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不等于掌握了

 

小学低年级版...







随着孩子逐渐掌握了最简单的检查作业的方法,这时必须注意,要使孩子不要把初步理解功课的印象,误认为是已完全掌握了功课的证明。
“理解”和“掌握”不是一个概念  
自以为已理解了功课的一般表现是:孩子声称,他在背熟规则以前就会做练习;他断言,课堂上已讲得那么清楚,根本不用再学习和复习了;他确信他得低分只是偶然的,因为老师叫他时他全忘了,但他本来是理解得很清楚的,等等。

孩子有时能在提问后想起忘记了的内容。但是要知道,这种无意的想起,不能成为他功课学得很好的标志。必须使孩子认识到,初步理解本身还不能保证在课堂上叫他时他能有把握地回答。

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发生往往使我们束手无策的反常现象:老师在课堂上讲课讲得越透彻,孩子在家里作业做得越少。

我们要知道,在孩子的逻辑中,实际上这一点也不奇怪,这是混淆了理解和掌握的逻辑引申:既然都懂了,还学习干什么?
随着孩子升入下一年级,所学内容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变化。学习的方法也相应地在变化。当然,检查的方法也应该改变。

起初,复述课文是一种背熟的方法,同时也是检查的方法。往后,出声复述或不出声复述成为一种主要的自我检查的方法。至于课文本身,起主要作用的是掌握学习课文的方法:抓住主要意思,分段,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等等。

而后,全面的检查开始逐渐减少,孩子还是经常检查记忆的牢固程度,不过已经只是复述课文的逻辑纲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把布置的课文全部复述几次的检查方法,就逐渐成为不合理的、费力的、耗费大量时间的方法。

但是,如果孩子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技能并已习惯于独立钻研的方法,就能在脑子里拟定答案的纲要,以此检查自己。如果孩子能在脑子里构思出答案的纲要,这就是说,他已清楚地记住了。

有些孩子很好地掌握了学习、检查和自我评价的方法,根据他个人的丰富经验,有时候不再把检查作为结束课文学习的专门活动。他们在准备功课过程中所做的检查,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惯例。
检查结果的方法虽然十分重要,但毕竟有一定的使用限度。它只能使孩子确定什么地方错了。但孩子做作业时究竟在哪儿做错了,按照结果所做的检查是不会告诉我们的。

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叫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算题目时,要求其他学生都仔细地注视他: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解题上,这道题是怎样解的,是怎样思考的。

所以最初仔细地琢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由这些“环节”积累心里推敲的能力,仔细地注意是否漏了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的顺序是否正确,这不仅是培养学习方法本身,同时也是培养留心学习方法使用过程的能力。

我们也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要求孩子经常注意自己应该怎样做作业,促使他注视每一个学习步骤。自然,这种检查一开始是公开的,大声演算,后来孩子逐渐改为低声说话,最后自己默默地运算,进行检查;同时这种检查不断收缩,简化,减少,好像是自动进行的。

当孩子能够用同一种方法解释同一类型的不同问题时,或者能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以说孩子对这个知识点已经掌握了。
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要认真做。认真的事情要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要创造性地做。


    关注 家教专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