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商业洞见 马化腾:科技向善要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张磊:创业不是百米冲刺,做的是时间的朋友……

 

《一周商业洞见》...

砺石导言
《一周商业洞见》是『砺石商业评论』每周日推出的固定商业栏目,汇聚一周国内外最优秀企业家与管理专家的商业洞见。

世红 | 文

张军智 | 编辑01 | 马云:创业者和企业家不一样
创业者和企业家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创业者很多,但是中国的企业家不多。

创业者的智商、情商一般都不会太差,但是企业家除了智商、情商以外,还必须要有逆商,还必须要有爱商,必须要有组织的思考。

创业者需要天赋,但是企业家需要的是不断地打磨。创业者凭自己的脑袋,企业家、董事长、CEO,大的组织,要靠团队的脑袋、社会的脑袋。

创业者是一个人就够了,而企业家必须通过组织来干;创业者是为自己创造价值为主,而企业家,你要想的是为社会创造价值。解决社会的问题,你解决的社会问题越大,你的企业担当的责任越大,你的企业也会越大。但是很多人其实很难做到这一点,创业者往往看到的是机会,而企业家看到的是灾难,是预判灾难。

创业者,胆子很大,天下什么事我都敢干。做企业了,要变成胆子很“小”,胆子很小不是说不干,而是知道什么不该干、什么时候该干。

危机来临的时候,诞生的是企业家,而且诞生的是真正的企业家。你们在座的人,已经是很好的创业者,但是大家还要学会如何做企业家,如何做好企业,如何学会担当,如何面临挑战,如何学会化解挑战,如何学会让你的团队和组织能够扛受挑战。(来源:马云在湖畔大学六届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表的演讲)

02 | 马化腾再谈科技向善:要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2019年11月11日,在腾讯公司成立21周年之际,我们正式公布了全新的使命愿景——“用户为本、科技向善”。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将社会责任融入产品与服务之中,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助力各行各业升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腾讯的发展历程中,有两条最重要的生命线,一条叫“用户”,一条叫“责任”。从推出QQ开始,腾讯就抱着“不辜负用户,与用户做朋友”的信念一路走来。正是因为这种信念,在过去21年中,无论面对怎样的迷茫与取舍,我们都始终坚守这个信念,走在正确的路上。对此,我们会坚定地传承下去。

2008年汶川地震,腾讯紧急上线寻人与捐助平台,让科技连接善意;后来我们又发起了全网参与的99公益日,上线了成长守护平台,通过人工智能的力量,协助警方打拐、寻找失踪儿童,科技让善意更有力量;在今天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腾讯在社交、数字内容、金融科技等领域服务亿级用户,我们越发深切感受到科技对用户价值、社会福祉的深刻影响,善意让科技更有温度。

经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我们对科技向善的认知、思考、选择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最终我们决定,把它郑重地写进腾讯的使命愿景,让科技向善成为每一位腾讯人的使命与责任,让我们每一天的工作都更有意义和价值。

科技本身的力量巨大,发展日益迅猛,如何善用科技,将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类的福祉。科技向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这一轮新科技的巨大潜力,让它惠及大多数人的生活,为我们解决传统社会的难题与挑战提供新的手段与方法;另一方面,也要确保科技不被滥用,对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我们要保持足够的警醒。

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我们选择科技向善,不仅意味着要坚定不移地提升我们的科技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人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还要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在当下的数字化浪潮中,如何共建信任基石,让科技更好服务人类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科技行业在内的社会多方共同探索。“科技向善”不仅是腾讯的使命愿景,也是时代的命题。在践行科技向善的路上,我们期待与更多同行、机构一起探索、创新与实践。(来源:马化腾为《科技向善》撰写的推荐序言)

03 | 王石谈慈善:把钱花得有价值、有公信力,比挣钱还难
何伟:比尔·盖茨、巴菲特也做慈善,但他们非常有钱。您做慈善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听您介绍,您现在动力满满,还是想创造更多的财富,然后再用于慈善?

王石:做慈善,首先要有公信力。我觉得我要扮演的角色,并不是把我们团队一起创造的53亿用来做这件事情,以显示一种能力。事实上,这个消息公布一个礼拜之后,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深圳一位企业家找我谈事,他问我还想不想做儿童医院,他掏钱,让我来做。我举这个例子想说,做公益更多是公信力。

第二,做公益还要有能力。实际上,花钱比挣钱还难。比尔·盖茨是首富了,但是你会发现,比尔·盖茨做公益,比他创办微软操的心还大、费的精力还多,为什么呢?因为挣钱比较容易衡量,就是营业额减去支出,再减去所得税,剩下的就是利润。做公益花出去的钱,怎么来衡量?公益做得好不好,不好衡量。比如把钱捐给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最后它做得好不好,很难用资产负债表来衡量。做公益,如何把钱花得有价值、有公信力,甚至比挣钱还要难。(来源:《证券时报》对王石的专访)

04 | 杨元庆:企业比的是长跑,一时的上上下下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何振红:我们专门做了一个研究,把华为和联想的业务、营收做了一个对比,之前不相上下,拐点出现在2015年,华为的营收到了3000多亿,联想是2800多亿,之后华为有一个很大的增长。接下来的智能时代,会在一个什么样的竞争格局下?

杨元庆:我们过去几年手机做得不是最成功的,当然我们在海外还可以。我觉得这个没什么关系,企业总是有起起伏伏的,总是有这一波赶上,下一波没赶上的。

但是,我们现在的战略并不依赖于手机,完全是一个全新的、更有前景的发展战略,围绕着智能化我们确定了“3S”战略,智能物联网、智能基础架构和行业智能这样三个方面,每一块都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所以这个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企业比的是长跑,一时的上上下下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另外,企业的战略,还要考验的是定力和持久性。没有任何一个战略是一蹴而就的,几个季度甚至一两年就能把它完成的,肯定是要经过几年的努力,甚至通过整个一代人的努力才把它做成。(来源:《中国企业家》对杨元庆的专访)

05 | 俞敏洪:新东方新财年必须要做的六件事
第一,我们要加大科技和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未来教育的方向,就是科技与教育结合的方向。我们已经开了好头,但我们的步伐迈得不够大,不够坚定。在新的一年,我们在这方面一定要不遗余力。

第二,我们要全力以赴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和改造。让新东方的组织结构既体现系统化的运营能力和高效机制,又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和每个组织的灵活性和战斗力。我们要把良好的组织结构和一线的灵活机动结合起来,坚决摈弃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让新东方的每一项重大业务,都能够上下同心,全速推进。

第三,我们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发掘人才和培养人才。对于已经被界定为人才的同事,我们要更好的爱护和使用。对于潜在的人才,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培养。对于那些没有潜力不思进取的人员,我们要毫不犹豫排除淘汰。对于那些外来的优秀人才,我们要张开双臂,热烈拥抱。我们要不断提升员工老师和管理者的薪酬,让我们的薪酬居于培训业金字塔的顶端,让培训业的优秀人才,齐聚新东方,一起共谋发展。

第四,坚持发展新东方的公益事业,为更多的农村和山区的孩子提供教育服务,尽我们的力量促进中国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我要在这里向过去几年参与新东方公益活动的老师和员工表示诚挚的感谢,也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老师能够加入到新东方公益事业中来。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农村孩子的成长,未来就有可能成为改变当地贫困状况的一种力量。我本人,也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

第五,我们要努力开源节流,让新东方可持续长期发展。开源,意味着我们要非常敏锐地抓住新的商业机会,不断创新,在拓展原有业务的同时,寻找新的增长点。开源,也意味着我们市场模式和营销模式的创新和突破,以更有效的方法接触更加精准的客户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节流,意味着在这样一个艰苦的岁月里,我们要时时刻刻把每分钱都用在刀口上,不该浪费的钱一分都不浪费。节流,也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努力思考,勤于动脑,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要裁减冗余人员,让每一个人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跟上新东方的发展,并推动新东方的发展。

第六,对于那些我们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坚持的理念和价值观,我们要无条件的坚持下去:坚持把老师素质和教学质量作为新东方一切事务的核心,坚持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全面成长的孩子,坚持不违反规矩前提下人性化管理让新东方成为温暖家园,坚持不做任何对不起祖国对不起社会的事情。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永恒不变必须遵循的原则。(来源:俞敏洪内部信)

06 | 江南春:未来的投资机遇是投资消费升级,投资高端品牌
我认为,有能力的白领骨干精英,城市3亿的主流中产阶级,在下半年就会消费反弹。消费还会呈现出我以前说的“三爱”、“三怕”、“三缺”的特点,叫“爱美,爱玩,爱健康”,“怕老,怕死,怕孤独”,“缺爱,缺心情,缺刺激”。

他们的消费心理是,不需要低价的东西,而是要品质的、品牌的,能够带来心理满足感的,也不要跟谈什么刚需,要有逼格的、有品味的、体现标签的。没有什么是必要的,只有想要的、潮流的。商品不仅要提供功能,更应该抚慰心灵和情绪。我觉得很多品牌的创新应该从解决一个问题到生活意义的创新,从使用产品到享受生活,从趋同消费到个性消费,从物质追求到精神愉悦。

一方面,我觉得新精致主义的崛起,精粹品质的崛起,匠心和品质所代表的生活追求和审美追求得到人们的追捧。另一方面是人们追求新健康生活,追求工作与生活、事业与家庭的平衡。

我认为整个中国的消费升级背后形成了两股动力,第一个就是中产阶级努力打拼之后的自我奖赏和自我补偿,就像滴滴打车最早在分众的广告“如果现实总拼命,至少车上静一静,全力打拼的你,今天可以坐好一点”。第二个就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30多天只吃蔬菜,每月一次轻断食,早起打卡、跑步、做瑜伽,还要看罗振宇的得到,还要参加樊登读书会。你觉得只有这样,付了这些钱之后,才会觉得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实现人格的自我跃迁。

疫情过后,我认为中国的消费分级会越来越明显。大众是清单式消费,中产阶级是冲动式、触发式消费,大众是趋同化消费,中产阶级是趋优化消费,大众是功能化消费,中产阶级是智能化、美学化、精致化、健康化消费。

新的商业创新会围绕着高端品质和精神需求展开。如何让中产阶级更有存在感、仪式感、幸福感和潮流感。

中国已经有2.5亿中产阶级,2025年中国将出现5亿新中产。品牌要想成功,必须牢牢锁定和影响这些城市主流消费者,这些新中产阶级是意见领袖和口碑冠军,是中国消费市场的风向标人群,他们定义了品牌引领了潮流。

所以我觉得,中产阶级消费升级是未来十年的大主题,在这个大主题当中会呈现出非常多的市场机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找到这些面向高端的平台。我认为投资满足以中产阶级、精英阶层消费升级的高端品牌,在未来机会依旧巨大。(来源:江南春寄语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

07 | 张磊:给当前创业者的三条建议
投中网:创业者应该如何应对当前不确定的环境?您对当下的创业者们有什么建议?

张磊:随时拥抱变化,迎接挑战,这是创业的常态。如果有什么特殊的建议,我觉得,第一要保持信心,把信心转化为超强的执行力。我经常讲,创业不是百米冲刺,做的是时间的朋友。稳住当下经营,赢在赛场上,首先要stay in the game(留在比赛中),才有机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其次,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疫情本身就是一场压力测试,大家充分地用这个来检视自己,锤炼组织,不断迭代,为将来自己的成长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最后,要保持同理心。经历的越多,我们越理解这世界的多样性,才能去更好地拥抱变化,拥抱未来。(来源:张磊寄语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

08 | 李开复:对当下创业者们的建议
投中网:创业者应该如何应对当前不确定的环境?您对当下的创业者们有什么建议?

李开复:疫情之后,创业者需要注意几件事情。首先,有关财务和融资方面,在疫情之前本来就已经进入寒冬,疫情之后就更困难了,VC更谨慎了,有些VC自己也没有钱了,有些VC有钱,但是会想挑最顶尖的项目,出手变得更谨慎更慢了,而且可能会在估值方面希望能够去压一下,这是大家碰到的问题。

另外可能更大的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之前最火的创业领域,所谓的To C的模式,也就是用大量的钱去砸出高速的增长,然后期待在未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寻找到一个把增长出来的用户留下来变成利润,这样的一个创业模式已经过去了。

在今天新常态里面,投资人会更重视商业的本质,所以很多公司在无论是已经创立的公司、融过资的公司、走了To C方向的公司还是新创的公司,都要考虑一下你的执行思路、业务规模、单元模型,要能把业务的实质做出来,在最快的时间里把业务模型转正。

其实疫情之下的机会还是挺多的,因为疫情带来了很多的习惯改变,过去我们可能不愿意在线上办公,现在我们不仅在线开会,还在线上学习。心理学上说一个习惯需要20天来改变,恰恰是我们这次疫情的窗口期,在疫情之后,很多人的习惯改变了,所以未来我们会看到很多创业机会。

17年前非典的时候,阿里、京东就是抓到了这样的机会,走到了线上。尤其是京东,刘强东当时把线下的商店关了,变成了一个纯线上的公司,才做出今天的辉煌。

第二,在未来的两年中,大量公司会死亡。很多中小型的流通商、贸易商前端后端都会出现市场整合机会。未来,最好的整合就是创造突破性的新模式,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做一样的事情来挤那几个点的利润。

我觉得现在可以说是最糟的时代,但是也是最好的时代。究竟是最糟的时代还是最好的时代,要看每一个人是不是能够非常理智的分析环境,寻找到机会。(来源:李开复寄语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

09 | 吴世春:投资早期的核心一定是看人
李曌:所以你认同早期投资成功的关键就是看人?

吴世春:投资早期的核心一定是看人,不要被市场上所谓的风口迷惑;再者要避免犯经验主义错误,我们可以根据创业者过往的经验以及他要做的事情来判断他的初心和行业认知,但也要谨慎看待过往经验给创业者带来的惯性思维,所以时间到底是朋友还是敌人,取决于创业者的应变能力。

李曌:那如何在短时间内区分一个创业者有敏感的商业嗅觉还是想投机?

吴世春:核心在于凭什么你来做这件事就能做好?千军万马,你做成功的概率是千分之一还是十分之一?大部分的人都回答不上来。

李曌:如果核心是看人,那要怎么给项目定价?

吴世春:早期投资很大程度上没有固定的估值模型,主要看概率和倍数,倍数通常是50倍,因为从我早期投资到多轮稀释后,没50倍我们很难Cover别的项目风险,所以我们会把标准定在50倍,最后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调整估值。

李曌:你曾说要投不甘于平庸的创业者,这里的不平庸可否理解为有野心、敢于超越自己?

吴世春:对,还要有对未来的想象力。就像一个泥水匠和一个建筑师的区别,建筑师是在楼没建起来之前就能想象出大楼未来的样子,但泥水匠只是一块砖一块砖地砌,他并不知道大楼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来源:《捕手志》对吴世春的专访)

10 | 迪士尼前CEO罗伯特·艾格:领导者的决策力决定团队的效率
领导者需要在鼓励多样化观点和作出决断并付诸行动之间找到平衡点。长期的踟蹰不决不仅会降低效率,还会适得其反,对团队士气也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我的人生导师鲁尼(时任ABC体育部负责人)做事风格是喜欢在最后一刻推翻重来。在1974年的辛纳屈演唱会前一晚,大家进行排练。鲁尼将排练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并在结束后作出决定:几乎所有一切都得推翻重做。舞台需要重新设计,主持人的开场白需要重新修改,灯光也需要作大幅度的调整。我一边完成自己的杂事,一边看着所有一切在工作人员的怨声载道中被摧毁再被建起。毋庸置疑,与排练内容相比,在不到24小时后播出的那场演唱会简直判若云泥。

在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节目预告节目播出前夜,也是如此。鲁尼把预告片看了一遍。“整个片子都不对”,他说,“既没有激情,也没有冲突”。一队人马彻夜奋战,把他提出的改变悉数落实,也赶上了播出的时间。

毋庸置疑,鲁尼是对的,他在讲故事上的直觉仍一如既往地灵敏。但以这样的方式起步,不仅给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让我们看到,如此多不必要的压力和低效,都是因为某个人不愿给出及时的反馈所导致的。(来源:《一生的旅程》)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微信18514460011


推荐关注《砺石商业评论》


    关注 砺石商业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