胡作非为的讽刺画从中与之对瞪。它们呈现的图像足叫人惊惧:它表明社会的一种状态,在其中,无所拘系的智性已经赢得了最终胜利,人与事仅止于外在的杂处并置让人感到惨白而缭乱,原因则是,这幅图像把被人为阻断的现实扭曲成了怪相(Fratze)。与侦探小说所意指的这个社会的国际性相对应的,是侦探小说国际性的效力范围,与这个社会在不同国家里的千篇一律相对应的,是侦探小说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相对于国族特性的独立。如此这般毕竟赋予了侦探小说一抹变动不居的色调,同时,恰巧是高度文明化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找到并且线条分明地塑造了侦探小说的类型,这绝非偶然。
基本信息

书名:雇员们:来自最新德国

作者:[德]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年5月19日

丛书名: 雅努斯思想文库

装帧:精装:

页数:192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301282489
内容简介

《雇员们:来自最新德国》是克拉考尔的早期代表作,1930年首次面世,全书由作者1929年发表于《法兰克福报》白领雇员生存现状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本书以作者对柏林城中雇员、工会人员和工商业界首脑的采访、交谈为基础,通过展现和讨论日益构成柏林(乃至新德国)日常主要面貌的白领雇员的生存状态,进而完成一次对新德国的社会分析。本书是纪实分析写作的经典,其现实意义至今仍无损减。在正文之后,本书还收录了瓦尔特·本雅明在1930年为该书撰写的一篇书评。
目录

导读/因卡·米尔德-巴赫 001

前言 017

未知的领域 023
拣选 033
短暂的通风休息 045
组织中的组织 057
啊,真快…… 067
修理车间 079
普通标本 093
不拘一格 103
邻里之间 113
无家可归者的避难所 125
被俯看 139
亲爱的女同事和男同事们! 149

附录
知识分子的政治化:评S.克拉考尔《雇员们》/瓦尔特·本雅明 159
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生平 169
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作品年表 179

译者的话 183
序言

无疑,工商业现在处境格外艰难。尽管本书对企业主困境的关注不及对雇员困境的探讨,但是,帮助企业主脱困也是这部作品的目的。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前者的了解比对后者更多,长远而论,阐明社会和人的不足始终对全体有益。

本书例证材料搜集于柏林,因柏林有别于德国其他城市和地方,在这里,雇员阶层的状况呈现得最为...。唯由极端入手,现实才得显现。
书中所涉主要为大型企业。众多中小企业的局面定是另一番景象。然而,大型企业是未来的模式。不仅如此,大型企业所抛出的问题及其雇员群体共有的需求益发左右着国内的政治生活和观念。

引语、交谈和实地观察构成这部作品的基础。请勿将它们当作任何理论的样本,而应视之为现实的范例。

这部作品是一份诊断,就此,本即有意放弃提供改进之建言。药方并非处处适用,至少于此不适,此处首先有赖于对一种几乎尚未被发见的处境作一了解。更何况,认识这一处境不但是一切变革的必要前提,且其本身已然蕴含着一次变革。毕竟,欲从根本认清在论处境,必须基于崭新意识对待之。另外,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在这部作品中找到一系列超越分析的评论。

由于这部作品先期发表于《法兰克福报》副刊(除去非关实质的改动,本书版本与报纸版本一致),因此我收到了大量来信,这些信件对书中所论问题表现出共通的关注。信件多来自实务界要员、大学教师、社会学家和雇员圈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于有这样一部作品表示欣慰。至于批评的意见,有的事出误解。例如,有人指责我,因我断言只勉强具备读写能力的人今天也可以完成机器余下的工作;相反,我同时已经明确考虑到高级职员接受良好教育的必要性。有人大概也质疑合理化改革的某些影响,对于这些影响,在我之外,还有其他人认为是无可争辩的。也有人极力否认多处可见的任人唯亲现象, 指认其存在则是我的分内事。此外,唤起公开讨论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样一项调查的现实意义所在。

最后,感谢所有一直支持我的人。为数众多的企业主、大型企业人事主管、议员、员工委员会委员以及各雇员组织的代表欣然为我提供交流机会,帮促我完成作品。我与雇员们本人进行的许多交谈是无可替代的,而我的希望是,这本小书真真正正讨论了他们这些可能难以为自己发声的人。

S. 克拉考尔
1930年1月


    关注 保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