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工匠”絮语(上)

 

征稿无论身在原平,还是远走他乡,请把那些或感人或励志或传奇或值得称道的原平故事分享给大家。本平台现征集原平相...



稿


无论身在原平,还是远走他乡,请把那些或感人或励志或传奇或值得称道的原平故事分享给大家。本平台现征集原平相关文章、照片。

投稿邮箱:718070459@QQ.com。

投稿时主题格式为“投稿+作品名称”。

□  张秉才
时下,“工匠”一词十分热络,“大国工匠”更为国人所钦佩与敬重。自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后,这些平日里默默无闻,钻在“深宫人未识”的实干家们,乘着“双创”的东风,更是风光无限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里,并激励和“发酵”着国人的创新创造精神。

其实这一现象并不意外,因为人类进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创造的历史,工匠们无疑是推动这种历史进步的中坚力量。细说起来,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说中,造房子的有有巢氏,取火种的有燧人氏,他们绝对是首创历史,开起先河作用的头等工匠,他们最早是记录在韩非子的《五蠹》一书中的。《山海经》里也有“少皋子般是始为弓矢”的话,而鲁班更是妇孺皆知的木匠祖师爷,他之所以被人们请进神龛,奉作神明,完全是仰仗他的发明创新精神的,据说,锛子,刨子,锯子等等木匠工具,都是他发明创造的。特别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它们说到底,全然是工匠们的“杰作”而已。倘若忆及儿时震撼过我的工匠的话,那就当数《庄子》里记载的庖丁了:“目无全牛”的这位老兄,“解”起“牛”来出神入化,完全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说他把手中活儿给艺术化了,也大致不缪,你看,他解牛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其中所说的《桑林》啦,《经首》啦,那可分别是上古商汤时和唐尧时的乐曲名儿啊!

上面所述,皆是“鼻祖”级的顶尖大腕们,由这“顶尖”可以想到,工匠群体其实是一座“金字塔”,人们口头上所说的数以千万计的“匠人”们,才是“金字塔”的主体跟基座,这些“匠人”们走街串巷,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须臾离开不得。上了些年纪的人对此恐怕都有一些抹不掉的记忆,比如纸匠,铁匠,画匠,钉锅匠,钉鞋匠,以及曾走进现代戏里的小锣匠,磨剪锵刀匠,还有鲁迅短篇小说《风波》里,为九斤老太的孙女六斤端着的那个碗,钉了十八道疙疤(碗钉)的钉碗匠……这些匠人们,人人身怀一招,一技,绝非等闲之辈。可这些“基座”们,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并未占有应有的地位,并未受到应有的尊重,比如,《师说》里就说:“巫医药师百工,君子不齿。”百工,即各种工匠,韩愈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都鄙视他们,与之同列,感到羞耻。“三教九流”中,也是只有“家”而却无“匠”,不包括手工艺人,这就只能把他们归之于“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之类的了。社会地位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境遇,“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沒衣裳”是一种普遍现象,唐人秦韬玉在诗歌里,还很为一位女裁缝匠抱不平呢:“敢将十指夸纤巧,懒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与之相比,更让人惋惜的是那些奴隶工匠们,比如殷商时铸造青铜器“司母戊鼎”的无名氏们,绝对堪称大国工匠中的“大哥大”,这鼎上铸有“司母戊”仨字,“司”是“祭祀”的意思,“母戊”是殷王文丁的母亲。可见,此鼎是殷王文丁为祭祀其母而铸造的,据说它有875公斤的重量,是一件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然而,它并未告诉人们,此等“尤物”出自何人之手?由此不禁让人联想到:云冈的石雕,敦煌的壁画等等,处处都是气势恢宏的艺术殿堂,可这些大手笔们,把艺术瑰宝留给世界之后,自己却最终彻彻底底,悄然毫无声息地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了……呜呼,这是工匠们的悲哀,更是历史的缺憾。 (上)


    关注 原平故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