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初二的孩子去新西兰,而且没有陪读 三明治中产育儿探索系列01

 

将低龄孩子送出国念书的最大阻力来自于身边最亲近的人。公婆觉得学习没有捷径,朋友们觉得外国孩子都在玩,孩子年龄太小,没有自控力出去就“毁了”。...



本文为三明治“中产育儿焦虑探索”非虚构写作项目

01篇故事
口述 | 菲悦

整理 | 张琳菲
2009年初,新西兰人Tina 第一次跟随丈夫来到中国。她四十多岁,在新西兰是一位全科老师,在上海她成了我的孩子晓宇最喜欢的老师。

那时晓宇在虹口的一所公办小学读四年级,是一所数学特色的小学。此前他曾参加奥数班的培训,尽管在学期结束时取得了奥数金奖,但他告诉我说不是他比别人厉害,只是因为运气好猜得准而已。奥数课就此作罢。我的理念是凡是学校教的,就在学校学好,课外就不必再花钱补了。而课外学的,应该是学校没有教的内容。儿子也排斥在课外补习文化课,于是我给他安排学习了网球、游泳、台球之类“不务正业”的项目。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想尽家里的条件,一切给他提供最好的。托儿所的老师是模范老师,幼儿园也是虹口最好的,我们是直接连小门也找对的那种。

那几年是课外补习班刚开始升温的时候。对于升学,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感到焦虑,直到身边有家长开始行动,才开始影响到我。我们幼儿园大班有个别家庭送孩子去学画画,学拼音,学乐器,学英文。于是,我们也开始加入,学乐器就是从那时开始,一个并不十分愉快的过程。儿子后来告诉我大家去补习班的目的都是为了交朋友,想想也是,交友是人的天性,可自从孩子上小学了,小区里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就消失了。据我所知,上外附小的孩子光是学校的语数外教材至少有两套(有的课程有三套),一般的学校下午3点放学,他们得上到6点。

晓宇并没有进入上外附小,他升入小学的那一年正好是上外附小第一届招生,学校的前身是虹口贝贝英语小学,作为上外附小还没有毕业生,看不出读上外附小的红利在哪里。但是换了个校名学费却明显的高了,小学五年下来要花好几万,当时被认为是一所有钱人家孩子读的学校,虽然不像现在这么疯狂,但入学还是颇有难度。当时教育系统内部的朋友也不建议,因为他们觉得性价比不高,读个小学不值得。

和Tina老师结缘实属意外。网上一个热心家长简短的帖子,介绍了自己的孩子的课外英文老师Tina。那个短命的帖子仅在WW网上存在了几小时,而且是平时我不能上网的工作时间,那天却有幸被我看到了。我带着晓宇去了Tina老师的课堂,也就是她的家,看到墙壁上有老师在新西兰学校的工作照,以及老师的毕业证书。还有部分学生的作业,从这些学生作业可以看出这个老师的上课方式和国内老师很不一样,即使这样我还是有些半信半疑。Tina老师教的是英语写作,配合听说练习,在当时能教写作的外教还是非常少的。


Tina课堂上大班小朋友的作业
西方教育以鼓励为主,Tina也不例外,在课堂上不断夸奖儿子,和我交流儿子的情况也是“好”不离口,但同时她也会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问题所在,还告诉我这个阶段孩子学习语言的特点,让我们不要操之过急,放下焦虑情绪。她的课堂完全是新西兰的方式,没有教材,却根据班上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课堂内容。为了能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教学内容,即使是在暑假,她也每周最多只安排三天的课。Tina的大学导师是一位在英美国家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善于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们感受语言,掌握并运用语言。

晓宇不是个勤奋的人,但Tina在上海期间,他却期盼着每周一次的英文课。因为去Tina家上课就是去玩,那里有大量的原版图书,有时玩着玩着就把课上好了。比如做个实验,记录下过程,或者最后写个报告,也就是课后作业。这样的课后作业他几乎上完课就能完成,不用我盯着,很省心。


晓宇跟Tina老师上课的作业
有时课间休息,Tina会和家长聊上几句,她对学生们的观察都非常细致到位,说晓宇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东西有强烈的探究心,是个适合做学问的人。小学的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安于现状,心态好。我也一直以为儿子是个学习没有热情,对探究知识没有好奇心的人,开始考虑是否要换个环境?就问他“如果每门课都像Tina老师那样上,读书是不是件很有趣的事”他说“那当然好啊!可是怎么可能?”

有一天,我们几个家长在教室外和Tina老师的先生聊起新西兰教育的话题,他说“新西兰那边因为处于南半球的原因,我们这边的暑假正好是那边冬天刚开学,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去上学,时间衔接刚刚好。”说得我无比心动,一旁的另一位女生家长也有此意,想要暑假陪女儿一起去,我想正好可以让儿子跟着一起去。
六年级的暑假,晓宇成了奥克兰一所中学的插班生,那是他第一次远离父母到那么遥远的地方。

临行之前,Tina就把机场所要认识的标示,过海关时会遇到的一些会话,以及飞机上跟空乘交流的内容统统教授了一遍。我也给他戴戴高帽子叮嘱他说:你们几个人中属你英文最好,你责任重大,他郑重其事地点点头。

一切顺利抵达奥克兰,开学后第一次视频,我问他上了些什么课?他回答不知道上了什么课!但是学到了很多。

第一天上课,因为住的地方离学校不远,于是Tina老师和那位陪读妈妈走路送他们上学,高高低低的一小截路让两个孩子气喘嘘嘘。几天后两个小伙伴就不需要大人的陪伴,结伴上下学了,一起聊着天走在小路上,偶尔遇见好奇的邻居,也会和他们搭话。这简直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场景,想想这些孩子在上海可都是由各自家长陪伴上下学,开车接送的。

放学回家,SKYPE聊天中我问他上课是否能听懂,他干脆的表示听不懂。但是他还是很满意自己的表现,因为他有一位好Buddy,同班级学生,是学校安排陪伴他这个插班生的伙伴,在新西兰的课堂上,老师会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即使他英文不够流利。但是老师偶尔也在课上拉拉家常,讲讲家中的母猫生了孩子之类的,他还是能够和他们搭上话的。这个插班生就当是练口语去了。

他的生活逐渐规律起来,放学后先去图书馆看书做笔记,直到图书馆关门再回家准备第二天午餐。在学校经常开心的和同学交换午餐,他最喜欢和一位韩国同学交换午餐,还结交了一位印度好朋友。


lunch time 打篮球
奥克兰是个移民城市,学校的师生来自世界各地,学生的第二外语都由来自母语国家的老师来教。晓宇的教室老师是韩国人,他还顺便学了些韩文。

一个月后,我在浦东机场接他出关,明显感觉他结实健康了,眉宇间有点大人的样子了。

Tina老师的先生说,如果你们已经计划好孩子将来到新西兰上中学,初中随便找个学校读读就好了。可他不了解中国的家长,面对升学的残酷竞争,只要有一天没有拿到新西兰学校的入场券,我们就会为中国的升学做一天的准备。即使我们不用为孩子的择校太伤脑筋,他的分数还是千万不能低。

因而当时我们还是为他选择了了一所民办中学,然而剧增的课业压力,周围“优秀”的同学都压的他喘不过气,小学时成绩优异的他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民办小学升上来的学生这个过渡适应的很快,成绩也比较好。儿子总说自己笨,老师也给我告状,说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题慢。我就全程跟着儿子做了几次作业,发现如果不占用学校里的休息时间做回家作业的话,老老实实做下来是要花这么多时间啊,睡眠不够第二天自然精神不好了。日复一日,长此以往,我开始担心他的身心健康。

难道我也应该像周围的家长一样让孩子在外面补课,提前学习学校教的内容?这样就能保护他的自尊心?可我内心里一直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同样的内容学两遍,只是为了更好看的分数,这是在浪费生命。
2011年底,Tina老师因为身体原因,无法适应上海的环境回到了新西兰。

在新西兰老师是分全科和单科,能从教育系顺利毕业的学生非常少,淘汰率很高。全科老师的标准更高一些。可是这一职业带来的经济回报并不高,这就限制了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能成为老师。比如在新西兰的幼儿园,师生比例是1:5,老师要在每堂课留心观察,将孩子们的点滴成长都记录下来,并以此为根据制定下一节课的教育内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个性化教育,使得孩子的特长得以被发掘和施展。

Tina老师上课本来是上一次课收一次费,我一直十分珍惜她的课程。回到新西兰后缴费不方便,Tina老师上10次课收一次费,我们就跟着她上起了网络课。

又到了2012年暑假,目睹了晓宇的变化的朋友,和我相约去新西兰。之前我也向朋友们推荐过Tina老师,但总因各种原因无法和老师结缘。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我本来无意让儿子再去一次“微留学”,但想到一个老师,一次“微留学”可能会对这些孩子的一生发生改变。这些孩子年龄小,可塑性极强,掌握了简单的英语就可以和小伙伴比划着交流,比成年人更快融入社会。

儿子对新西兰的课堂充满好感,那我也去考察考察,2位家长带上孩子一起去了北岛的中部的剑桥镇,新西兰著名的运动之乡。

7月8号是周日,当地居民多为农场主,见了我们都热情的打招呼。寄宿家长们和Ross校长早早在剑桥中学校门口迎接我们,短暂的见面后,我们就分别了。第三天校长带我们参观了学校,端茶倒水,将精致的巧克力递到每个家长手上还问我们有没有什么需求都可以提出来。家长们受宠若惊,连连摇头说“NoNoNo.”

Tina老师在一旁告诉我,她知道晓宇喜欢科学,已经将这一情况告诉校长。校长会为他安排很多科学课程。


学生们在上科学课
我们在教室间参观,偶尔有学生停下来和Ross校长交流,他眉眼间流露出的慈爱让我都想变成学生了。有一个老师经过,看着我们这些中国面孔,停下来自我介绍,说“我是教ESOL(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针对英语为不是母语者的语言能力考试)的老师,孩子英文有问题,任何时间都可以来找我。”

在教师休息室的信息栏,我们意外的发现,Ross校长是新西兰初中教育协会主席。剑桥中学富有接待国际留学生经验,二十年来,每年都有日本学生短期访学,也会有少量韩国学生。这是他们第一次接待中国学生,后来Ross校长还将这一重大新闻放在了校刊开学首刊的头版头条。更令人感动的是,校长亲自参与了安排我们这些学生,前期他和Tina老师多次沟通,无论是寄宿家庭还是我们这些中国学生的任课老师都得到了周到的安排。还没抵达新西兰就让我感受到了新西兰个性化教育理念。

对于新西兰中学的课程设置我也十分好奇,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课让孩子上次来的时候说学了很多!又不知道学了什么。

正式上课,我走进校园,发现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专属空间,每个班级有一个ROOM TEACHER(全科老师),布置的各有特色。有的班级全班都在看书,他们叫“安静时间”不能讲话,只能看书,没有老师监督。有的班级分成几拨,几个在做作业,几个围着老师问问题,几个坐在地上看书。相同的是所有课堂上没有教材,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进度来配备上课资料。学生们在课堂的讨论中、分工完成各个项目的过程中、大大小小的论文准备中掌握了很多知识,当然我们这些微留学的学生也在这样的课堂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词汇量。


家长参观艺术教室
我惊奇于当地学生的自律,也好奇新西兰人如何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当时我了解了一些皮毛。原来是阅读的书籍被分成不同的级别,学生根据各自的程度选择所在等级的书籍,当完成某一等级的阅读量后可以升级。级别高的学生被认为是聪明和优秀的,级别低的学生则会被其他同学嘲笑。谁都想成为优秀人,谁都不愿意被人瞧不起,类似玩游戏,高手总是无比自豪。

在剑桥中学,还有一间特殊的流动教室,用来上life education课程。因为这门课每学期只有一次,为了节省资源,老师坐在这个像大卡车一样的教室里,一一去往当地的几所学校授课。课程内容主要是教授孩子们生活的技能,为配合教学内容,教室内设施一应俱全,成了当地学校的共用资源。


图中像集装箱车厢的就是life education的流动教室
 


第二次微留学结束时,其中有本小册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画着不同的房子,别墅,公寓,还有不同档次的车,以及你未来生活的几种选项,比如你还需要选择计划一年出去旅行几次,一个月工作几天,每周出去吃饭几次等。儿子向我介绍,这个课是告诉学生,未来你必须赚多少钱才能支付你想要的生活,那么要达到那样的目标,你现在应该朝哪些方向努力。真的是非常实用的人生规划。
综合来看,我确定新西兰是最适合儿子的留学目的地,温和友善的新西兰人,与世界一流教育接轨的中学体系,还有那让孩子们痴迷的课堂新西兰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尤其是安全的就学环境。这是其他热门留学国家所无法相比的。

然而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最亲密的人。

我很想向公公婆婆描述我在新西兰的见闻,但从事了一辈子教育事业的他们认为学习没有捷径,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朋友们觉得外国孩子都在玩,儿子年龄太小,没有自控力出去就毁了。同事聊天的话题,几乎总围绕着“补课”“重点”“名额”几个关键词。


学生课堂作业
 


我考察过了,看到了孩子在两次微留学中快乐的“加速度”般的成长,连他自己也对在新西兰求学充满信心。我甚至放弃了原先的陪读打算,孩子在寄宿家庭能更快了解当地文化,而且新西兰是世界上首个对寄宿家庭有行业规范的国家,他们注重家庭生活,觉得夫妻分离,其中一方来陪读是件不可理解的事。

Tina老师认为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能给孩子更多机会的学校才是好学校。我起初并没有概念,司机兼导游Michael和Tina老师带我们几个家长走访了几所在中国家长眼中排名较高的学校后,我便更加坚定了Tina老师为晓宇选择的剑桥中学,这个人杰地灵的优美小镇一定会让他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我们很庆幸,他能遇到一位可以托付的良师。
2014年2月,初二下学期开学前,晓宇再一次飞往新西兰,成为剑桥中学一名正式的中学生。

他入读的9年级有一门科学课,包含了国内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新西兰的教育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而且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喜爱动手的他深得科学老师的赏识,很快成了科学老师身边为数不多的几个特殊学生之一。

有一天我们视频聊的时间比较长,他讲起了今年life education的主题是drug,毒品,药品,了解他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哪里可以找到,为什么我们不能接触。

他还提到了要购置电脑,为了得到我的赞助,他搜集大量资料向我介绍电脑的特性。他学会了用谷歌而不是百度到各大英文网站查找信息,他的英文在快速进步,他的视野更开阔了。他的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

他所在的寄宿家庭是个农场主,房子从外观上看起来简单朴素,内部却有很多非常人性化和高科技的设计。农忙的时候晓宇会去农场上帮忙,赚一点零花钱。农闲季节他们很会享受生活,也会带儿子出去短途旅行。


寄宿家庭带儿子去Market Day
 


他喜欢大自然,尤其对植物十分痴迷,也许是基因遗传的关系吧。他希望未来能从事农业相关的职业。刚入读剑桥中学不久,有次聊天时他说:“我的理想在新西兰也许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在上海却绝无可能。”我表示认同,因为国内刚进初中时,老师让大家说说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单纯的儿子一说起自己想要从事农业,立马感受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异样的眼光。

新西兰的老师们不会看轻任何一个理想,他们会辅助学生向自己的目标靠近。新西兰非常注重艺术和体育,也会提供选择木工,料理、缝纫、等实用的课程,到高中阶段,有些课程如果达到了level3合格级别,就相当于拿到了一张从业资格证书,凭着这样的证书就可以出去工作了,这也是一部分当地学生的选择。


料理课的成果
 


晓宇在国内学过几年大提琴,抵达新西兰后,一入学,学校就专门为他找了一位大提琴老师,每周免费辅导一次,每次半个小时。我问晓宇琴怎么办?他说老师让hire一个大提琴,我震惊了半天,心想这难道不是rent?难道大提琴有生命?还得雇一个来?


音乐学校交响乐团演出
 


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还推荐他去了怀卡地区音乐学校的交响乐团演出,他邀请了Tina老师和Michael来观看。剑桥中学本身也有乐队,每次乐队演出,老师都会隆重的介绍他是首席大提琴手,这让他开始考虑将来去音乐学院也是不错的选择。早已忘了,他曾是个练习10分钟都不愿意的小朋友。

转眼到了初中毕业舞会,男生们排成一列,牵着身着小礼服女伴入场。晓宇作为一个舞盲,在老师的调教下,在寄宿家庭孩子的配合练习下,终于也可以牵起女生的手很绅士地迈开舞步了。初中的舞会,因为在老师的安排下,凡是参加的男生都会安排一位舞伴,这些少男少女们就是这样很正式地学习着社交。但是到了高中,寻找舞伴就要靠自身魅力了。他也不舍得初中的很多课程,比如因为跳级而错过了的电工课,老师为了他能提高英文水平,每天一对一补习ESOL课程......


初中毕业舞会
第三学期的开学,正好赶上学校“科技节”的展示,为了这个科技节,学生们已经做了一个学期的充分准备。新西兰拥有科学家密度最高的地方正是剑桥中学所在的地区,因此学校有条件在科学课程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学生的作品经学校评选后,入围者可以参加地区的评选,最后优胜者可以获得“怀卡托奖”,这是个含金量颇高的大奖,因为整个过程都由当地的科学家亲自参与评选。

诚信非常重要。进入高中,第一天学生们就被要求签署一个协议,承诺自己所有的作业和考试内容都是原创的,并非来自网络或其他材料。

现在看来,当初的焦虑都显得多余,追随着自己的心,一步步踏实的往前走,生活不会埋没你......
有很多人认为孩子读大学出去更安全些,因为比较成熟了。大学=成熟?且不说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单从学业上来说,国内的学习方式和国外的大学教育完全是脱节的,国外大学宽进严出,中国学生,想要在语言有缺陷的前提下,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学习环境,完成繁重的大学学业按时毕业不是件容易的事,最起码和当地学生相比是相当吃亏的,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更高的要求。


班级同学合影
 


我问儿子“如果你以后有小孩子,几岁送他出来读书?”他说:“小学毕业吧,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很强大的。”

儿子今年十七岁了,他不断有新的发现,通过在新西兰的教育认识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祖国。还记得第一次回国时,他不断抱怨我们路上的垃圾太多,行人不看红灯,马路上条幅的用语,到公共广播中的措辞。现在,他沉默了许多,开始寻找这些不文明现象的成因。享受家人的关爱,对他来说理所当然,现在他也愈发意识到亲情的可贵,感激我们当初送他出国留学的决定,更加珍惜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和青春期的孩子不同,他大大小小的事都愿意与我们分享。

有什么遗憾?离得远,还是会想他吧。

陆陆续续的,也有一些学生像儿子一样通过微留学,再留学,有的在新西兰,有的去了美国......他们很多人也是在微留学时第一次离开父母那么长时间,新西兰的经历让他们之间收获了兄弟姐妹般的友情,不仅是孩子,我们家长之间也因为孩子的选择而热络起来。我们一起开的新西兰甜品店是我们活动据点。如果是哪个为孩子前途苦心规划的家长了解到这群小留学生特殊的“微留学”经历,我们也会尽量帮助他们,Tina老师在新西兰仍会像当初一样为孩子找寻最合适他的学校。

如果我们能通过自己走过的这段路,可以减轻一点这些家长的焦虑,帮助他们的孩子踏上一条另类的求学路,也算是度人了。

Tina嘱咐我“我们只能向家长承诺一定能做到的事。”

我鼓励儿子“很多人是看到你的经历才去新西兰的哦,你是形象代言人,要作好榜样!”

儿子说:“哪里有什么榜样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中国三明治“中产育儿焦虑探索”项目
三明治想把中国中产父母的子女教育观察继续下去,采访到更多的真实案例,形成一个非虚构的故事和观察系列。目前正在征集愿意接受采访的父母、教育者、孩子。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项目计划详情
点击本文文末阅读原文 ,直接填写报名表参与


延伸阅读
更多三明治育儿话题相关文章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文章详情
中国式的中产陷阱,有多少是因育儿而起?


为什么大学学费近20年才涨一倍,徐玉玉们的家庭还是交不起?
活动推荐
更多精彩在三明治发生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相关内容详情
/ 字习社,三明治忠粉俱乐部 /
在这里,你除了可以知道三明治
台前幕后的创作故事
还能够每天获得一篇激发创作灵感的佳作阅读
和更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互相交流
点击上图,报名参与
中国故事记录者
创新生活方式倡导者
 


    关注 中国三明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