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全民“吸猫”时代

 

“火灾中,在伦勃朗的作品和一只猫之间,我选择拯救猫。”x0a——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瑞士雕塑家、油画家兼猫奴...



记者 | 丁欣然


责编 | 任谷丰

排版 | 樊佳璇

“火灾中,在伦勃朗的作品和一只猫之间,我选择拯救猫。”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瑞士雕塑家、油画家兼猫奴


“猫”的大数据时代



贾科梅蒂选择在火灾中拯救猫,而年轻人们选择“吸猫治百病”。过去一年,对猫的沉溺如同病毒一般在网络上蔓延。

何为吸猫?动词“吸”形象地反映出在逗猫的过程中,人忍不住的亲亲抱抱的亲昵举动,同时表现出对于猫的喜爱正逐渐演变为一种无法戒掉的“瘾”。而所谓“云吸猫”,是不养猫的人们借着互联网上猫的视频与照片而获得满足。
“吸猫”的n种方式(图片来源:腾讯研究院)


如果你在百度指数中搜索“吸猫”,这一词汇的搜索热度在去年12月曾翻了近乎十倍。在微博上,#猫#的话题累计阅读量8亿,讨论76万次,与此相比,#狗#的阅读量仅为1亿,讨论17万次。而微博上最知名的网红猫楼楼,不仅拥有60多万的粉丝,它去世的时候引发多名媒体大V如@papi家的大小咪、@国民老岳父公等发文悼念,转发量高达13万,话题阅读数达到三千多万。
网红猫楼楼


而与猫相关的衍生产品也借此东风迅速走红。一大波“猫片”、猫咪游戏等等如春笋一般涌现于网络世界。早在2010年,宠物游戏《会说话的汤姆猫》推出,坐上135个国家的App Store手游排行榜头把交椅。游戏中,玩家可以录入声音,让汤姆猫用好笑的声音模仿说出,还可以打他的头、戳脚甚至倒牛奶。

2017年则见证了猫片的春天。最初的猫片,起源于@回忆专用小马甲、@瓜皮的id酱等博主,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猫咪的日常,吸引大批“猫奴”围观。其中,@回忆专用小马甲靠着一只苏格兰折耳猫和一只萨摩耶犬做广告、写软文;关于这两只宠物的周边抽奖微博转发数最高超过50万。而每条微博广告,都能为小马甲带来两万收入。

而猫咪养成游戏《猫咪后院》再度引发宠物养成热潮。游戏中,你只需要在后院中放上猫最爱的玩具吸引他们,便可享受不同猫咪端坐、享受或贪睡的萌图。截至去年7月,游戏下载量已突破1900万。如今,这个游戏不仅推出了VR版本《猫咪后院VR》,更在去年4月发行了同名真人版电影,12位猫咪卡司(即cast,演员阵容)齐聚,让广大“猫奴”过足了瘾。
《猫咪后院》游戏截图


从线上走向线下,向来代表神秘和独立的喵星人正在逐步侵占着人类内心最为柔软的地方。据腾讯研究院粗略估计,截止至2018年初,我国吸猫人群规模接近5000万,消费者规模接近3000万。


猫时代起源——极客文化

在实际生活中,将狗作为家养宠物的家庭比猫要多得多,然而在网络上,为什么人类就偏偏挑中了猫这款傲娇又不亲人的动物,作为网络生活的伴侣?
猫和狗,哪个词在搜索引擎上更胜一筹?根据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的数据,红色区域如北美、澳大利亚、印度地区,狗一词的热度更高;而在西欧、俄罗斯、南美等蓝色区域的人们更钟情猫咪。


其实,“云吸猫”时代的起源与互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上世纪90年代乃至新世纪初,移动互联网尚未成为人人生活之必需品,社交网络也没有普及到各国各年龄段人群,毕竟“人人网”流行校园已经是2009年的事了。互联网传播的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在当时,生产大部分网上内容的“极客”(互联网文化中,极客含有智力超群和努力的语意,又被用于形容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狂热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往往决定着互联网上会流行什么。

多作为程序员、运维工程师的极客们往往倾向于“宅”在家中沉迷于代码和网络,相比其他动物,猫只要求很少的照顾,不需要带出去遛、也不需要洗澡,睡眠时间长,基本是个夜行者。这恰好迎合了极客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和作息时间颠倒这两大特征。

当然,金鱼乌龟一行也有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与龟相比,养猫不仅省事,其顽皮、灵动的特质完美契合了极客宅男们的气质——往往都有着不一般趣味的极客们,限于相对枯燥的工作环境难以和外界有深入的接触,需要萌宠的陪伴。

2005年5月,离初创企业YouTube激活域名才三个月,主创之一陈士骏(Steve Chen)就迫不及待上传了YouTube历史上的第一部猫片——《Pajamas and Nick Drake》。30秒视频全程展示了陈士骏的爱猫随着音乐,跳跃起舞、玩弄绳索。
畅销书之《如何使你的猫成为互联网名流》


尽管爱猫只为陈士骏争取到六万点击量,但一年后,用户Sanchey上传的《猫狗之战》中一只角落里的小猫受到一众小狗的上前围观的场景则博得了1600万次观看。YouTube上线十年多,有估计认为大约两百万猫视频吸引到了约246亿次观看。不过Sanchey后来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惊讶于疯狂的观看数字,并说道:

“那只是许多小狗和一只猫。我只是猜人们喜欢猫视频吧。”

猫片是YouTube初期获取新用户的秘籍。对20世纪初的网民而言,看到其他用户上传的动物视频是相较于普通养猫而言更新奇的体验,由此,云吸猫的爱好便在这群互联网掌控者手中,逐步走向了大众。

起初“喵星人”的背后势力是以极客为首的少数群体,久而久之便逐渐发展为一种“亚文化群体”。在主流文化的想象中,“温馨”大约就是一家三口同一只乖巧听话的小狗在绿草如茵之上扔飞盘捡小球。而此时此刻,代表着亚文化的“非主流们”正独身在家抱着猫上传着自己新录的猫片。因此,早期互联网用户创造了亚文化的社区,将“猫vs狗”视为“极客vs主流”的隐喻。


猫时代背后—动作、性格与精神寄托

如今猫咪占据了不少年轻人微信表情库存的大半江山,一个动作配上作者自行解读的文字,构成一张让人哭笑不得的表情。

喵星人表情包,尤其是gif动图的走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猫神秘莫测的行为动作——猫的神秘感给了人自我情绪的阐释空间。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路上走到一半的猫会突然就地打滚、东窜西跳,甚至上房揭瓦。

相比狗更迎合人的心理并努力与人互动,猫无法预测的动作和反应除了带给人感官上的刺激,也给了人自行解读的空间。猫趴在桌子上耷拉着脸便是“王的蔑视”,蜷缩在角落里便是“怂成一团”,这种自行解读是属于当今青年的“自嗨”方式。
红极一时的网红喵


图中的这只猫咪是最近网络上红极一时的网红喵,仅仅靠“再睡十分钟就起床”一张图在知乎上就收获了2200多个赞。它扁平的眼睛给人带来忧郁萎靡气息,耷拉着的小手配合着忧伤的脸庞,让人联想到“脱离床板失败”的学生和上班族们。

猫的性格贴合了当代年轻人们内向、需要陪伴、怕麻烦的诉求。猫不会主动打扰主人,甚至在主人召唤的时候也可能无动于衷。这再次迎合了人类“感情投射”的习惯,人们喜欢与高冷猫咪对话、玩乐,自我脑补它们的思维,在猫的表情边配上自己的解读。

快节奏生活,也让孤独的青年人们转向猫咪,作为他们的精神寄托。一方面,他们需承受工作升职、人际交往的压力;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都市“低头族”之间缺乏日常交流。白天神经紧绷,晚上回家后,以北漂一族代表的空巢青年们,面对的仍然是漆黑冰冷的房间。

压力、孤独感成为了空巢青年在猫上寻找关怀的动力。试想在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打开电脑看到一只毛茸茸的小团子在眼前旋转跳跃,或者家里的猫睁大双眼朝着你喵声卖萌,疲倦烟消云散。喵星人的存在让人在愉悦之余也无需思考过多人情世故。毕竟,戏是猫的,而您,只需低头为它“铲屎”便是。
国外网友制作的猫咪表情包:嘿,我们理解你已经四十岁了,而且还未婚


日本电影制作人川村元气在《如果世上不再有猫》里说:“不是人类饲养了猫,只是猫愿意陪伴在人类身边而已。”随着观念的转变,猫对于人的意义,已超越宠物,成为极客标榜自身的象征,成为青年人对抗孤独感的温暖角落。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 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