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荟萃 中医源流漫谈(一)

 

讲者简介:沈谦益,民间中医昆仑派传人,又得到多位民间中医华佗派前辈的指点。临床上以三元色脉统御识证、遣药、用...



讲者简介:

沈谦益,民间中医昆仑派传人,又得到多位民间中医华佗派前辈的指点。

临床上以三元色脉统御识证、遣药、用针,以精简的中医治疗方法从事临床多年。
一、中医的概念

我们大家都是中医人、中医从业人员。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要考虑一下,就是中医究竟是什么?它的概念是什么?中医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它适应的领域又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解答。我们师门中对中医的概念是这样阐述的:中医是一门人天之际的性命之学。它的运用环境、考虑范围是在人天之际,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性命。从上面的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是在人天之际的自然环境下研究人体的性命之学,性命之学本身来讲,不止是肉体或者单纯的解剖。人之所以叫人,因为他还活着,活着的人和尸体有什么不同呢?在古人的眼里,人体尸体区别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人体、活体有他的精气,精气运行是最基本的区别之处。如果人的精气运行正常,就是这个性命正常的运行状态;如果运行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是生病了;如果人的精气不再运行,那就是生命体终结了,就变成了尸体。

二、中医的起源问题

关于中医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的说法。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上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小心碰到这碰到那,慢慢的发现出来的。可是如果中医学真是这样产生的话,有学者做了一个统计的计算,如果是这样一个穴位一个穴位、一味药一味药慢慢才形成一个体系的时候,先不要说,形成像现在中医这样庞大而完美的体系,就算形成稍微有点体系的东西至少需要二百万年时间。我们大家都知道,流传到现在,存于世间最早的一部医书是《黄帝内经》,那么《黄帝内经》是从哪来的呢?《黄帝内经》之前又有什么医书存在呢?

√ 巫师之说

在道门中有些传说,当然这些传说因为年代久远已经真的不可考证,再加上上古,就是汉之前,一些典籍大部分丢失,所以能够真正考证的机会也没有了。这个传说在说,中医的起源最起码上推到上古十大巫师,也就是《山海经》中谈到的十大巫师。在《说文解字》中有"巫咸初作巫"这样的说法,在《说文》和《吕氏春秋》中都有"巫彭初作医"的记载。

 三皇五帝之说

说到中医起源的问题,在过去的经典中经常会提到,中医、中国文化多出自三皇之说。在过去的经典中都提到着伏羲、神农和黄帝为三皇,为中华文化之祖,为中医之本源。在张大昌先生传出的《辅行诀》中开篇就是三皇像。

我们来看一下在过去的《路史》里面是怎么记载的。在《路史》中能谈到医药的只有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这三黄。在介绍伏羲氏中谈到"天出文章,河出马图,于是观象于天,效法于地,近参于身,远取诸物,兆三画,著八卦。以逆阴阳之徴,以顺性命之理,成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察六气,审阴阳,以赉之身,而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于是尝草,治砭,以治民疾,而人滋信。在炎帝神农氏的介绍中,也提到“乃命司怪主卜,巫咸巫阳主筮”。于是通其变以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磨唇鞭茇,察色鼻嗅,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病正四百,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其本草,过数乃乱。乃立方书。命僦贷季理色脉,对察和齐(ji),摩踵沌告,以利天下,而人得以缮其生。"

《路史》在对黄帝的记载中提到:"至岐山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挠正甲子,探五行之情,而定之纳音,风后释之,以致其用,而三命行矣。容成作盖天,宗六术以定气象。问于鬼臾(yu)蓲(qu),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对曰:"天以六节,地以五制。周天气者,六期为僃。终地气者,五岁为周。五六合者,岁三十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六十岁。千四百四十气为一周,太过不及,斯以见矣。黄帝亲事法宫,观八极,而建五常。谓人之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外,喜怒攻之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极咨于歧、雷,而内经作。谨候其时,着之玉版,以藏灵兰之室。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谨候其时,则可万全。命巫彭、桐君处方、盄(diao)饵、湔(jian)澣、刺治,而人得以尽年。"

从以上《路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的起源确实是这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开始慢慢传承出来。当然在道门里面还有各种这样那样的传说,比方说,《黄帝内经》里面的岐伯是巫彭的弟子,雷公鬼臾蓲等都是他的同门师兄弟。

√ 三干五支之说

在现有的存世的《黄帝内经》版本之前,还有一些已经丢失散逸的经典存在过。在《汉书》中记载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之说。当然在道门中,还有传承说,过去的三皇五帝,五帝各有一部内外经存世,这也涉及了道门中有几种传承说法,上古时期,中华医药有三干五支之说。古之三皇在《帝王世纪》中记载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为古之三皇,在《三字经》中也记载着同样的说法。五帝传说为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和金天氏(少昊)和颛顼帝。古人以五帝配五行,伏羲为青帝,神农为赤帝,轩辕为黄帝,金天氏为白帝,颛顼帝为水帝黑帝。传说中这五帝各有一部内外经传出,只是大多已经散逸不存。从三皇五帝的说法看,三皇就为过去经常说的三干,五帝就是过去传说的五支。三干之说从释法上来考虑,最典型的传承就是古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所以我们一直尊崇三皇五帝为中华文化之祖,也是中医之祖。它的学术体系就是以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为指导的。

但是在医道的释法上来考虑,伏羲、黄帝和颛顼为三干,五帝的青帝、赤帝、黄帝、白帝、水帝则为五支。按照释法三干说,伏羲帝释法的流传就是以后的天医。黄帝释法的流传就是现在的中医,也就是过去所说的人医法,颛顼帝的内外经所揭示的应该就是水医法,而炎帝神农所传的东西恰恰介于天医与人医之间,而白帝金天氏所传的释放正好在人医和水医之间。按照三皇所传的学说,伏羲帝重神,黄帝所传的学说重气,颛顼帝所传的学说重精,恰恰完成了人体三宝,精气神的论断。然而就像马新童老师经常所说的,现在的中医是残缺的,为什么说是残缺的?因为现在存在的我们所认识的《黄帝内经》,并非是三皇五帝时传出的《黄帝内经》。应该是其他这些五帝的内外经,或有散逸,经流传下来的东西的汇集本。因为是汇集本的原因就没有办法非常系统的揭示五帝的系统的内涵。所以在我们现在存世的《黄帝内经》的行文中,大部分在重视着气化,以气为核心的气话学说。而对于人体精气神中神相关的一些东西涉及而不深说。对于精气神中精的学说也是涉及而没有深说。三、中医理论体系及其科学性

下面我们再谈谈中医最基本的几个理论体系分别是什么?

在我们师门中经常谈到几个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第一,就是精气神学说。在现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中也谈到了这些学说。第二就是阴阳学说,第三就说五行学说,第四就是藏象学说,第五就是经络学说。我们从中医这么多年的流传来看,这么多年都没有离开五个基本的概念。只是不同的流派对于不同的概念的重视比例不同而已。以前有人提出来,你们的中医没有生理学病理学,所以没有西医这么直观这么科学。其实我们前面谈到的五个概念就是真正的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所有的病理生理离不开这五大概念。

前些年,经常有朋友去参与了一些关于中医科不科学的争论,当时,我就问朋友一些问题:你现在的所谓的西方的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把所有这些学科中的数学内涵拿掉的话会是怎么样。比方说,传统的机械设计,或者现在的电脑IT,如果把数学拿掉,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工具,来搞传统的机械设计,或者现在的电脑程序运行,是否可以真正的运行好?而把它们的这种学术概念用其他除数学以外的任何语言来描述,恐怕是很难的。

√ 古中医的数学体系

我要说的是在古中医中是有数学的,有它自己的数学体系的。这套数学体系,在我们师门中被称为太易太玄体系,所谓的太易太玄体系,太易的部分谈的就是民间所说的很善于搞关系,恰恰就是这样,在太易里面,说的就是任何一个事物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学说,在这个学说中有一定的数量关系体现出来。而太玄部分就是我们要探讨研究的:独立个体的结构的数理关系。而在古传三皇所传出的释法中伏羲帝所传出的就是以太玄体系这种数理关系所见长。颛顼帝所传出的水法就是以太易这种数理关系所见长。而黄帝传出的数理体系正好兼顾了太易太玄两种体系而居中的数理体系。

说到这,不能不提我们传统中国数学的概念。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数学中,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其经典位置一直是完全保留的。在周髀算经里面,侧重于体现事物间关系的数理关系。而在九章算术里更多侧重于单独事物的内在结构的数理关系。这样正好对应于我们古人所说的盖天法和浑天法。当然我们古人还有一个叫宣夜说,宣夜说的一些说法很好的解释了中医常用的气的内涵。但恰恰古中医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是说承载古中医的数学体系,九章和周髀被剥离出来了。这样我们中医体系就少了用数学体系来说理和运算的本领。最近有些老师在网上在各地在讲课,也谈到了中医中"象"的概念。本来在古中医中,"形"和"象"是不能真正分离的,而象的部分往往需要用一些外在关系的数理关系来更好的解释。而形的部分,恰恰是个体结构的数理关系更好的才能说明。也可以这样说,形和象就是一对阴阳的关系。是不能真正剥离的。


    关注 杏林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