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哪!这么神奇么?学汉字,竟还能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思考力 一石研究院

 

早学汉字不仅不会桎梏孩子创造思维,更可以成为创造力和思考力之源,只要你掌握对了方法。...

这里是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亲子平台,
分享身边育儿达人(尤其是爸爸们)的育儿经,
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启发,
创意游戏与实用资讯,
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儿以灵感
————————————————


一石研究院

“相约星期三”                                                                                            10(分钟)×7(天)的家庭教育“菜谱”

专注儿童学习力启蒙

隔周1套“家庭教育”菜谱;隔周1个主题研究


上面的这段视频,是“爸爸真棒 · 一石研究院”精心制作的一个游戏视频——您知道汉字是可以写的,知道还是可以画和捏的么?

为什么要这样学汉字呢,这是因为学汉字不仅不会桎梏孩子创造思维,更可以成为创造力和思考力之源,只要你掌握对了方法。且看本周“爸爸真棒 · 一石研究院”为您带来的分享。
————————————————

早早识字对孩子好不好?

从“马拉火车”窥见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读研时,一位教授提到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当时有各种解释,而其中有一个解释是说:“中国的方块汉字限制了人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建议小朋友不要太早识字。" 那时的我是一个迷信权威的乖学生,听了这个如获珍宝,于是牢记于心,并且在自己有了第一个孩子后,也固执地坚持在他上小学之前尽量不教他认识汉字。

如果,不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邂逅了甲骨文,我不知道这个错误论断在我这里还会延续多久。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我们祖国的文字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起源于象形的文字,至于为什么我们的象形文字能够存活下来而古埃及的却不行,这其中的原因很多,而对于我们这些外行人来说,一旦接触了甲骨文就能够发现至少有这样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的汉字不仅形似,而且逻辑性极强,那么,我们只需要拥有三百多个字根,就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将字根们排列组合,成为具有不同意义的四、五千个汉字。而如果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内在逻辑联系,而是每需要一个新字都要新造的话,就很可能会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慢慢走向消亡。

从甲骨文看汉字的逻辑



那么汉字在造字法中的逻辑可以如何显现出来呢?举个例子:“隹”这个字(念zhui),甲骨文写做:



是鸟的意思,那么看这个“小”字+“隹”字就可以变成“雀”字,就是一种小鸟,而加上走之底,即为“進”(繁体的“进”),因为鸟儿只会前进不会倒退,所以造这个“進”字我们祖先就用到了"隹”(鸟);鸟在火上烤就是“焦”字;而加上草字头又可以变成一种易变黑的植物——“蕉”;当雨水骤落,鸟儿们惊飞时,又会听取“霍,霍,霍”鸟儿拍翅膀声一片……

再看看汉字在文化中的逻辑:


“北”字

甲骨文中写成两个人背靠背 ,所以这个“北”本身是“背”的意思。那么我们设想一个打仗时的情景:两军对峙,失败的一方会转身奔逃,赢的一方追逐的是对方的背影,所以我们古汉语中有“败北”一词;


“比”字

甲骨文中就是两个人并排坐的意思,那么当你认识到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比肩”,“比翼双飞”的含义,甚至“比目鱼”(五六岁的小朋友都可以通过“并排坐”这个含义猜出“比目鱼”是一种两只眼睛靠在一起的鱼)。


所以,如果您对我们的甲骨文稍作了解,就会发现我们的汉字不仅画面感强,祖先造字时联想到的逻辑关系,也是非常有创造性的。难怪莱布尼茨会说:“汉字也许更具有哲学特点并且似乎基于更多的理性考虑,它是由数、秩序和关系决定的”。

了解了这些,再回想起我曾经固执地以为学习汉字会桎梏孩子的创造力是多么肤浅的认识!

其实,并不是汉字会桎梏孩子们的创造力,而是我们错误的学习方法桎梏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解放后,我们为了扫盲推行了简体字,为了与世界接轨发明了拼音,这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借鉴字母文字这样的借源文字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我们如此特殊的自源文字,那就难免有失偏颇了。

桎梏孩子创造力的不是汉字,是错误的学习方法



香港语言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匹兹堡大学学习研发中心,北京解放军306医院核磁共振室,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心理学实验室等几个研究机构合作研究,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Biological abnormality of impaired reading is constrained by culture一文中揭示出: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语言差异

中国人有独特的语言区(布鲁卡区),而这个语言区更接近大脑的运动功能区,用拼音(字母)文字的西方人的语言区(威尔尼克区)则更接近大脑的听力区。
这就是为什么老外如果用学英语的方式来学中文,很难理解中文;而我们如果只用学中文的方式学习英文(不给自己制造语音环境多听多说)又很易变成“哑巴”英语的原因。

由于中文语言功能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那么要想学好中文就需要多看、多写、多说、多联想,靠“运动”来记忆。而在4~6岁,小朋友们识字之初,“多联想、多画、多说、多看”正是我们建议的符合学习力启蒙概念的顺序。

汉字学习本应成为创造力和思考力之源


对语言的联想能力是关键

不论您的孩子是否开始识字了,我们都特别建议家长带给孩子这样的思考:如果我们都不会说话,我们该如何交流?如果我们想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假想自己都回到原始的状态下,回到汉字、文字都没有出现的时候,这时候,您会发现,孩子们会用他们创造的方式来“记录”,他们会去捏泥塑,会去画图画,会去刻线条,而这些,都是人类祖先们用智慧创造文字的过程。所以,要信任我们的孩子,孩子与我们人类天生的联结、灵性是孩子们创造力的源泉。

如果您让孩子自己去用泥塑一座山、一块石、一个月亮、一个太阳,他们总能用自己的方式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区别它们的不一样。



大一点的孩子还能用简单的线条把自己捏好的泥塑抽象地画出来,然后,您再带他们去看看我们祖先造的甲骨文,再让孩子去评价一下自己造的“字”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征,祖先造的同样的这个字抓住了这个事物的什么特征。

这样的过程无需很多次,孩子们在辨识新的字时,就会很自然地注意去观察字与字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了。这样做,既促进了孩子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创造力,又练习了观察力、注意力,还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兴趣,是一举好几得的事情。

并且,一旦孩子们展开了自己的联想,他们就不仅仅会通过联想来记忆,还会通过联想来思考。比如——

  • 我们认识了“云”、“日”,孩子们也自己画过、创造过自己的“云”、“日”后,当我们写一个“昙”字,让孩子们画出来上面是太阳,下面是云,不用想它的读音,让孩子们猜猜它的意思,孩子们真的能够猜出:“阴天”,“乌云遮住了太阳”等含义;
  • 而当孩子们认识了“水”(以及三点水旁)、“鱼”、“口”、“鸟”等字,我们还是不看读音,只看画符的组合:“渔”、“鸣”,让孩子们去想象它们的意思,孩子们也总能够猜得八九不离十。比如“渔”字孩子们会猜:“鱼在水里”、“在水里抓鱼”、“在水里钓鱼”等等。“鸣”字孩子们会猜:“是小鸟在说话吗?”“鸟儿吃东西!”“鸟儿唱歌!”……


每次听到孩子们这样的猜测,我都不知道是应该惊异于孩子们的想象力,还是该汗颜自己想象力的匮乏。

玩中学汉字,识字、思考两不误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

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中说:“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

西汉扬雄(公元前56 —公元13)

而杨雄在《法言. 问神卷》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译作今天的文字就是:“口语是心之声音,文字是心之画符”。


郑也夫老师在《文明是副产品》一书中指出:“以上两个定义的不同已经不是高下之分,而是正误之别了。”而造成这一认知差别的主要原因自然是他们各自的母语。可惜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母语是古希腊语这样的借源文字,以那个时代的信息传播,他无从知道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和汉字。扬雄是幸运的,我们也是同样的幸运!

既然我们有理论有实例都证明了我们的汉字是心的“画符”,那么如此有画面感的、能够激发孩子创造力、联想力的汉字,如果我们只采取死记硬背、抄写默写的方式去学,实在是不仅仅可惜,还有可能挫伤了初学者的兴趣。

所以,我们还是建议家长们,跟着我们的节奏,慢慢来,在玩中学,您会发现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其实,“爸爸真棒 · 一石研究院”也曾做过一个统计,如果从比较功利的角度去评判,用我们的学习方法,对于5、6岁的小朋友,一天玩10分钟左右,一周学会30-40个汉字不在话下。关键是毫无负担,而且还掌握了思考的方法。

回归本源学识字,回到汉字小时候



可能有些家长一听说“甲骨文”就望而却步了,其实根本没有必要把它想象为很高深的东西,因为我们谁也不是文字学家要拿它来做学问,我们充其量就是拿它来作为激发孩子思考的工具,甚至是“玩具”。



就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带孩子假象我们回到文字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创造一种类似“文字”的东西来做记录,那么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很懂甲骨文,要用甲骨文来教孩子什么,而是看看孩子能够从这个过程中体悟到什么,从古人造的字和自己造的字中还能够展开哪些联想。

我们就是希望通过回归本源的方式,从根基开始,尝试一种循序渐进的、与学科历史共同成长学习方式,将提升学习力与学习语文融合在一起,将提升学习力与学习数学融合在一起,希望我们还能有机会与各位家长朋友们一起探索出更多的将提升学习力与各学科学习融合在一起的方式方法。

“爸爸真棒 · 一石研究院”的内容推出一个月了,前面第一第二期从生命认知的角度让我们关爱生命、关爱自己,第三期我们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醒大家注意自身与周围人、事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我们开始步入正题,如何将我们提高学习力的游戏融入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结合我们的特定文化、升学需求,来一些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尽可能按照两期语文、一期数学课件内容来编排。

以下为本周爸爸真棒 · 一石研究院的“家庭教育菜谱”,愿和大家一起度过美好的一周!



现在就请从今天的第二条推送开始——本周的学习力训练吧!
一石研究院∣杨捷

本文作者杨捷,“爸爸真棒”联合创始人之一。科技哲学专业硕士,曾在大学任职3年,2000年赴德留学,在德国学习工作近10年。先后求学于柏林工业大学经济数学专业、柏林自由大学学前教育比较专业、科隆教区教育学院亲子培训师方向。曾经创办德国北威州的第一个中德双语亲子班。
您可以直接点击下面的标题,见更多一石研究院的相关内容:

清明时节的“生命教育”, 7天×10分钟的家庭教育小菜谱

种下一颗博雅通达的小种子,7天×10分钟的家庭教育小"菜谱"

拜孩子为师学习“表达”,7天的表达力训练菜谱 |一石研究院

没有学习能力,再好的学校也白搭!

7步教会孩子设定目标、制定计划 | 一石研究院

我们为什么要做“一石研究院”?

◎ 您可以在“爸爸真棒”后台输入“爸爸说”、“棒学堂”,“他山石”“育儿经”“特会玩”等获取更多相关的精彩文章;

如果觉得我们还不错,可以长按下面二维码,然后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对本文有共鸣还是有异见?欢迎来填写留言来聊聊


    关注 爸爸真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