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预告 乡野生活家:回乡村生活,可行吗?

 

对话27位生活家,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2016年,《海峡旅游》杂志基于多年对福建地方文化的关注,对大量乡村的深度挖掘,在乡村的热潮中转型了,更加集中地报道福建省内外的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建设,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案例,也和活跃在乡村的各个领域的人群有了频繁的接触。这些人群中,有乡建者,建筑师,规划师,有民宿主人,创客,艺术家,有开发商,投资商,公益组织,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纷纷都将自己未来几年内的发展目标指向了乡村。



这里当然有大的社会背景,涉及到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大的经济环境的倒逼,以及城乡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的集中爆发,大量青年人的就业难题等等。大批人马陆续开始活跃在中国的传统古村落中,旅游资源出众的乡村,交通便利的城市周边乡村,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带的村落倚赖城市经济的外溢效用,率先吸引了城市精英和资本。人们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反思,对城乡发展中剥夺与被剥夺的反思,也为了寻找文化和个体生命的根源,饱含热情的情怀,裹挟着各色利益,弥漫在大众不稳定的情绪里,时不时激发出时代迷茫的质问。



乡村里的旅游开发,社区营造,复兴项目层出不穷。虽然有民国时期先辈们对城乡问题的实践积累,有当代社会学大家费孝通的理论根基,有海峡对岸的台湾二十多年的精彩案例,还有被当作比照范本的日本乡村的复兴路径,中国的乡村还是正在经历着“试错”。很多时候,这种错误并不可逆,所以来自舆论和学界的焦虑、批评不无尖锐。先行者们,摸爬滚打,理出头绪站住脚跟的人开始总结经验,无偿或有偿分享实践经验,乡村这份生意和事业,也从直指灵魂的质问,衍生出各种开始套路化的框框条条。



2017年,乡村里继续涌动着热潮,《海峡旅游》也将继续挖掘乡村的文化底子和新的动态。在新年伊始,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关注乡村,不去重提那些方法论上的套路,而是观照、审视人们的生活本身。所有城乡问题上的激烈的、系统的理论,对乡村问题的普遍关怀,其实都是出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的思索和存疑。我们对乡村文化的挖掘,乡村产业想要极力打造的差异性,都是为了向大众呈现更多元的生活方式和可能性。

无论套路多么五花八门,想要发现问题的实质,客观的参照就是人们真真实实的正在行进的生活。你唾弃都市,但你仍旧生活于都市;你热爱乡村,但乡村留不住你。这些选择里,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可能是对成功的定义,对生活美学的阐释,对自我的探寻,对生活更多可能性的实践。本期,我们对话了27位生活家,他们年龄跨度很大,有年轻的毕业生,有功成名就的中产,职业也各不相同,有匠人,民宿主人,农场主,音乐人,摄影师,高校老师,公司总裁,乡建者等等。我们和他们对话,不是因为他们了解乡村,或者在乡村生活,而是因为,他们对世界、对生活、对自我有更多的思考,也拥有更加清晰、坚定的信念,以及更强的执行力。他们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也许对我们有所启发,让我们也开始发问,质疑,不随波逐流,从而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无论在都市还是乡村。

对乡村的憧憬,背后的本质是社会集体潜意识里的焦虑:

对于高能耗维持的高舒适、高浪费的生活方式的焦虑;

对于很大程度上被设定好了、雷同度特别高、自主性特别低的生活模式的焦虑。
另一个有趣的角度是,从乡村产业出发来看,这些“乡野生活家”们在今天的乡村热潮中,是目的地和开发商们争抢的稀缺人才和项目资源。无论是旅游小镇还是乡村综合体的打造,他们都想通过对乡村生活方式的营造来获得真正的目的地活力。回乡村生活,从个体选择,生命反思,又变成了攸关产业的一件事情。
 对 话  
01 
CC:大理生活Let it be  
大理/美食家
从上海到大理,CC 从一个都市生活杂志主编变成安居大理的美食专家。大理生活除了带来地理上的变化,更多的是心理的变化:自然地对周围的人和事保持天然的好奇,亲近自然,熟悉食物的来去,有一份很友好的事业。

/ 万可(CC)/


云南昆明人。曾任City Weekend主编,Kinfolk 杂志及JamieOliver 美食书译者,2005 年和画家丈夫Jason 移居大理,目前在大理尝试墨龙厨房的各种美食课。
02
苏燕:城乡之间的理想生活方式   
北京昌平/资深媒体人
家庭和工作是资深媒体人苏燕的两大生活重心,为了女儿果果的教育与健康问题,又在兼顾自己与先生在城里工作的前提下,经过周密的考察,三年前一家人终于把家从北京城区搬到了城外五十公里处的昌平乡下,过上了理想的田舍生活。

/ 苏燕 /


现任刻画视频首席运营官,《美好家园》杂志前主编,出版个人作品《那些柔软的小心事》,并策划编著《人生需要匠人精神》一书。
03
陈茹萍:植物艺术家的小日子  
漳州诏安龟山村/植物艺术家
对于许多怀有田园梦的人来说,离开繁华都市去乡村生活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而对25岁的“植物艺术家”陈茹萍来说,反倒是随遇而安式的一种选择。

/ 陈茹萍 /


90后,泉州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微信公众号“一朵”创始人,当红植物手作师,“植物艺术家”。目前,和先生一起生活于漳州诏安龟山村。
04 
尼佬:旅行是更好的深入乡村的方式 
 云南沧源县/旅行家
因为撰写旅行攻略书,尼佬积累了丰富的乡村旅行和生活经验。城市人想要了解乡村、甚至到乡村去生活,先在旅行途中积累足够的经验是一种更好的方法。



/ 尼佬 /


居住在中缅边境附近,《LonelyPlanet》杂志最资深的中文作者之一
05
寒山:融于乡野的禅意
成都飞仙阁村/染布人
生长于贵州毕节乌蒙山中,箐苗人。三岁习画,酷爱行走,致力于艺术创作,坚持民艺搜集与田间考察。画家、行者、染布人……身份多重,而他挚爱“染布人”。



/ 寒山 /


就算孑然一身,看似孤寂却内心丰富与自由。无论是行走还是画画、染织,正如他所推崇的“万物一体”,寒山融于乡野,融于自然。禅意萦绕,不单是修行,更是生活。
06
小鱼:小隐田园乡野小厨  
孝感三合湾/ 主厨
城市里待了太久, 小鱼选择了回到家乡孝感,依然做着厨子的事情,收集食材,用心经营,细细生活。

/ 小鱼 /


小鱼,湖北孝感人,厨师。在城市生活16 年,曾在湖北做过六年的专业厨师。2015 年春节返乡孝感,经营食材、小厨与生活。
07
梅静:听松书院,没有边界的游学课堂  
北京-保定西陵五道河村/乡建者
从最初回乡养娃的个人理想,到服务更多人的文化空间,现实的听松书院要做的事情很多。梅静,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和复兴故乡,传播着故乡的 “美”。

/ 梅静 /


听松书院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中国建筑设计院从事多年文化遗产保护,最终返回到故里,建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08
朱靖江:大理路上的人类学家  
北京-大理/人类学家
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朱靖江与妻儿在大理生活。对他这样的城市中产来说,选择大理,因为有相对的时间和财务自由,也因为大理的山水环境,更希望多一些对当地传统社会的理解与文化参与。

/ 朱靖江 /
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民族志纪录片导演。
09
郭国柱:平实摄影,直面荒村  
厦门-泉州龙美村/摄影师
四年里完成《堂前间》《遗物》《流园》三个系列作品,并以其构成名为《城岭》的摄影三部曲。在他看来,摄影的纪实性以及文献性,就在于平实地面对进入的荒村,平实地观看和记录。

/ 郭国柱 /


自由摄影师,1982年生于泉州永春,2015年入选中国当代摄影新锐TOP20,2016年入选三影堂摄影奖与新锐摄影奖,现生活于厦门。
10
五条人:在城市回望县城  
广州-汕尾海丰县/民谣歌手
从县城走出来的五条人,用福佬话唱着海丰县城的故事,虽然他们不在县城里生活,但是他们的音乐就像是纽带一样,把县城与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

/ 五条人 /


近年来中国内地最受瞩目的民谣组合之一。2009年发表第一张专辑《县城记》,用方言记录乡野中国。获华语传媒音乐大奖“最佳民谣艺人”、南方周末“2009年度原创文化榜”唯一“年度音乐”等7个奖项。
11 
小熊:墟里,让好的乡村生活回来  
温州永嘉/民宿主人
民宿是小熊探索理想生活的入口。对乡村的美好回忆,让她在面对并不完美的乡村现状时,能够继续往前走,慢慢的发现和传播中国乡村生活的美与价值。

 / 小熊 /
永嘉墟里民宿主人,北大法律毕业,曾在北京当过律师,留学时的欧洲乡村点燃她对乡村的渴望,回国后在永嘉建了两个家,一个入云,一个临水。
12 
王丹:他乡大理,连根拔起,然后继续生长 
大理大纸房村/民宿主人
对王丹来说,定居大理的决定,是因为人到中年,回答“如果余生只能做一件事”的提问,触动夫妇俩想在乡村自己盖一栋房子的梦想。于是和丈夫移居他乡大理,两个没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一点点地建起“四十英尺”,未来他们也不打算返回城市生活。

/ 王丹 /


之前工作于纸媒,如今以为自己是大理人,开了一家名叫“四十英尺”的民宿。
13
洪涛:朱家角仍然是宜居的  
上海市朱家角镇/民宿主人
不同身份背景的人们生活在这里,有本地人,有向往小镇生活的人,也有试图逃离都市生活的年轻人,但更多的人将朱家角当作上海的避风港,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找到一个暂时停泊的港湾。

/ 洪涛 /


曾经在啤酒厂工作十年,上海五角场销售打口碟十年,居住于朱家角古镇十年;上海“草堂客栈”上海“士土青瓷记”“我们的小酒馆”创办人。
14 
[韩国] 金裕益:乡野生活的试探者 
上海陈西村/生活家
多年乡村生活经验与技能的积累,及对东亚圈文化交流平台打造的考量,这个韩国人选择在中国上海的乡村落脚,探索一个可持续的乡野梦。

/ 金裕益(Kim Yuik) /


精通四国语言的韩国人,“和&同”社区的取名者及创始人之一,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上海陈西村,致力于为东亚年轻人打造文化交流平台。
15
阿米:生态农业的布道者   
上海岑卜村/农场主
从设计师化身为乡野农夫,阿米秉持着对土地与自然的热爱,尝试着以阿米家为基础,探索生态社区,探索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他在布道,他在摸索。



/ 阿米 /


曾是媒体人、创意人、设计公司创办人,现为上海青浦岑卜自然教育基地农场创办人。
16
高蓓:农场里的善意与诗意  
上海川沙镇/建筑师
川沙是上海浦东的一个新镇,这里有一个占地400 亩的有机农场,农场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作“九善”。农场主人高蓓说,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能长久地做一些正确的、好的事。

/ 高蓓 /


建筑师,建筑学博士。曾任美国菲利浦约翰逊及艾伦理奇(PJAR)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总裁,现任美国优联加(UN+)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裁。
17
陶大伟:即是生活也是工作  
绍兴陶堰/设计师
从经营俱乐部、开店,到创立户外品牌,陶大伟尝试过多种工作方式。如今他随着父母,返回家乡绍兴陶堰,成立“陶所木作”工作室,回到乡野,且生活且工作。

/ 陶大伟 /
浙江绍兴陶堰人,之前在宁波与朋友创立户外品牌Grail,2012 年,一家人返乡回到绍兴,成立“陶所木作”工作室。
18
谢建东:村中斫琴,为古琴安个家
漳州长泰后坊村 / 斫琴师
2010 年,已是斫琴名家的他被漳州长泰后坊村的乡野气息吸引,他将古琴工作坊从厦门搬到后坊村做了一名“新村人”,并开始筹建斫琴坊。如今六年过去,这里已是小有名气的古琴村。

/ 谢建东 /


1965 年生,泉州安溪人,斫琴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龙人古琴创始人、中国龙人古琴文化村村长、龙人古琴研究院院长。
19
渠岩:我不是去乡村找桃花源,而是为了实现理想   
  北京- 山西许村/ 艺术家
2007 年起,渠岩开始了“艺术修复乡村”计划。渠岩说,我去乡村是解决城市问题,解决民族的道德危机,而不是为了我个人能欣赏健康的山水、能吃有机的食品。“许村计划”十年之后,他仍然在为了还原心目中的“礼俗中国”而努力。

/ 渠岩 /


“许村计划”发起人,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前卫艺术家之一,从20 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投身于中国现代美术新思潮运动。
20
李谦:把自己放进乡村生活里去 
天津西井峪村/乡建者
这几年时间,李谦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天津蓟县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西井峪里,和当地人吃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两年过后,他和他的乡建团队把这个小山村变成了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 李谦 /


天津市规划院旅游专业首席顾问,UAM旅游产业集成服务机构CEO;《厦门传统社区更新行动规划研究-沙坡尾》获2013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21
孔祥伟:回家设计,一种新的工作方式
北京- 临沂朱家林村/ 乡建者
孔祥伟联合青年创客宋娜一起躲进山东老家的深山老村落,发起并负责设计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原本的“空心村”成为齐鲁区域内集艺术与生态于一身的乡村再生代表。

/ 孔祥伟 /


1976 年生,山东日照人,观筑设计创始人、院长兼首席设计师,《景观设计师》杂志主编,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发起人之一及总设计师。目前工作生活往返于北京及山东沂南县岸堤镇朱家林村两地。
22
张明珍:回归根本,如鱼得水  
厦门-福州永泰-泉州向阳乡/乡建者
东南乡建踏实认真地在乡野间扎根,是张明珍所希望与致力之事。这个农村之子怀着对乡野质朴的感念与热爱,辗转于城市与乡村间。

/ 张明珍 /


乡村规划设计机构 “东南乡建”创始者,主持建筑师。2016年打造闽南风味的民宿“田边厝”,参与福建永泰县50个村落的调研及传统村落申报。
23
程美信:建于乡野,学于乡野   
宁德厦地村/乡建者
从国际大都市到闽东的穷乡僻壤,从知名艺术评论家到一介乡野农夫,程美信通过古村落的乡建项目,在乡野中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

/ 程美信 /
批评家,毕业于南开大学,旅居欧洲多年,曾任教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兼大连中山美术馆艺术总监,被称为“中国独立艺术批评第一人”。今在福建屏南厦地村进行乡建项目。
24
胡京融/周一 :碧山的年轻人   
黄山碧山村/ 乡建者
周一和胡京融两个年轻人,和乡村产生粘连,从低频到高频,从关注乡村到主动选择乡村生活。她们在乡村生活中,找到父辈与自己想法的出处,找到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的连接点。

/ 周一 /


浙江诸暨人,毕业于中山大学管理专业并获硕士学位。2016 年辞去杭州的媒体工作,成为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驻村员,随后参与碧山工销社项目,目前在碧山工作和生活。
/ 胡京融 /


湖北潜江人,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生。从事民艺与现代设计工作时开始关注碧山,2016 年加入碧山团队。
25
余家富:一往无前的返乡者  
衢州泰安村/返乡者
并不是所有的返乡行动都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在众人的观望中,如何在乡野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坚定走自己的路,是余家富正在努力的事,幸好,他很乐观地行走着。

 / 余家富/


2014 年底返乡,与父亲一起经营古法榨油坊,又协助推广村里山茶油等土特产。而今致力于民宿“村上酒舍”的打造。

《海 峡 旅 游 》喊 你 来 福 建
与 我 们 一 起 陪 伴 乡 村
新刊上市
(下单点击“阅读原文”)
撰文/ 钟祥瑜

供图 / 各采访对象

图文来自海峡旅游2017年1-2月合刊



    关注 海峡旅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