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妈妈不哭”和“爸爸乖”,他们却说得那么难

 

多一些关注,或许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今天如果我们提到公益广告,大概再也不会想起那些标语式的“说教片”了,成为大多数90后童年回忆的大概会是尤浩然端着洗脚盆给妈妈洗脚(《给妈妈洗脚》),或者是孤寡老人站在电话旁说着“都忙,忙点好啊!”(《常回家看看》)。这些公益广告用非常现实的生活场景来描述社会现象,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明星助阵。

但是除了这些“童年回忆”,我们看到的公益广告似乎越来越少,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不看电视了。尤其是进入了互联网视频纪年,我们主动去接触公益广告的机会似乎并没有变多。但如果你还是常看电视的“观众朋友”,会发现其实公益广告从来没停,在央视一直是固定的版块。

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获得了广告界的奥斯卡——艾菲奖金奖,并直戳每个父母的心。



这是一支关注儿童安全用药的广告,由真实故事改编:5岁女孩付浠诺2岁时因高烧不退和用药不当导致耳聋。而她只是千千万万个不幸中的一员。在中国,每年会有大约三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当导致耳聋,甚至更加严重的还会造成肝脏功能、神经系统的损伤。



这支公益广告由小葵花药业联合央视共同推出,其中的广告语“孩子不是你的缩小版,儿童要用儿童药”不仅点明了广告的主旨,更是给所有家长一个警醒。



这支广告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小女孩的真情演绎,她现身说法,用真挚的感情来打动人心。尤其那句“妈妈不哭,妈妈笑。”更是把她心中对妈妈的爱和歉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独有偶,央视另外一则关注听障儿童的公益广告在给观众带来一丝感动之余也带来了一丝希望。



片中的场景是听障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比如爸爸摇动拨浪鼓发现孩子没有反应;让孩子触摸自己的喉咙来教说话。另外,如何传达出家长复杂的心理感受成为拍摄的重点。所幸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拍摄、剪辑是很到位的。



影片中的小男孩是真实的听障儿童,一开始在拍摄时由于沟通障碍,导演需要和小演员的爸爸经行沟通,但是小演员渐入佳境之后就可以直接理解导演的意图,拍摄过程也变得顺利。



影片最后的广告词“上帝对他按下静音键,但他依然能发出最美的声音。”,其中的深意正与广告的主旨相契合——及早训练,听障儿童也有发声可能。



公益广告有很明显的指向性和很强的社会效益性,并且以指导社会大众的生活为目的,可以说具有最广的受众群体。但是如果公益广告做成那种唠叨说教式的,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如果不提供真切的数据,不能引发观众的共情,或者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便很难说是一条好的公益广告。


    关注 广告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