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轮胎成为美食评论家?生涯发展就这么不合逻辑|生涯规划

 

轮胎公司成为美食评论家,啤酒公司创造了《吉尼斯世界大全》,谁能一开始就规划出这样的世界级影响力?...









一个朋友向我咨询职业发展的问题。她不满意于目前的上班状态,收入少,耗时多,但是又没有明确的方向。

她有着很好的手工技能,能够做非常漂亮的手工艺品,这些东西都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

其实她可以考虑将这种出色的技能转化为生产力,比如她可以先从周末班做起,招收孩子们来做手工艺品,然后慢慢将产品延伸,甚至可以做成平台。事业可大可小。

她有些犹豫,觉得自己也挺喜欢做菜的,对于做手工是否能够成为自己持久的兴趣,并没有完全的把握。

我的建议是:先从比较现实的地方做起,随着不断努力,事情会向着难以预知的方向发展。



《料理鼠王》中的美食密探,每吃一家餐馆都要写份报告 


有一个女孩,做了很长时间的金融工作,厌倦了,决心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她很早以前的渴望就是做陶艺,想要开一家陶艺坊,可以做女性的陶艺沙龙,和孩子们的陶艺教室。

中途在这里做陶艺的人会饿,所以她提供茶点给大家。

大家吃了,都赞不绝口,因为她的烘焙技术很不错。

后来,她专门做了蛋糕店,这成了她的主营业务,陶艺反而成了副业。
 

1900年贩售于巴黎世博会的第一本《米其林指南》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说一家理发店,客户很多,他们的服务很好,每次都提供茶水和水果给顾客。

老板想:每天要买这么多水果,不如自己开个水果店,既供给理发店的顾客,也可以出售。

没想到水果店开得很红火,收入反而超过了理发店,而且开了连锁。


米其林的“星星”与“刀叉” 


这种不符合逻辑的事情,非常典型地体现在两个案例中。

一个是法国米其林轮胎公司居然成为了美食评论家的故事。

1900年巴黎世博会期间,米其林为了提高轮胎的销售量,大力推广一种新型生活模式“汽车旅行”,将地图、餐馆、加油站、旅馆、修车厂等各种与汽车旅行相关的信息,收集成册,免费提供给顾客,鼓励人们照着《米其林指南》出行,以便多消耗轮胎。

1931年,正式确定了具有历史意义和权威性的餐馆评级标准“米其林三星分级评选”,这成为欧美餐饮界的金科玉律,每一位餐饮业工作者都以摘得米其林之星为荣。

另一个是吉尼斯酿酒公司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故事。

吉尼斯公司原来经营啤酒,据说当时人们在吉尼斯公司饮酒时,常常一边喝酒,一边争论世界上什么最大、最小、最重、最轻等问题。

公司老板为了招来顾客,印了一些小册子来回答这些问题。日积月累就成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雏形。其实最初就是为了多卖出啤酒,为大家制造酒吧话题的。

这都是“曲线救国”的附加值产生的效益,一开始没有谁规划出这样的世界级影响力。
 


来做生涯咨询的人,一开始可能会有一种误解,以为只要和咨询师交流过,就能够确定一个一劳永逸的目标,从此只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就可以。

事实上即便一开始产生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也是通过咨询师的咨询,使来询者更深地认识了自己,因而自己内在激发出来的向往。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屡次谈到,咨询师并不提供指导和明确的方向,所有的决定都是当事人自己在交流中逐渐清晰的,只有选择出自于个人内心,才会真正产生效果。

更何况生活充满了种种变数,有时回头一看,已经与出发点有很大的距离,但是这旁逸斜出的部分,反而成为了生命中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主线。

所以,重要的是认清了大致方向,勇敢去做,道路会在行动中逐渐展开,并越来越清晰。

真正的中道而行,并非意味着有这么一条道路,供你行进,而是我们不断地调整航道,始终沿着自己最有兴味、最符合环境需求的方向前进。

走过去之后,我们才发现这是条雄心之道;在此之前,没有人知道。

请关注丛绿心灵教育,作者系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专家,清华大学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科研专家,曾任中华书局上海联络部主任,《中华遗产》副主编。中国职业规划师,国家生涯规划师,婚姻家庭与亲子教育指导师,生涯规划、职场心理与青少年教育专栏撰稿人。

微信号:conglv2

欢迎大家直接分享到朋友圈

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丛绿心灵教育
致力于个体的自我探索、生涯规划与心灵成长


    关注 丛绿心灵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