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话绩效

 

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具有变革的特征,跟随时代的变革而变...





前不久,一位朋友向我诉苦:“你看这些员工在等着打卡,我们公司是不是也做下绩效考核?有一些绩效要求?”我一时无语!无语的原因是这个问题无法用是或非来回答。

在这些年的咨询生涯中,曾接触过这么一家典型的企业,过往基本上是一年一次绩效考核,后来演变成了每半年一次,再后来演变成每季度1次,现在更是每月一次,频率变高了,但绩效似乎并没有任何改变,反而搞得管理者“鸡飞狗跳”,忙数据、忙打分、忙校正数据!原本一年一次考核,下属还能知道个优缺点、彼此还有个沟通互动,现在因为每月考核,管理者干脆就将绩效沟通环节省掉了。员工压根就不知道绩效奖金的来龙去脉,一年下来大家也就麻木了,反正奖金也就是那个大概,起伏不大,根本没多少人关注这个事了。现在是面临的问题除了绩效改善外,还有另外一个问题——继续坚持每月一考核好呢还是放弃呢?骑虎难下!



我们不禁要问:“绩效真是考核出来的吗?“倘若此假设成立的话,上述这个企业就不应该有这种尴尬!当然,你也可以告诉我说,他只有考核,没有绩效计划、绩效沟通或绩效检讨,那么再追问,若按教科书写的绩效管理按“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沟通“就一定会有绩效吗?我相信这家公司的HR不是不懂这四个环节!可问题是他们为何没做?是执行力的原因?于是培训部的人有活干了!

中国人踢足球虽不咋的,但是工作中,踢皮球那水平绝对一流!
我常讲的一句话,我们常常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换问题,更可怕的是制造问题,原本是绩效不高的问题,现在多出了一个问题:每月一考是坚持还是放弃呢?难怪每天很忙!

面对绩效不佳的问题,有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在这些年的咨询中,常有人问:”刘老师,你有没有其它企业更好的做法?“,我39岁穿39码的鞋刚合适,你岁数、年龄、身高与我大致相当,觉得39码鞋可行吗?正所谓一个哈姆雷特,1000个读者,就一定有1000个版本。相关讨论我的另一篇《话最佳模式》中有提到,在此就再赘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一定要抓住绩效的本质——绩效的产出靠什么?如果绩效考核能出绩效,那为何月月考核却并没有产出高绩效?你有见过优秀的学生是家长逼出来的吗?多数情况下,我们听到是这个孩子爱学习,喜欢读书之类的话语。话说回来,产生高绩效的原因是他愿意投入、全情投入、走心,出力!那么问题来了,凭什么走心、出力?

面对这个问题,结合最近几年咨询经验,我以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在入手。

其一,未来已来,系统升级。传统的考核理论源于19世纪,可我们面对是21世纪的人,用我的话这叫刻舟求剑,怎么可能求出高绩效呢?如果大棒激励是1.0的话,在我看来,至少要升级到由内而外的激励3.0版本。
其二,以终为始,用户价值。传统的组织是金字塔型,我们的员工面向上级,屁股对着用户,要有绩效首先是老板满意,怎么可能是用户满意呢?曾经,我服务的一客户要在试用期员工是否转正栏写审批意见,栏目之多,部门主管签字、部门总监签字、总经理签字、最后还有人力资源签字。我毫不客气的批道:对于这个员工是否转正难道总经理真的了解这个员工吗?人力资源了解这个员工的表现吗?在我辅导的企业我倡导简单化,责任化。官大一级压死人的企业是这样运作的,先是用人主管签字、接着是用人单位经理签字,再接着是总监、总经理签字,请问总经理有几天与新员工有接触,既然对新员工不了解,签字意义何在?很多企业不是企业是官场,谁官大,谁有决策权与鉴别权!有成长、有活力的员工谈何可能?只会有“饭桶员工“,同样,对于人力资源,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员工的表现,请你不必浪费时间来签字,把有限的8小时用在能提供价值的事情上。

其三,压力下沉,员工自主。毫无疑问,没有压力的公司是不可能有高绩效的,同样,没有压力的员工也是不太可能有高绩效的,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了,君不见,连今天的国企也在改革!问题的关键是压力来源于上司还是来源于他自身,想象一个场景,在家里,每天家长都在追问:“你作业完成了吗?”、”你作业怎么还没有完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砌砖头或修大马路”,诸如此类的责问也好,批评也罢!有用吗?场景二:家长与孩子好好的坐来下谈一谈:你这学期的目标是什么?你可以选择先吃饭也可以选择先做作业,但只要在9:00前完成均可,用脚投票也知道后一种场景,孩子会开心快乐很多,作业也因此唰唰的几下就愉快的完成了。相同情况,对于职场的员工而言,何尝又不是呢?

其四,去岗位化,奋斗为本。3年前辅导一家企业,刚进驻的时候,对方的负责人说,我们的岗位说明书已写了第11版。请问你公司还在用传统的岗位说明吗?现在,随着我的节拍,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个事实,有多少人在看、在用你公司里的、传统的岗位说明书?很多人可能声音高昂的告诉我:招聘难道不看岗位说明书吗?没错,但你扪心自问:“招聘的人真的是对着岗位说明书来招聘的吗?”,拿一个静止的岗位说明书去对照一个动态的人力资源需求,不是一个有价值的HR要干的事。更何况,今天已经是一个去岗位化的时代,不要说岗位,就连组织都在三个月一变,难道岗位要求不变!举例而言,辅导的一家企业技术部,通常这个岗位就是提高公司技术能力、为销售部提供技术支持,如果搭建一种机制,让技术部的人每次提供技术支持给予内部计价,同时也可以向公司推荐人才、甚至可以做销售……你觉得是不是一个人在做三件事,而不是三个人在做三件事,你觉得是前者所在公司的绩效好呢还是后者呢?

其五,使能器配置场景化。我看到很多企业还在按传统的套路任职资格,素质模型,这两样东西听起来,高、大、尚,但做起来,却只能挂在墙上,因为岗位在变,素质模型没做起来,结果岗位没了,使能器配置场景化是必然选择,唯有此,员工的能力才能真正落地,员工能力实实在在提升了,自然具备了产出高绩效的可能。

当然还有第六、第七,甚至第八,但无论如何围绕激活人员,释放所有人的能力才是最可行的办法,若不能够真正地把结构打破,不能够拥有足够的创造力,终有一天没有办法面对今天的市场,哪怕企业曾经亦或现在非常成功。

最后,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具有变革的特征,跟随时代的变革而变。你千万不要说自己是一个互联网企业,抑或者是传统制造业,你真正应该做的是激活你的员工,成为一个变革的企业。2017年,激活组织新范式必将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有关绩效更多的话题,欢迎你关注拓普理德公众号。

本文由拓普理德咨询部 刘永宏老师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刘永宏老师简介


    关注 拓普理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