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关系的社交已没有未来

 

社交的未来并不在“关注”和“加好友”,而在于对关系的利用...



本次很短,同时也很抽象,各位见谅。

我们讨论了太多关于所谓的“下一代”社交的概念,也有无数的创业者尝试挑战微信,我们试图从垂直细分领域,所谓的“原始驱动力(食,色,性)“,社会身份等不方向切入社交,均无功而返。经历无数的实践和摧残后,我终于理解了“陌陌之后无社交”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从最初的嗤之以鼻,到最后的心生敬畏,也许算是对线上社交初窥门径。

1. 用户时间存在上限

2. 同一类型的关系不会建立第二次

以上两条为推论基础,不作出具体阐述

微博大战,新浪微博存活

熟人关系建立,不会存在第二个或者小一号的微信

陌生人关系建立,不会存在第二个陌陌或者小一号的陌陌

任何垂直社交不可能达到用户规模化效应的门槛

简单地说,在国内的“图片社交”“约炮社交”等其它任何所谓的垂直社交,均无法达到社交红利的下限

单独提一下校园社交,社交的辐射性注定了与初始目标人群的关联性不大,校园的几千万用户也不是校园社交的门槛。

对校园社交的理解,以经纬王华东的见解最为深刻,高效。在今天不会再在校园诞生第二个Facebook或人人的网原因,在于之前挡在校园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壁垒已经崩塌,而非校园人群基数不够。

现实:关系冗余

在web 2,0时代,对社交定义的基础在于构建关系,正如理论物理的基础在于解释宇宙。在国内从开心网和校内网,一直发展至今,用户所构建的关系已大大超出了用户所能够承受的上限(平均每个用户能够同时维护的有效关系上限为300左右)。在这样的现实下,任何试图通过构建新的关系,来对现有的社交产品进行冲击的想法,都是不现实而幼稚的。

通讯录关系的直接引用,看似0成本,实际上成本非常高,原因在于上面所述的第二条——同一类型的关系不会建立第二次。

社交可能的未来

未来的社交会是什么样的形态,目前只能假设。

在关系冗余的现实前提下,或许未来的社交方向并不在于构建关系,而在于对已有关系的利用。关系可以看作信息分发的渠道,对于任何一个用户来说,关系链,都是唯一且高效的信息网络。在这个基础上,对关系进行直接的引用,提升信息分发的效率,也许会是未来社交的一个出口。

但这也仅仅只是0.5的创新。

讽刺的是,就是这0.5的创新,率先实践的公司竟然是今日头条,大多数社交的创业者仍然沉醉在构建关系中无法自拔。

最后吐槽一句,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实在是太烂了


    关注 FaceTalk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