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什么是山大文化?

 

“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凡我去处,便有山大文化”。...

编辑/文宇

图文/山大文化网
百年山大,愈挫弥坚。山魂海韵,历久弥新。从1901年到2014年,从创办于1864年的登州文会馆到与之一脉相承的山东大学,山大的百年沧桑,名师学者的曾经风雅,莘莘学子的勤学卓越,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成山大文化的基石。所谓文化,是以文教化,乃至化成天下。而对于黄河之畔,泰山之阴的山大而言,究竟什么是山大文化,山大文化又是如何化人的呢?本期师说将由山大师生阐述他们心中的山大文化。

——写在前面


错画也——从章程说起

中心校区的校门与知新楼一并构成了大气卓越的“山”字,而在“山”字的根基处有一块校规石。校规石上印刻着1901年山东大学堂办学章程,印刻着“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这是山大自成立之日起立下的宣言,是山大文化的开始。

我是档案专业的老师。大学毕业就一直留校从事档案专业的教学工作。我就结合档案谈谈我对山大文化的理解。现在矗立在中心校区门口的石碑就是1901年山东巡抚给清朝廷上的奏折,而且这份奏折里还有山东大学堂的办学章程。在11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们又深入挖掘了奏折里的一些内容,包括: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之后各省按照这份章程来办新式学堂,所以我们说山东大学是近代起源性大学。之所以从奏折说起是因为奏折本身是一份历史文件,是一份档案,从中提炼出来了山东大学“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一个多世纪以来山大培养了几十万优秀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依以来。在现在的背景下,山大有其自己的文化风格、特色,一个多世纪以来逐渐形成了自己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因素实际上和成立山东大学堂的奏折和章程是有直接关联的。再加上山大位于山东,有厚重的齐鲁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逐渐形成了山东大学的长期的文化底蕴与风格。

——王云庆(历史文化学院 档案学专业教师)


乎人文,化成天下——30年代的璀璨

历史上的山大名流辈出,群星璀璨。30年代的山大,清贫里自有书香,清贫里自有气节,清贫里自有思想与文化之激荡。让我们一起走近风雨飘摇的30年代,寻忆清贫里的璀璨文化。

山大文化是一个很宽的话题,而且不同历史时期山大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我个人认为山大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时期是30年代,当时的校长是杨振声。杨振声奠定了山大办校的基本理念,有很大贡献。在杨振声担任校长期间,山大文化大致有五个特征。第一,山大崇尚民主、自由,这是山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杨振声是一位民主的校长,他通常会通过一些机构、组织积极做决定并带头执行。因此在30年代,山大的教授、学生的思想从总体来看是很多元化的。第二,当时的山大学术研究氛围非常浓厚。具体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研究之风很盛;山大的学生在全国的竞赛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第三,当时山大的校风十分务实和节俭。因为在当时经费始终不足是山大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不能开源的情况下,杨振声校长极力主张节流。比如尽量压缩行政方面的费用,将有限的费用用于教学和科研。杨振声本人也是非常节约、清廉的。第四,山大对学生的管理非常严格。山大的入学录取率非常低,同时学生的淘汰率非常又高。第五,山大向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30年代的山大不仅有闻一多、梁实秋等著名学者,而且还从外面聘请了梁思成等知名学者。

——徐畅(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山东大学的历史和精神”通识核心课程开设者)


无止境,气有浩然——从师者说起

走过30年代的璀璨,让我们溯游而下寻忆50年代的辉煌。百年山大,文史见长。八马同槽,盛极一时。八大教授不仅印证着山大学脉的传承,也诠释着山大“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

山大文化源远流长,有百余年的历史积淀,其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即浓缩了自建校至今所形成的厚重文化传统与精神。“气有浩然”系指道德修养而言,包括学者之气节、立场与民族情感;“学无止境”系指学术积累与探索,无穷止之境,无懈怠之时。具体而言,此种文化之坚守,学统之传承,在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历史文化学院之八大教授先贤身上,体现得尤其显著。其数十年如一日,甘受青灯黄卷之苦,无怨无悔,怡然自乐,各有传世名著问世。如黄云眉先生穷四十多年之精力纂成二百万言之皇皇巨著——《明史考证》;王仲荦先生潜心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探研,《资治通鉴》一书,前后翻阅十八遍,所纂《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二书,萃十年精力而成之。郑鹤声先生八十岁高龄之际,尚精力不减,笔耕不辍,豪言还可像十八岁少年之时,大干一场。此种执着求索之毅力,“良工不示人以朴”之思想,恰是对山大“学无止境”之学术精神的极好诠释。于当下著书愈来愈速,焦躁急进的学术风气而言,颇具省思垂训之意义。

而更为重要的是,其不仅著述等身,且身先垂范,既是文章大家,又为道德典范,且兼具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如黄云眉先生自幼家境贫寒,中年时期为赡养家庭,到处奔走,甚至靠卖文糊口,然始终以梨洲后人、浙东后劲自居自励,气节不倒,学术之余,密切关注时势。抗战之时,即选注全祖望《鲒埼亭集》作教材之用,以砥砺民族气节,坚信民族必得解放,河山必得光复,其诗云:“一管秋霜奸不尽,半庐春雨道非孤。哭公何用挥寒泪,但问雄狮克敌无。”于民族前途深深忧思之情,清晰可见。晚年则将原籍余姚所藏部分旧籍二百四十五种,三千一百三十册,悉数赠与余姚梨洲文献馆及梨洲中学。又以八十金购得朱久乡所编舜水、梨洲、南江诸先贤年谱初稿,续赠梨洲文献馆。以期垂用后人,嘉惠后学。此种精神,堪称学人道德之楷模。清人全祖望曾称誉黄宗羲“合理学、气节、文章而一之”,八大教授亦不逊前贤。其于后世之贡献,绝不仅仅局限于纸上文字之影响,更体现为其闻道授业之精神与立身处世之节操。大学乃大师之谓也,大师之思想,实为大学文化之载体。概而言之,即是知行合一,德言兼备,言传身教,济世爱国。山大文化之精髓在此,其得以传承百年而始终坚韧、厚重,亦在于此。

——屈宁(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系教师)





其两端而竭焉——其一为史,其二乃新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孔丘云:“叩其兩端而竭焉”。而对于山大文化而言,其两端一为历史,一为创新。一厚重稳实,一锐意求新。一阴一阳,相辅相成。

其实关于山大文化这个话题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宏观的话题,就像教育界的老祖宗孔子研究学问时说过的一样:叩其两端。所以我自己觉得我们的山大文化也应该从叩其两端的角度加以阐释和理解。哪两端呢?首先我觉得山大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是建在地方上的第一所按照章程来办的官办大学。所以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成为山大文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悠久历史的基础上,我觉得山大文化叩其两端的另一方面是不断开拓、创新,去研究学术界最前沿的课题。所以我觉得这两个方面可能能构成山大文化的两个基础。

——刘悦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专业教师)

山大处于孔孟之乡,齐鲁之地,既有鲁文化厚重、求实的风气,也有齐文化锐意求新的特色。作为一个山大学子来说,无论是坐在教室里,在小树林里,听名师讲座,与同学相交流;或者是与食堂大叔打招呼聊天,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个校园中厚重扎实的学术风气和温馨的生活风气,这种感受是实实在在的。山大文化是求实的,同时也是创新的。山大著名学者彭实戈被邀请作一小时学术报告,以及山大举办的多场世界级、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比如尼山文明论坛和明年即将举办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这都体现了山大人追求卓越,与世界接轨,向前沿接轨的这种求实、求新的风气。山大文化求实求新,为国家图富强,为天下储人才,作为一名山大学子,应该把这种文化传承、传播,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凡我去处,便有山大文化。

——李昱(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史专业2012级本科生)


方水土一方人——小树林里的知识分子味道

漫步小树林,海边迎晨曦”,山大的校友之歌里这样唱道。一方水土养一方景观与一方人。山大的小树林,晨曦中有读书声入耳,绿荫里可闻书香阵阵。小树林里的景观更多的在人不在书。一如校友们所怀念的那样:“小树林的清凉和幽静有一股知识分子的味道”。
我觉得小树林文化是我们山大文化的代表。国庆节的时候,我在学校负责80级校友毕业30周年返校聚会的工作,校友们在小树林久久驻足不愿离开,校友看到了一位正在读书的女生,告诉我,当年她也是在这里读书看报。一片小树林代表了山大几代人。

——于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专业 12级本科生)

如果把山大的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在我看来首先我们是从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有名的历史建筑,从小树林里的参天大树中第一眼感受到山大这一所百年名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的,而这一部分应该就是山大作为文化大树的繁茂的树冠和树叶,山大的著名学者和他们所做出的科研成果则共同构成支撑起山大文化百年与历史积淀的树干,而我们每一个人在我看来都是山大的一部分,我们的举手投足、每一个行动都体现出山大人的素质。

——郝伟栋(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11中文基地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的历史文化特点也必将对处于其中的大学产生深厚的文化影响。耸立在齐鲁大地上的山东大学深受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地域文化熏陶,在百年发展史中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特点。

在我看来,山大文化最突出的即为勤学。不论是小树林里朗朗的读书声还是自习室里刻苦用功的身影,都让我深深地觉得:这里是一个学风纯正、学习氛围浓厚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崇尚知识、歌颂勤奋但是地方;这里是一个学霸辈出的地方。其次在尚礼。作为求学于礼仪之邦的莘莘学子,我们注重提高自身修养,与人为善、团结同学是礼;尊敬师长、尊敬学术是礼;谦恭谨慎、虚怀若谷更是礼。再次,在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大有着欢迎各种优秀思想在校园内争相辉映、碰撞出智慧火花的心胸和自信,在山大你能看到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锋,你能看到不同发展道路的并行,有的同学投身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有的同学立志于艰苦创业实现梦想,更有很多同学踏实学习、孜孜以求。

所以在这里你看得见梦想,看得见拼搏,看得见希望。

——滕菲(历史文化学院 世界史专业12级本科生)





一如“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山大人心里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山大文化,也正是每一个山大人构成了一脉相承的山大文化。“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凡我去处,便有山大文化”。
——THE END—— 
Tips
山小文开通了留言功能
关于山大文化你有什么想说的话
欢迎大家留言


    关注 山大文化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