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乡会好吗?”30位专家犀利作答关于乡村的11个问题

 

一月新刊终于来了。30位专家、学者、一线实践者,回答大热的乡村建设与旅游规划开发领域11个热点问题,一刊呈现中国乡村建设发展全域思维图。...

一月新刊终于来了


谈到乡村,我们首先想谈什么?是的,情感,情绪,抒情,理想主义田园的各种想象。

然而当我们真正地将视线转向这个领域,当我们从这里出发,准备去一砖一瓦建设时,却最好能够挂起一块“抒情止步”的牌子,认真看一看,在乡村,在今天的乡村建设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的思路,这些各自的思路又是否有这里那里可推敲的问题。



2016年,更多地出于一种在地的责任感,《海峡旅游》杂志选择了向着乡村这一领域的转型。开年第一刊,我们便决定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统一认知、价值讨论与共识达成,永远都是良好行为最需要的方法基石,它能够避免我们盲目地被政策与资本的热潮裹挟着向前,不辨方向、不知对错,甚至为短期利益充当开路枪手,而拱手让出了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可能。



到底什么是乡建?住建部在大谈乡村规划,那么乡村规划怎么规划,乡村的河道全部硬化全部搭成防腐木长廊就是“美丽乡村”了吗?怎么让人回去?怎么让产业立起来?欢迎还是拒绝资本?景区式古镇,适合不适合我来搞?……这11个问题的梳理与最终确定,无不来自于我们在乡村采访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深切疑惑;无不来自于我们打过交道的村镇干部们,表达出的深切焦虑;无不来自于这一领域中的各方力量,上演着的深切争锋。

▲ 北村现状


▲ 在台湾桃米社区,社区工班搭设青蛙生态教室


在这些问题面前,我们不预设立场,我们呈现各路专家的立场、观点,我们希望自己变成最良好的争鸣的舞台,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行评判或选择、借鉴。因为,不同的村落有不同的条件,也就必然导向不同的做法,实事求是而不是一个方子救天下才是理性的思维,“不同的声音都应该被听到”。很高兴,在我们这个特辑中,30多位专家畅所欲言,其中有激进,有温和,有开放,有兼收,我们相信,对于摆在福建的乡村、全国的乡村面前的各种紧要问题,即便没有一封立竿见影的药方,至少它也能提供给您开启问题的一个更加成熟与务实的思想的起点。

01 我们谈乡建时,我们在谈什么?

02 乡村规划规划什么?

03 新农村,新鲜生产力?

04 社区营造,如何调动当地人参与?

05 乌镇式开发,怎么评价?

06 资本在乡村中起到什么作用?

07 建筑师“下乡”行不行?

08 民艺还能复兴吗?

09 去乡村,怎么玩?

10 老房子该如何活化?

11 做朴素民宿还是做精品酒店?

01 我们谈乡建时,我们在谈什么?
林德福


《乡愁经济》媒体社社长、urbaneer都市工作群董事长

当下,很多人打着不同的旗号进入乡村。打什么旗号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在做实事。“乡村社区营造”就是这个乡村里的人共同决定我们的未来该怎么走。社区营造这个词不是在说一个社区,而是一种方法。这里面就包括环境的复兴、文明的复兴、文化的活化、产业的活化,也包括生活环境的改造、民宿和民居、古村落的保护,这就是我们这个地域里我们应该共同营造的事。大陆做“社区营造”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不够耐心,太过浮躁。
廖嘉展


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曾任《人间》杂志记者,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先行者

“乡建”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立多方协力的关系。调动当地人参与社区营造,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共同的愿景,让大家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信心,当你参与进来并且有所获益的时候,产生一种积极的力量与信念。人都是很现实的,但是人也都是有理想的。当他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有这么多人在参与,这种理想的情绪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关系,从而有机会去拉动一种新的社会力量。
孙君


北京绿十字创始人,主张“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联合创始人

离开土地谈乡村那是扯蛋;离开农民谈乡建那是自恋;远离政府谈乡愁那是做梦。目前的乡村建设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误区:一是规划城市化,二是景区园林式,三是室内装修酒店样,四是生活与生产分离,五是乡村管理政府化。乡村不能用城市规划思维,而应该用乡村营造理念,营造是敬畏为先,是东方之说。规划是以人为本,是西方概念。
朱良文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昆明本土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被称为“丽江保护第一人”

传统村落只占中国乡村的千分之一,他们是最有文化的村落,这么小的比例都容不得吗?该保就要保!乡村规划需要不断修正,全过程跟踪。在乡村规划设计方面,我们强调做有实用价值的规划,将保护规划、旅游规划、详细规划、美丽家园建设、危房改造等多规合一,采用开放式的规划方法,让当地领导、专家、村民、地方文化人士共同参与,并学习社会学学者的农村工作方法,让规划在实时操作中便于落地。
夏铸九


台湾建筑与城市研究学家,亚洲规划学院学会会长(APSA),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名誉教授,南京大学宜兴讲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创新学院2015驻院思想家

广大乡村地区的首要课题就是地方产业的振兴与地方社会的活力与自主性如何确立。面对地产资本、旅游投资与游客进入,地方能在规划上,由战略定位、保护与保育规划、到负责任的旅游,以至于草根小区营造上做准备,可以将破坏减低,为乡村地方谋福祉。对于一个乡村而言,规划的目标、规划的内容、执行的手段必须讲究,首先,认识地方村落的真实问题,从而,站在地方的立场出谋献策,以及,针对地方文化的活化保存与地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未雨稠缪,而非放任造成不可逆转破坏。
赵燕菁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

2015 年乡村热,有一正一负两种趋势。正的趋势,就是农村的价值正在被重估。由于城市消费升级,农家乐、乡村游、生态环保产品消费(食品乃至大气),特别是互联网降低了城乡交易的门槛,农村的价值迅速提高。市场正一个一个挖掘出农村在农业生产之外的价值。这些价值和资本结合,极大地扩大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农村高水平公共服务的提供创造了可能。

负的趋势,就是政府不恰当地介入,比如无偿提供垃圾处理成本、无偿粉饰农民住宅等等,都在间接地破坏村民自治机制的形成。这种补贴,实际上使得一部分人的贡献,隐蔽地转移给另一部分人。表面上看,可以快速扶持一些“样板村”,但却无法复制、推广和持续。赎买来的“口碑”,很快就会转变为那些被政府惯坏的懒人的“口水”。政府可以补贴,但却不能代替。过度地介入乡村事务,反而会从根本上破坏乡村公共服务交易机制的形成。
刘昭吟


urbaneer都市工作群创始人之一,自媒体《乡愁经济1+1》栏目主持人

乡村规划的知识体系与城市规划有很大的不同。乡村规划最重要的知识领域不是工程性的实质环境规划,而是各种综合性知识;规划者的角色不再是“专业者”,而是“有知识的帮助者”,规划者的沟通能力,成为规划者的重要技能。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乡村规划的知识化很重要,否则乡村规划只能停留在个人经验层次上,无法通过知识传播、学习、批判,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陈统奎


社会企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南风窗、新民周刊记者

乡村电商不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因为它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中国的农业。仅仅是农民通过一个渠道把东西卖了的话,一点新意都没有。反而是用电商的模式来剥削农民和土地,榨干土地。所以我们希望现在的生鲜电商到乡村,要重点关注乡村的生态环境。
宋子千


中国旅游研究院政策所所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性”,也就是区别于城市生活的根本特征。当下乡村旅游开发有很多现实问题,根本的问题可能是乡村性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乡村正在走向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使得乡村和城市趋同,乡村性在逐渐消失。
蔡映辉


南安市向阳乡党委书记

向阳的探索如果有经验可谈,那就是溯本归元、回归生态农业。乡村要复兴就要有产业支撑,靠扶贫是扶不起来的。我们打造特色农业,精耕细作两三年,产生的效果是很不错的。现在我们所说的“互联网+”和“创客”的理念,都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慢慢摸索出来的。
鲍瑞坊


福州市永泰县嵩口古镇镇长

老百姓很淳朴,但是他们心里也是有杆秤的。基层工作的经验之谈是,首先要找对的人打通思想,比如有威望的族人,文化人,即便大家都反对,他们出面,建议可以试一试,那么这事情就成功了大半。前期,我们的工作就是去兜个底,寻找这样的对接人。其次,用诚意打动,说白了就是软磨硬泡,经常沟通,直到他们感动为止。最后,就是行动证明。说得好听没用,要做出来给大家看。说一周内完工,那必须一周内做出来,绝对不能影响他们的生活和生意。最关键的,是让大家看到良好的效果,看到古镇的希望,恢复自信。
赵辰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在我看来,乡村复兴是一项社会运动。中国的乡村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加剧,不能再耽误。曾经过度的消费、剥夺乡村的资源,让城市发展,如今乡村问题很迫切。从中央到民间,大家都很关注,但也不是某个行业能够解决的事情,全社会都应该参与。过分强调建筑师的作用是不客观的,单靠建筑师,做不成复兴乡村的事情。乡村是一个很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协调,而且工程量大,见效慢,需要耐心。我反对单一的经济模式,它会导致极端的商业化。过分依赖单一的旅游产业,必然会由于市场的竞争而恶化乡村的人际关系与自然环境,最终破坏乡村的传统文化形态,是杀鸡取卵的行为。
谢英俊


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第三建筑工作室”创立人

总体而言,这次的“下乡”:会健康一点,没有革命的激情,更加实事求是,但还是存在危机。面对乡村课题,很多建筑师的专业积累不够。农村更多是需要农民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不是单向性的意志灌输。农村建筑对农村复兴的作用是非常直观的,是农村生活改善的硬指标。村落的整体改造,是当地的一件大事,对人际关系、村落组织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是一个严酷的调整,是高强度的社区重整。当大家在齐心合力的造屋运动中,实现了住宅改善,环境改善,这个社区也就不一样了。
张雷


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南京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

乡村的改变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对乡村应该抱有对文脉、历史充分敬畏的态度来做事情,延续乡村文脉的努力,要比改变乡村现状的意义要大得多。在乡村做项目,有两个评价标准:一是项目实施能否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在好处;二是能否引起对乡村衰弱的关注,从而提供更多帮助,这比项目本身呈现的状态更重要。乡村建筑应该有内容,有持续性,为乡村发展提供动力,让村民和城市人都喜欢。乡村中的一些明星建筑,没有和乡村真正发生关联,无法形成对地区活化的推动。不被使用的建筑,很难成为一个伟大的建筑。
黄永松


《汉声》杂志总策划,杂志创办人之一

民艺复兴让我感动,悲喜交加。喜的是,我们知道的不够了,知道错了;难过的事,我们竟也沦落到了这个地步。在我看来,民艺复兴的出路在于,国家在做,企业家在帮忙,有识之士共同呼吁,形成一种氛围,并指导学校教育,让更年轻的朋友来传承。教育专家、文化单位的规划要长远,猛然推动“非遗”或者其他一些口号,很多从事工作的朋友们自己都没有想通,复兴工作只有断裂性,没有整体性。复兴是一个非常长远的规划,只有开始,没有结果,而狭窄的生涯规划则不允许这样。一个人要看得长远,长远了才有文化脉络,人性其实比民艺复兴还重要。所以,关键还要落在教育上,从孩子抓起。
左靖


知名策展人,“碧山计划”发起人之一,安徽大学副教授

时代不同了,在商业社会,也许只有你把民艺和商业结合起来,民艺才有明天。民艺的价值体现是多元而开放的,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商品。关键是,无论是艺术品,还是商品,都需要有人来买单。对民艺的认可,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可,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体现一种对手工的尊重,对自然之物的爱惜。
朱哲琴


中国著名音乐家,艺术家,“看见造物”创始人,艺术总监

工艺本身是与生活和社会息息相连的诚恳反映,但在被动的留守中却呈现日益没落的景象。真正优秀的文化,是一代代人一视同仁地对传统推陈出新,使之成为一个健康的文化链条和传承的风貌;“看见造物”就是发现被遗落的文明,用当代人设计的智慧、诚实的生活态度,用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对价值的判断,重塑中国当代的生活方式。只有传承与创新得以发扬,中国新生代才能得到文化的滋养。当然,我看到越来越多人开始肩负这个使命,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性。
陈圆圆


腾讯基金会项目总监

农村发展的整体滞后,是由于“失连”造成的。为谋求财富,乡村中的青壮年开始向城市迁移,这引发了乡村的空心化进而造成情感的失连,同时也加剧了留守者与信息的进一步失连,更加剧了乡村与财富的失连。在这三个失连相互影响下,日益消磨着乡村的活力。
张华


福建海峡旅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村跑”项目总监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太快,很多是新农村而不是想象中的农村,我们在跟当地村镇沟通的时候,更希望他们保留原汁原味的东西,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乡村美丽所在,也是城里人想来的地方。“村跑”就像搭建一个桥梁,不仅让城里人能够接触到传统,也是让农村里的人能够把真正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展现给城里人。
穆迪


牛游果项目联合创始人

优质的客户会为乡村带来优质的改变,而优质的乡村文化也能带给游客们一种优质的体验。我们希望牛游果能成为这样一粒火种,改变传统旅游行业,告别不合理地消费当地资源、威胁当地自然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旅行开发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最大化尊重当地环境、让最土最原味的体验得以延续与发扬的可持续旅行模式。
邓海


台湾打开联合创意产业有限公司驻大陆执行长

活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实是人的观念,是观念在引导对物的看法,引发价值和依赖的关系。价值是用使用中营造出来的,是市场和审美力的主观赋予。刘国沧在台南做的就是建立对沟通观念有用的样本。他有“惜物”的观念,选择扎实的、平凡的、在时间表里逐渐流失的东西来重现他们的价值,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被重视,影响了台南人的观念。
颜世桦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老屋欣力宣言”在台湾并未受到更多的关注。不过这就像“老屋欣力”真正的价值不容易引起大众兴趣的状况是一样的,大家更关注观光效益、商业营销。至于老屋保存利用对生活环境与文化意涵的影响,似乎只能慢慢来了,但我们相信,如果能持续做下去就会有机会。
吕人凤


台湾永续旅行协会理事,台湾优质民宿联盟执行长,台湾民宿协会副理事长

民宿的核心价值就在在于开民宿的人。每一家民宿都应该是一个故事的开端、一种在地生活的体验。民宿就是“情”字放前面,“钱”字放后面。
刘建林


莫干山管理局办公室主任

莫干山民宿的成功,除了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给予的优势,管理和发展的理念也很重要。民宿的管理要做到“守旧创新”。在这几年时间,几乎每天都有团队来考察莫干山,政府层面的考擦乡村的管理、政策的指定,民间的来考察民宿创业、商业经营,大家都想参照、模仿、超越。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地方,而且不能为了开民宿而开。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成为莫干山。
寒玉


猪栏酒吧乡村客栈创始人,诗人

民宿的平民化或是精英化,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并不那么重要,乡村不是用这些来划分的。但是本土化保留地域化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民宿不是酒店,我们选择在这里开民宿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商业,而是本身热爱乡村生活才选择了这里。“民宿”,就应该是顺从主人的选择来规划。
王旭


SMART度假地产专家委员会秘书长,ZNA泽碧克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

当你花在住宿上的钱低于三分之一,度假综合生态才合理。乡村最好的发展模式,肯定不是大型度假地产。什么样的度假地产是当下乡村所需要的,这个可能有待创造出来,每个行业都在进步,当大家对乡村的属性,以及未来的核心消费层和他们对产品的诉求研究得更透彻、应对乡村和多元化的内容更成熟的时候,这种产品才会产生。
陈瑶


杉树计划“发起人,i20青年公益平台联合创始人

民宿的核心价值在于“民”,而不在于“宿”。资本意志的统一性对于民宿来说是致命的。民宿的核心在于百花齐放,而不是说大规模的整齐划一,这样就不好玩了。
更多精彩内容










购买新刊,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关注 海峡旅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