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同学,听说你中期退二外了?

 

二外为同学打开了一扇窗,如何领略窗外的风景,则在于同学自身的兴趣和努力。...



作者 | 丁欣然

责编 | 罗熙临

排版 | 安丽娜

2018年,教育部正式在全国将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划为高考可选外语科目。而在这之前,上海、山东、重庆各地都早已设立小语种高考制度——法德西日阿俄……这些被称为“小”的语种正在昂首踏上新时代的舞台。尤其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带领下,缅甸语、印地语、越南语等沿路“新星”也正冉冉升起。在各大高校,小语种专业逐渐变得炙手可热,对学习第二外语的呼吁也越发高涨。

然而至少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小语种仍然抱着太多的疑惑和误解——缺少技术性的语言专业学了未来可以做什么?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二外且并不一定有机会实践的意义何在?小语种未来的出路如何?……

印度人不说英语,我也不会去卖飞饼

“现在人们对小语种的误解还是挺深的。”就读于北京大学印地语专业的高熙睿同学说道,“听说我考上了北大的印地语,大家一般都三个反应:一,你说什么?印第安语吗?二,印地语是哪里的语言?印度尼西亚吗?三,印度难道……不是说英语的吗?”

“其实印地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说英语的人相对来说不多,作为母语使用的更少。印地语还是世界第三大语言,使用人数超过了西班牙语,并不像你们想的读了印地语只能卖飞饼,哈哈。”虽然说当时报考专业的时候,英语仍是高熙睿的第一专业,但最后被调剂到印地语时他倒显得很平静。“印度文化还是很丰富的,几千年来印度对中国的文化输入不少,中国受印度文化影响很深,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我很喜欢,并没什么遗憾。”

“双语种”并行是现在各大高校语言系的选择,在学习印地语之时,他同时也和所有同学们一起学习英语课程。“很混乱、很崩溃,说英语经常蹦出印地语的词汇。”高熙睿无奈地表示,“我们的印地语外教上课讲英文。虽然印地语是印欧语系,与许多欧洲语言相似,与英语在语法上也有近似之处,但是印度人的发音,GK、DT、PB等等都是反着来的,我用了整整半学期,才听懂外教在说些什么。”

(印度式英语翻译:no,no, rude people use this word, educated people use another word,采访对象供图)


小语种除了本身的难度远远超过英语,在国内的相对劣势地位也非常明显。

首先,小语种的应届高三毕业生在高考大关面前显得十分被动。因为语种限制,很多学校的语言类专业,小语种考生都不可以报考,例如复旦大学的德语、日语、法语、朝鲜语等。尽管这些小语种专业都是零起点教学,显然与应届毕业生高中所学语言并没有任何关系,但却都白纸黑字地表明了只招收英语考生。

选择了小语种的同学们很大一部分都会直接申请出国,留下来参加高考的同学实在太少——据数据统计,2017年整个上海市参加法语高考的人数总共只有5人。因此小语种高考的教辅和参考资料自然也就没有市场。相比英语的教辅成堆、补习班琳琅满目,“资源分配”之不公平显而易见。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高考全面进入电脑阅卷的今天,小语种的试卷仍然采用装订后教授手批的模式——因为考生实在太少,电脑阅卷实属“资源浪费”。

留学也并不是没有问题,因为语种“小”,相应国家的大学知名度也比不上美国英国等说英文的名校。这就会产生“明明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好学校,听起来也是也能像个大专”的尴尬,比如说巴黎矿业学院,是欧洲工程师学院的绝对领跑者,但是旁人一听这个名字,总会有“成绩差”、“出国混文凭”的不良印象。
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
二外的意义——“为你打开那扇窗”

在清华逐步走入国际化的今天,大量与亚欧学校的交换项目不断涌现,清华学子的脚步也不仅仅局限于英美澳等英语地区,法、德、日、西等国也渐渐成为留学实践的热门地点。而二外课程正好为这样的国际交换项目提供了基本的语言基础。

据清华法语组单飞老师介绍,清华和法国中央大学集团、巴黎高科等学校联盟都有培养工程师的交换项目,通过学校的二外课程培养语法基础,再到法国接受更深入的语言培训,是非常好的一种途径。德语方面,也有通过德语课程,最终前往亚琛工业大学等诸多高校攻读的例子所在。

但实际上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的二外学习并不能与未来的交流项目有太大关系,学习二外与本身的专业关系也并不大,那对于他们,学习一门小语种的意义又何在呢?
“不是所有人学习二外都有一个特别明确的目标的。”德语组王丽平老师表示,“虽然清华的很多学科和德国都有关系的,我们每年也有大批交换生去德国读书。但其实很多同学就是单纯想学,不打算去德国也不打算考试;有人是喜欢德国的音乐、足球、哲学;或者干脆有人就是想来挑战一下难度较大的语言。无论哪种情况,‘意愿’都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只要有兴趣,学二外就会是一场有趣的旅行。”

但是这并不代表二外的学习是绝对轻松的。单飞老师说,“蛮多同学是出于一种好奇,读了一些与法国文化的东西,因为觉得还挺有意思就来学了。但这样动力不太足,当其他课的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就会把法语放在一边了。所以最开始同学心里就要明确,我为什么要学?能坚持下去吗?”

王丽平老师的课堂上则要求人手配备一本德语专业的字典,每天要起码有45分钟的复习时间,还要大声朗读课文和练习。
“我是希望大家可以在快乐中感受到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而不是听听就完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开始不给自己一个非常可靠的字典和一个正的心态,恐怕会浪费掉一学期宝贵的时间。所以我建议学生,一定要有充足的时间和兴趣,再来选课。”

很多人指责二外教学浅尝辄止,并不能使学生由此熟练运用语言,意义不大。对此,单飞老师解释说,“其实在清华,学到小语种的第二阶段,同学就完全自备了自学的基础。现在网络环境也很发达,同学也可以借助相关渠道自己提高。二外没必要一步一步陪着你走到最后,这也不是它的职责所在。总的来说,多学一门小语种就是多一个工具,关键在于你自己如何运用。你不知道你未来会接触什么,语言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你把窗打开了,就看到的更多了。”

在王丽平老师看来,二外的作用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我自己开始学德语的时候真的觉得非常难,它跟中文、英文太不一样,总感觉是一个外星语言。但正因此,反而觉得很有挑战性、很有趣。” 二外为同学打开了一扇窗,如何领略窗外的风景,则在于同学自身的兴趣和努力。

“有些事情的意义,可能现在、一年、十年我们看不出来,但是意义本身就在那里,不管你看不看得到。也许有一天你就突然发现了它。比如有的同学,跟着别的同学来上德语课,结果发现德语还挺有趣,于是继续学,现在在德国念博士;还有同学到英国上学,用英文给导师写了好多封信却迟迟得不到答复。后来得知教授是德国人,写了一封德语信,教授秒回。这样的例子有不少。其实,想要学习德语,不需要太多的理由。”王丽平老师补充道。

“自由”的权力

在清华,每年选课之时,小语种的二外都是炙手可热的课程之一,只是到了中期退课也堪比“钱塘江大潮”。“二外几乎都是早课,起床就是灾难”、“新的语言任务量太大,即使可以记P/F,还是力不从心”、“选的时候一腔热血,学了才觉得似乎用不太到”,种种抱怨此起彼伏。

但是对于二外,现就读于同济大学的王聪同学有着另外一种看法。

“Je parle bien français.(我法语说得很好)”接受采访时的王同学一板一眼地飙起了法语,这时距离她在中学阶段学习法语二外已经有两年之久,“初三的时候可以有机会学习二外,那个时候就觉得法语念起来怎么这么好听,所以就选择了法语。当真正可以较为流畅地说上几句法语的时候,感觉自己格外的优秀。结束高中二外学习后我再也没碰过法语,但是我到现在都记得很多,语言这个东西,会遗忘,但不会忘得彻底。这就是语言最奇妙的地方。”

时隔两年进入大学有了重新接受二外教育的条件,她一反常态选了日语作为二外。“因为喜欢日剧日漫啊。”她很直接地表示,“二外又不是强迫我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既然是兴趣,为什么要管那么多呢?”
“我觉得二外是个特别自由的东西。英语这个语言也很棒,但是应试教育把它弄得太过于格式化了,所以久而久之,也就不好玩了。但二外不一样,你想学就学,想放就放,不拥有太大的抱负,不用因为学得怎么样而去背负些什么。”

“我觉得高中或者大学开设二外课程的意义在于,它给了一个带你入门的机会。万事开头难,如果是自己学的话,学不了几天就会放弃的。但是如果有二外课程,它可以带你了解一点点,可以简单地说一些最基本的话,让你了解这个语言的全貌。它赋予你的是一个权力,让你自己决定要不要学下去。这让我感觉很轻松、很自在。因为是个兴趣,是一个生活的调味剂,至少比微积分线性代数什么的自由多了,哈哈。”

“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文学家”

小语种的学习其实并不只仅限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是对别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深入探索。拿印地语来说,既上世纪中印一战之后,中国逐渐忽略了印度的存在。但洞朗事件的爆发又把大家的注意拉回了这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关系上。当时局再度紧张,我们却发现真正了解印度的国内学者专家并不多。

“我们学习小语种,除了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在语言的学习中通过比较中英印等语言的语法和习惯,发现不同的思维,从而取长补短,认识到自己思维的长处、特点和局限性。这样知己知彼,才能更好的和别的国家去打交道,而不是像你们所想的那样,只是将来做个翻译或老师。”
“文化是语言中深层次的东西,如果没有文化背景,不了解他们的文化,交流中可能会触碰他们的敏感点,就会堵塞交流的通道,容易疏远。单飞老师也特意强调了她法语教学中对法国文化的侧重面,在她的课堂里,也时不时会介绍法国的绘画、地理等方面文化内容,来加深同学们对于法语精神内涵的理解。

王丽平老师在教授德语(2)的同时,也开设了“德国浪漫派的道家阐释”这门课程,力图通过中外文的阅读和即兴戏剧表演,为同学们的精神成长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我发现,每一个同学都是一个文学家,他们的论文和互动,都实现了我对这个课程的期待。我在洪堡大学学习文学的时候就有一个朦胧的梦想,想把格林童话的两百篇故事变成大家成长路上的一点光,让文学真正与生活相连接,发挥它在审美、德育、修养领域的巨大作用。”

“我的教学理念与我的研究紧密相关——围绕着什么是修养与教养,拨开童话的迷雾,你会看到一个令人惊叹的世界,很美,也很有挑战。我的童话课也希望大家可以发现自己、爱上自己,尊重自己,进而发现、爱上、尊重这个世界。”未来,仍可期待

当下很多人在试图对未来小语种的发展作出判断,对此王丽平老师的看法颇有些德国浪漫派的味道:“这个很难判断,因为变量很多。如果说只是因为预测毕业后德语会非常火爆才去学它,那学习的效果和结果本身也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变量。而德语还具体分为经济、翻译、语言学、文学等方向,这又是选择中的选择。基于这一点,我还是会说——追求你的梦想,跟随你的心声。”

2017年教育局正式下发文件,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将德法西班牙等诸多语种划为高考可选外语科目之一,大大提升了小语种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对比,王丽平老师毫不掩饰她的欣喜:“这真的是一个超级振奋人心的消息。2016年我去韩国参加日耳曼大会,当我宣布德语将作为高考科目的时候,在场的国家代表都很惊讶。因为当时,日韩等国都在缩减德语学习,而我们却宣布需要大量德语人才。”

单飞老师表示,因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涉及到沿线很多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增多多,很多冷门的语种现在都在被大力推广,开始需要大量这方面人才。

“更多的新兴国家在发展,我们不能忽略这些国家,这也是国家战略的部署。”
“不过我还是推荐‘小语种+专业’的模式,这样实操性更强,也不会限制自己未来的走向。”高熙睿建议道,“这就是小语种的好处,竞争的人本身就少,而小语种看似就业窄,但其实什么都可以做,不会被束手束脚。”

清华大学也于2017年正式开启了外语保送生配备第二专业的招生计划,目的在于为学习外语的同学提供更多的专业技能。“现在我也说不出未来我会做什么,走一步看一步吧。正是大家都不知道学习小语种的未来,这才给了我们空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 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