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期 最印象深刻的一堂MBA课

 

10月的第一周...



感谢给我薪水的500强们,还提供了很多培训机会,这些MBA课程也是蹭来的。不过上回我在学校遇到一个在校生,他说在校几年把所有MBA课程都蹭着听完了,顿时觉得后生可畏,还有,要学习的话,总能找到机会。

说回最印象深刻的,其实是一个小细节。有一回课堂上破冰,主讲人把我叫起来配合做一个游戏,非常简单的指令,就是坐下,起立,坐下,起立,最后一次他说请不要站着,我懵了几秒僵在那里不会做动作。

主讲人只是简单的总结以后少用点否定句就开始进入课题了。我当然明白在这种人数众多的场合,一般做个简单的小游戏能迅速召回大家的集中力以便开始上课。

可是我不禁在想,我为什么会突然进入失灵状态呢?为什么要少用否定句?我们在此之前也多次被教育要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因为会培养一个人积极的思维模式,这种相信A就美好相信B就丑陋的简单粗暴逻辑,明显不适合我们这个年龄。

不纯粹是惯性,因为才两个回合,我足够保证做每一个动作都是高度集中保持清醒有意识的。而是,我在听到否定句时,我的重心不在前面的不要,而是在于后面的内容。

否定句加一个具体的内容,我们会在脑海中迅速把这个具体内容可视化,我们学营销的人都知道可视化的东西是人最容易接受的。例如不要吃巧克力,我们会浮现巧克力的样子,然后多看几遍不要吃巧克力,你很有可能去买巧克力吃了。

我自己有一个更深刻的例子,我是不吃零食不吃宵夜的人,不是我强行控制这样,而是从小家里没这个习惯,所以压根对吃的没什么感觉,可是我有几次在临睡前吃肯德基了,因为群里有人要戒宵夜,她一再强调不要在晚上吃肯德基的辣味鸡翅(通常说得越具体画面感越强,人们越容易去执行),她当然没戒成功,我也掉进坑里去买了两次。

瞬间也理解了为什么经常看见孩子的父母一再强调不要做XXXX,孩子一般都会执意去做,不是孩子不听话,而很大可能是这个事情在他脑海里立刻浮现画面,他的注意力不在【不要】上面。

我把这个用在小孩身上,最立竿见影。有一段时间他爱抠插座的洞,威胁恐吓好多次不要不准不可以抠插座的洞,效果很一般,后来和他说手指放在有保护壳的地方,次数越来越少了。说不要湿着手去摸插座,可以替换成摸插座前搽干手,说不要打人,可以替换成手放在身体旁边。

将心比心,就算孩子特别听话特别有自制力,在听到不要动之类的话时,他们的认知能力很难像大人一样把否定句翻译出来正确的意思并且迅速执行它,就像我,也是懵了几秒才明白不要站着就是执行坐下。

当新年要许愿表决心时,少说今年不要吃零食不要逛太多街等,改成今年每天只吃正常的三餐,效果会好很多。

当否定句后面跟的是具体内容时容易形成画面,那么加抽象呢?只会更糟。因为加具体的内容,人们可以把它的正确意思翻译出来,就是画面的反对面。但是对一个抽象的事情加以否定,会更不容易执行,因为没有直接的方案。

例如工作上,上司说不要这个蠢的方案,蠢?很抽象。不能立马想到聪明的方案,因为两个人对蠢的界定都不一定统一。例如对小孩说,不要这么不听话,不乖,比较抽象,需要自己把不听话的行为脑补一下。

有一短时间我经常投诉老徐和小徐每次洗完澡都乱扔衣服,投诉说不要这么没责任心时,毛用都没有,投诉不要乱扔衣服,扔得更凶了,换成洗完衣服扔到这个桶,持续说几遍,直男们终于自觉遵守了,大概我提供了最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不用他们费脑子。

就是这节课,让我好好琢磨了不用否定句的真正意义,并用到我的生活中。当然,这是在变量数量可控的情况下才适用。人的行为受非常多复杂的变量影响,不一定每次都灵。

有人可能还会觉得为什么我说不要跑步,不要做作业,结果就真的不去跑步做作业了呢?哈哈,这涉及到另外一个范畴,因为跑步和做作业都是有点痛苦的,辛苦的行为,而吃巧克力吃零食这些是不费力,享乐型的行为,对于享乐型的只要出现足够的频率,不管前面再怎么否定,画面都召唤人们去享受,而辛苦型的行为要使人去执行,需要的画面不是这个动作本身,而是目标,例如你的脑袋里一直浮现跑步后非常粉嫩的皮肤和流鼻血的身材,你去穿跑鞋的几率会变大。

想想这两种类型的广告投放,是不是这个理?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带上以下小尾巴:

文By MissKaco,记录一个30+的独立思考,微信公众号:MissKaco2015


    关注 MissKaco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