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授陈会昌:教育孩子要懂得尊重天性,顺其自然

 

虽然儿童的主动性不像自控力那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训练和强化,但父母还是可以通过激趣、启思、导疑等措施激发和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在激发孩子主动性方面,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尊重天性,顺其自然”。...



       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编写组专家,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他主持的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长达19年的追踪研究及结果,在我国心理学界影响广泛。他提出的“尊重平等教育”理论和“幼儿社会化”理论与多种干预措施,曾在全国12个省市的20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实验,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孙云晓:在您公布的研究成果中,针对自控力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方法,但在培养主动性方面的具体方法相对较少。其实,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在培养孩子主动性方面也是有许多可为之处的。

陈会昌:的确,我提到了儿童的主动性需要激发,但具体怎么做,没有详细阐述,以后可以尝试去总结一些具体的原则和方法。目前关于主动性的研究成果中,不同时期儿童主动性的不同表现也是值得父母关注的。比如,在婴儿期,1个多月的婴儿手嘴协调地、规律性地吮吸手指的动作,可以看作人类主动性的最早萌芽。有些孩子在3个多月时就出现对周围物体的够拿、抓握动作,能够辨别相对复杂的图形,在4-6个月时就能将陌生人的面孔和声音联系起来,在8~12个月时就能推开遮挡物去拿藏在后面的玩具,在1岁以后就能探索玩具,搭积木、涂鸦、扮鬼脸,在1岁半以后就能够对24小时以前见过的大人的动作加以模仿。

在幼儿时期,孩子更富于想象力、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性方面的个体差异也拉得更大。在对人方面,主动性强的儿童能较早地接纳陌生人,让别人抱,朝大人微笑,回答大人的问题,和大人谈话;他们能很快适应亲子园、小托班和幼儿园的新环境。在对物方面,他们对新奇玩具和物品怀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拆装构造玩具(如积木、插塑和其他须自己拼装的结构玩具)。在上课和集体游戏活动中,他们喜欢坐在前面,注意力集中,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主动性强的儿童善于亲近老师,对老师、同学有礼貌,在同学中有亲和力,通常被选为班干部;善于解决同学间的矛盾冲突,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拥有较高威信;上课时能认真听讲,积极提问题,敢于发表意见,喜欢参与讨论;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能自觉地预习第二天要讲的课程,学习成绩优秀;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强,喜欢自己查找学习资料,购买感兴趣的书,能较早地形成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有些儿童、青少年还能掌握令人望尘莫及的专长。

这些都是儿童在不同时期主动性发展良好的表现和特点。虽然儿童的主动性不像自控力那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训练和强化,但父母还是可以通过激趣、启思、导疑等措施激发和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在激发孩子主动性方面,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尊重天性,顺其自然”,尊重孩子自身的特点,了解孩子的先天优势和劣势,不要对孩子使用不符合天性的、强迫的、填鸭式的、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

孙云晓:在您提到培养自控力的方法时,讲到了一个令行禁止的案例:若列了吃饭时间,孩子还在玩游戏,父母应该要求他马上过来吃饭。我对这个案例有些疑问:当孩子正专注玩玩具,或电视正看到关键时刻时,是否也要让他立刻过来?

陈会昌:这个时候需要耐心地等孩子几分钟,但等待的时间不宜过长,所以在孩子吃饭之前就应该注意不要让孩子看比较长的动画片。如果孩子在专注地玩玩具,估计他在几分钟内可以结束的话,是需要等待的,不应该在孩子兴头上立刻禁止。所以,令行禁止也要因人、因事而异。



孙云晓:在谈到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强化时,您举过这样的例子: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每天给他一元钱,之后逐渐减少为每隔一天给一元钱,然后再逐渐减少,这个过程叫间歇性强化。但心理学中还有一个著名案例,一位老人为了让一群吵闹的孩子从自己家附近走开,就故意每天给孩子们一块钱让他们使劲吵闹,后来每天只给5角钱,再后来就不给了,孩子们发现给的钱越来越少,气得说“你不给钱,我们为啥还要在这里卖力地吵”,结果就离开了。采取这种奖励方法是否会导致孩子做事的主动性逐渐减少?

陈会昌:的确有这个可能,所以在采取间歇性强化时,需要在保证孩子愿意继续的情况下才能减少奖励。在采用奖励强化时,父母们也需要灵活处理,比如有些孩子需要连续奖励一个星期才能达到效果,而有的孩子可能连续奖励三四天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本文摘自孙云晓著作《用心教养》


    关注 云晓家庭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