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点儒释道里的人生智慧,与世界美好相处

 

一个人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美好相处?最好的状态是像一条河流那样,绕过群山与大地,奔流到海;像一棵树那样,开花结果...







一个人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美好相处?最好的状态是像一条河流那样,绕过群山与大地,奔流到海;像一棵树那样,开花结果,落叶枯萎,都尊重自然的生命历程。

人是自然界中唯一反思自身、追问存在意义的物种。人要与这个世界美好相处,需要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的关系。

儒家主要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内圣外王;道家谈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空灵的智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主要谈的是人与超自然的关系,是解脱的智慧,缘起性空,转识成智。

儒:忠恕之道

在《论语》中,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就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今天的俗话来说,意思就是“想人家好,才能自己好”。

“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决不强加给别人,用今天的俗话来说就是“要想被人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

“恕”道可以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可以推衍开来,比如说我们不希望别人羞辱自己,那我们决不要羞辱别人,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这两者综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其实,忠恕之道是“仁”的一体两面,“忠”中有“恕”,“恕”中有“忠”,“尽己”与“推己”很难分割开来,这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推而广之,由个体到群体,忠恕之道也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宗教与宗教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是促进人类奔向大同目标的普遍和谐之道。



道:至乐之道

道家智慧的精神追求是“至乐”,即达到快乐,至高无上的快乐。这才是道家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精神。

“至乐”之道建立在对自然、对生命的敬重之上。道家最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并且把整个自然生命看成是一体,不仅仅是人的生命,还包括动物的生命,地球的生命,整个自然界的生命,宇宙的生命。

出于对生命的敬重才要“至乐”,“至乐”不仅要使自己快乐,还要让其他的存在也快乐,人类社会快乐,自然界也快乐。

道家认为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与外部的大宇宙存在对应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完全融合,融于自然,连自我也不存在,跟大自然完全一体,就可以获得“至乐”。



所以“至乐无乐”,这里的“无乐”指的是没有常人所有的感官欲望快乐,从而真正达到快乐,也就是成为道家所说的“真人”。《道德经》说“修之以身,其得乃真”,懂得修身,有了“真德”就可以延年益寿。

道家的修真就是达到“至乐”,从而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死。“真”在甲骨文里是一个倒立的尸体,可见在古人的思维中死亡才是“真”,而道家并不认为死亡就是终结。

道教把死亡看成是成仙前的准备阶段,就像“蝉蜕”一样,摆脱旧的躯壳,开始新的生命,从而羽化成仙。可以说道家和其后的道教对中国人的医学、养生学提供了基本理念和实践法则。



释:平常心是道

禅宗提出“平常心是道”,把修行拉到人间的日常生活中,吃饭睡觉、劈柴担水都是妙道。看似容易,其实修行到心无挂碍,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诗表达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

平常心是道,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功成名就,而在于悠然地品味流逝的或正在流逝的,看似寻常而实不寻常的生活片段。比起对是非成败的热衷来,日常生活细节中的趣味和品味更能提高人的尊严和生命意识。



春来草自青,秋到叶自落。只有保持平常心,静心做日常事,不染不著,“山高不碍云飞,竹密不妨水过”,这样,你才能理解生命自在的真味。

一些人在生活中千般计较,陷在利害得失的算计中不能自拔,其实不如多一点平常心,少一点胜负心。春来,奉一树绿叶;春去,还一身自在。不去妄求,也就没有了忧伤和苦恼。

谁家无明月清风?平常心人人皆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修炼自己的内心,从容而独立,充满乐趣与热情地对待工作、生活,平静温和地对待这个世界。

来源:儒风大家

微信ID:kzxtdy




长按二维码关注孔子学堂


    关注 孔子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