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路边摊每月营业不到4次,连招牌都没有,每次开张却让全城人坐不住。

 

谁能说自己没爱上过路边摊?...



情怀留不住食客
但味道可以
……
品过再多珍馐
饮过再多美酒
夜深人静时
想的却永远是
那个地摊上那一口


你会为了吃上一口好吃的,怎么折腾自己

对有些广东人来说,为了在那个地摊上吃上一口,能坐半个钟头公交,倒两趟地铁,再一路小跑几百米,直奔陆居路市场。
然后排上半个多小时的队——还不一定能吃得上。
其实就是一碗牛杂

咱中原人可能对牛杂没什么概念。牛杂的地位大概相当于咱们的麻辣烫。说是正餐,有点随意;可说是零食,又有点正式。

这家牛杂这么吸引人,首先当然是因为味道好

一碗装的全是牛杂的精华。牛肺爽滑,牛肠软烂劲道,牛膀肥厚多汁,牛肚爽,脆骨软硬正好,鱼蛋香滑弹牙。
汤里还点缀了花生酱和黄糖。盛一碗出来,依口味加上酸甜或甜辣的酱汁——成了。
这个地摊,在遍地牛杂的广州,抢了所有其它大小餐馆的风头

而且没有任何宣传招牌也没有,连地址都是热心网友自觉画的。
更别提宣传了,摊主根本不懂。全靠朋友圈里的信息传播,和相对固定的出摊时间。

最多每周日出摊一下午,天气不好、摊主身体不好等等时候,连这一次也保证不了。

算下来,一个月也就能开张两三次
如果你还是没概念——想象一下,郑州有个卖烩面的地摊,整天神出鬼没,但只要出摊,朋友圈必刷屏,人行道必然排满长队,总有人不惜路上折腾几个小时也要过来吃上一口。
牛杂其实是很屌丝的食品。

早些时候,富贵人家都吃牛肉,平民百姓很少吃得起。

牛下水无人问津,就被有心人收集起来,加上酱汁煮熟,串成串儿沿街叫卖。

牛杂就是这么来的。
说会这个传奇的牛杂摊,摊主是一位年过80的老太太

小摊没名字,市民们给起了个“阿婆牛杂”。还有网友专门为这家地摊画了漫画。



1989年,阿婆下岗。

当时已50多岁的阿婆,为了补贴家用,毅然支上摊,架了口大锅,开始卖牛杂。
这一卖就是28年。阿婆的腰越来越弯,食客的年龄越来越大

慕名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当年吃阿婆牛杂的小男孩小姑娘,如今又领着自己的儿子女儿回来吃。

“吃了那么多牛杂,还是忘不了阿婆做的。”
牛肠、鱼蛋,还有爽口的萝卜蔬菜,每一个买到的人都像中了大奖

后面提心吊胆排着队,怕排到自己就已经卖完了。
担心真不是多余的。毕竟每周最多能碰上这一下午,晚点真的就白排队了。

为啥不能多卖点呢?

每每被问到这个问题,阿婆总是不好意思地笑笑:

“阿婆手脚慢啦,今天卖的牛杂要准备好几天。”
周三,阿婆就要开始为周末出摊忙活起来。

购入新鲜的牛杂,调制配料,炒制花生酱,榨花生油。
周四一整天,要把购置回来的牛杂细细清洗。

每个细节清洗干净,避免腥气,然后开始烹煮。

锅里要有广州人最爱的柱候酱,再淋上前一天新鲜榨出的花生油。

这一锅好汤底,才能煮出好吃的牛杂。
到了周五,阿婆要把煮好的牛杂,一个个分拣串好,放在煤炉上焖煮。

一直低着头工作,阿婆的要背越发佝偻。
开业前一天,再准备新鲜的蔬菜、鱼蛋之类的配菜。

就这样,一周过去了,还得要周日天气晴好,阿婆才会推着那口大锅,准时出摊。
都知道阿婆的牛杂是怎么煮的,无非就是汤、酱、糖。

阿婆自己也从来不藏着掖着,谁想学就会告诉他。

可别人谁也做不出一样的味道
面对每一位食客,阿婆总是细心地剪着牛杂。

有人夸牛杂的味道好,阿婆就乐呵呵地说:

“Ho sei jiu ho”

好食就好。
这每周一次的牛杂,已经成了一代人的温暖和记忆

如今阿婆经济也好了,也不指望这一周200多块钱的收入。
那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地出摊?

为的是尽可能让那些充满期待的人,不会失望地离开。

街口那个弯着腰的老太太,和蒸腾的雾气,已经成了很多人心里,那个最温暖的剪影



阿婆牛杂为什么这么招人喜欢?

情怀当然有,最要紧的还是味道,和那份有人文关怀的坚持。

这卖牛杂的老太太,也许她不懂,但怀的是真正的匠心
相反,每个城市,都有一些个路边摊——或者不限于路边摊——总让人觉得“变味儿了”

郑州萧记烩面,洛阳马杰山牛肉汤,开封第一楼,虽然依然很美味,但都听到过类似的评价

可能只是咱变挑剔了,也可能是流水线生产的过程中,匠心皮还在,魂丢了

不管是因为哪种,终归是少了一道美味,着实可惜。
闲 聊 几 句
你在哪个城市?你有没有哪个最爱的路边摊?或者哪些摊子或者馆子,和小时候的味道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的?

欢迎留言分享给大家。

作为回报,后台回复“路边摊”,小编给你讲讲,我家乡那个让我念念不忘的小脏摊。

-END-


    关注 良库工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牛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