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三十年波谲云诡,大批同行覆没!它凭什么风生水起,站稳第一梯队

 

有一种速度叫稳健。...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恰逢海通证券成立30周年。海通证券当前正以打造百年老店的胸怀全力推进公司发展,力求将公司建成以网上证券、财富管理证券、中小企业证券、机构业务证券四大业务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

 

在中国证券史上,海通证券也是成立30年来从未更名、从未被政府注资、从未被收购重组的唯一一家证券公司。是什么力量使海通证券不仅经受住证券市场大风大浪的挑战,而且发展成行业强龙?业界公认的答案是:海通证券有敏锐的前瞻眼光、稳定的管理团队、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稳健乃至保守的风控理念渗透到海通人的骨子里,不冲动,不赚快钱,不赚短期的钱。”海通证券董事长周杰如此概括公司的生存理念。

 

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海通证券,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面对面对话海通证券董事长周杰和总经理瞿秋平。

来源:券商中国(ID:quanshangcn)

左: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

右:海通证券总经理瞿秋平



对话主持: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  何伟

对话嘉宾:海通证券董事长  周杰

对话嘉宾:海通证券总经理  瞿秋平
01

建造四大业务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

作者:王玉玲
访谈目录


问题1: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恰逢海通证券成立30周年。海通证券不断发展壮大,仅员工数就从最初13名发展到上万名,海通证券的发展壮大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形势有何内在联系?

问题2:周杰董事长是证券业老人,又在大型国有实体企业工作多年,现在重回证券业,带领着海通证券扬帆远行,请问周杰董事长在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有何感触和思考?

问题3:海通证券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全面集团化发展。海通证券的集团化是出于怎样的战略思考?

问题4:海通证券的国际化出色,布点在14个国家和地区,业务风生水起。请给我们分享一下海通证券在国际化方面的成功经验。

问题5:过去多年,海通证券一直秉承的发展战略是致力于把公司建设成为以网上证券、财富管理证券、中小企业证券、机构业务证券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这些年来,海通证券是如何规划和执行这一战略的?未来将通过哪些举措来实现和巩固这一战略?

问题6:回顾2017年公司业绩,海通证券不仅整体业绩表现突出,而且各项业务发展非常均衡,请瞿秋平总经理给我们点评和分享一下公司2017年业绩。

问题7:海通证券大资管业务在业内举足轻重。去年以来,海通证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去通道化的同时,还加大主动管理的力度,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成功经验有哪些?在今年严监管、稳杠杆的新政策风口下,公司在资产管理端将如何发力?

问题8:证券市场创新工具也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信用衍生品业务,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股权质押、场外期权等,海通证券在这些业务上也一直名列前茅。作为后来业务,海通证券是如何在这些创新业务上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和优势的?从行业来看,相比海外投行,如何看待境内券商信用衍生品业务的发展现状。


券商服务实体经济切忌短视


何伟: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恰好也是海通证券成立30周年。海通证券不断发展壮大,仅员工数就从最初的13个人发展到今天的上万人,您觉得海通证券的发展壮大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形势有什么内在联系?

周杰:我们把海通过去的30年分为三个阶段:从1988年到1995年是“建起来”,那时候海通还比较小;从1995年到2005年是“站起来”,此时海通完成了增资扩股、股份制改造、收购黄海期货并成功托管甘肃证券、兴安证券;从2005年到2015年是“大起来”,特别是2007年登陆资本市场后几次补充资本金,使公司今年一季度末总资产达5700多亿、净资产约1200亿。海通这30年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抓住了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我们希望今后的十年,海通证券能真正“强起来”。



海通证券董事长周杰

改革开放,让海通证券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投向了海外。如今,海通国际已成为中资企业在香港发行市场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其单项业务和整体实力均居中资券商之首。
何伟:您是证券业的老人,又在大型国有实体企业工作多年,现在又回来从事证券,带领着这么一家优秀的证券公司扬帆远行。您在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感触一定非常深,可以和我们分享吗?

周杰:我举个小例子。2015年我在上实集团当总裁,旗下的上海发展(600748)定向增发的承销商是海通证券。2016年7月我调到海通证券,我的身份从甲方变成乙方。因为上实旗下的上市公司很多,有A股的、红筹的、A+H股的,都是海通的服务对象。因此,对于实体经济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我感触还是蛮深的。

坦率地讲,目前券商提供的服务大多是基于牌照的服务。如果真正为企业着想,就要改变券商服务实体经济的短视行为。所谓短视,就是说企业今年要融资了,券商就来服务了;明年没有融资,券商就不来了;可能后年又有融资,券商又来了。境内市场融资就是一种牌照服务,而企业需要的是来自券商持续的、长时间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

我在香港也工作过多年,还有另一方面感受。新经济的发展给投行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独角兽企业的发行上市,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为此类企业定价,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用多少倍市盈率能确定的,这就考验券商的销售渠道、定价能力和投研能力。我们一方面要帮助企业卖出股票,另一方面又不能让我们的投资者受到损失。


集团化国际化是为满足客户不同需求


何伟:海通证券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全面集团化发展。海通的集团化是出于怎样的战略思考?

周杰:海通证券的集团化战略是顺应经济趋势,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应运而生的,为客户,尤其是企业客户在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

当企业开始创业或者创业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海通证券的直投PE子公司可以提供股权投资服务;在企业上市之前,海通的融资租赁子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企业要上市了,海通证券可以提供承销保荐服务;上市后,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或向上下游延伸,海通证券可以提供再融资和并购服务;企业发展壮大了,海通证券还有其它服务,比如说上市公司的股权托管、股权质押等等;企业想到海外发展,海通的海外子公司还可以为其提供国际金融服务。

这种集团化的战略,使我们能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平台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这是一种全生态链式的融资服务模式。现在海通直投PE管理规模已超过300亿,去年是海通直投PE丰收的一年,所投资的企业成功挂牌的就有17家。海通的融资租赁子公司去年规模已达500亿,已成为集团重要的收入和利润贡献单位。
何伟:海通的国际化做得非常出色,布点在14个国家和地区,业务风生水起。其实国内的好多企业走出去是吃了亏的,甚至交了不菲的学费。您能否谈谈海通证券在国际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吗?

周杰:海通的国际化起步比较早,2007年就到香港开拓业务,但是真正取得成绩还是近几年。回顾十几年的历史,也非常坎坷。

如果总结海通的海外发展经验,我觉得海通主要是抓住了国家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的大机遇,服务于国家的“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

这些年,在国家资本开放、金融开放和“走出去”战略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逐渐发展海外业务。坦率地讲,海通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不是先和当地同行直接竞争,而是先帮助我们国内的企业或投资者在海外立足发展。香港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这些年来,境内许多企业在香港上市融资、在香港投资,现在又有了深港通、沪港通,今年香港交易所又修改了上市规则,我相信会有更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更多的投资者在香港投资,这些都给海通创造了很好的业务机会。

海通收购的大福证券曾经是香港最大的证券经纪商,拥有非常好的零售网络。海通收购后为它做加法,更名海通国际,然后为它赋能,为大福证券增加了投行牌照、研究咨询牌照,提升了它的竞争力,现在海通国际已经成为香港最有竞争力的中资投行。

还有一条经验是,我们把香港定位为整个海通证券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海通母公司每年都会派员去香港培训学习。内地团队与当地团队的融合过程就是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的过程,他们把海外经验和方法带回来,又会提升我们内地展业能力和水平。

瞿秋平:海通国际化过程,采用了“分步走”的战略,主要是通过海通国际控股旗下的海通国际、恒信租赁和海通银行三个平台来实施。



海通证券总经理瞿秋平

海通证券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立足亚太、辐射欧美”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并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两阶段”路径:第一阶段聚焦香港、东南亚等毗邻市场,积累经验,适时进入其它新兴市场;第二阶段通过积累经验逐步进入欧美成熟市场。2010-2014年,海通相继完成对香港大福证券的收购、H股上市及增发、以及对恒信金融集团的收购,构建了业内领先的海外业务平台,基本实现第一阶段目标。2015年完成对海通银行的收购,为开启第二阶段做好了战略储备。

现在,海通证券的国际化战略成效显著。我们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等1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行、子公司或代表处,境外业务收入贡献不断提升,协同效应正在显现。

2017年,海通国际证券投行业务继续保持领先,股权融资金额排名在港中资投行第一;中国离岸债券发行数量排名全体投行第一。海通银行是海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伊比利亚本地市场的专业知识以及在长达20多年的海外市场经验,立足于支持中国、欧洲、南美洲和非洲间的跨境业务交流,把海通的业务发展到更广阔的地理区域。



信息技术未来要引领业务发展


何伟:过去多年,海通证券一直秉承的发展战略是——致力于把海通证券建设成为以网上证券、财富管理证券、中小企业证券、机构业务证券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这些年来,海通证券是如何规划和执行此战略的?未来将通过哪些举措来实现和巩固这一战略?

周杰:过去30年,海通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还有八项主要任务,包括:扎实做大资产负债表,做强资产负债管理;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服务体系;加强跨境联动,推动国际化再上新台阶;加强集团管控体系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与金融科技向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强化党建引领,与经营发展深度融合;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积极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当然,我们的核心战略是“一张蓝图绘到底”,梳理成以客户为中心的“12345战略”,即一体两翼、三轮驱动、四根支柱、五大能力。同时,强调了基础设施和金融科技的投入,向一体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我们要求IT技术的角色从原来服务业务的发展,到推动业务的发展,再到今后引领业务的发展。

瞿秋平:事实上,在三年规划之前,海通就做了五年科技发展规划,现在我们把两个规划融合起来,在财力投入、人员配备、组织架构、基础设施的布局上都已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方案。

我认为在IT建设方面,中国的证券公司要集体直追,向商业银行学习。在信息技术这块海通要做三件事:

首先要树立愿景,明确目标。每一位员工的任务有什么,每年要做什么,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都要明确。

其次要强化自主可控,加大资源投入。没有投入不会有产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技术一日千里,如果没有投入,员工就只能单打独斗。现在券商的交易技术基本都是供应商提供,都是采购来的,但工农中建这些银行可不是这样。仅工行现在就有张江基地、珠海基地、北京中关村基地,他们有研发能力、有软件中心、有数据中心。海通今后的目标,就是对重点产品必须要有自主产权,在稳步提升IT基础设施自主可控能力的同时,重点聚焦应用系统自主可控能力的建设。

第三要加强核心团队建设,形成人才梯队。海通两年前引进了工行的毛宇星先生,出任海通证券的首席信息官,这两年公司上上下下一致的评价是在信息技术这块有了明显变化,以后海通证券还要高薪引进境内外优秀的技术人才。


海通未来发力的方向是非资本驱动业务


何伟:回顾2017年公司业绩,不仅整体业绩表现突出,而且各项业务发展非常均衡,请瞿总给我们点评一下海通证券2017年的业绩。

瞿秋平:首先我想打个比方,中国的高考,平均分数好才能上名校,去年海通收入280多亿,净利润86亿,靠的就是综合实力的平均分,比如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收入和ROE(净资产收益率)等,我们在行业的排名都比较靠前。当然,未来海通需要在技术含量更高、产品创新能力更强的业务方面有新突破。



对海外业务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冷静。伴随不断加快的国际化步伐,公司合规风控所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尽管海通国际现在有几十亿的收入和利润,一旦某个项目出现问题,资本可能立刻面临消耗,所以风险和防控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放。

海通要做我们熟悉的事、做专业的事。我们要不断提升公司员工业务素质、完善客户信息库、风险预警系统等等,加强合规风控能力。尽管海通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们还是感觉如履薄冰,像走钢丝一样。

未来海通证券怎样再上台阶?我觉得还是要坚持各业务条线齐头并进。经纪业务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还是公司稳定的收入来源,比如说股票交易、两融业务和股票质押业务等,要巩固好它们对公司收入和利润的贡献。

我们要把资管业务与融资租赁业务做起来。资管新规实施对大券商来说其实是个机会,我们会压缩技术含量不够、又缺乏资产管理特质的通道业务,提升我们的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判断能力和定价能力。

我们旗下的恒信租赁2年前的规模大概是100亿,我当时希望它在2至3年达到500亿,现在目标已经实现了,中后台架构也逐渐建起来。我希望未来2至3年,恒信租赁能达到800到1000亿的规模,成为中国投行中独树一帜的租赁公司。

我们另一块国际业务海通银行,去年业绩也有起色。但海通银行在海外的造血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们会给它时间,通过加强跨境联动、内外协同,将来它可以在港澳设分行,甚至再到内地设分行,将公司国际化的战略储备转化为战略优势,届时的海通证券将会和现在大不一样。


提升资产管理能力,注重业务创新


何伟:海通证券大资管业务在业内举足轻重。去年以来,海通证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去通道化的同时,还加大主动管理的力度,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能否介绍下其中成功经验?在今年“严监管”、“稳杠杆”新的政策风口下,海通证券在资产管理端将如何发力?

瞿秋平:资管业务作为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以及新的业务增长点,一直备受市场的关注。海通资管作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为公司在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面对国家去杠杆、降通道的要求,海通资管主动降低了通道业务和杠杆类业务的规模,以较为稳健的经营理念和坚持价值投资的投资策略在业内赢得了较好的口碑。2018年,银行系资管公司也应运而生,可以预见的是大资管行业将迎来深刻的变革,但同时也伴随着机遇。

未来资管行业的竞争将围绕主动管理展开,要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人才的培养、保留和发展是首要的。目前,海通资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努力,资管公司高管团队稳定且具有多年证券行业经验;资管公司自主培养了投研团队,为未来从事主动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资管公司的后台亦配备了经验丰富的合规、风控、运营等专业人才。公司也将持续为资管公司的发展提供资金、人员政策、渠道业务等方面的支持。
何伟:随着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创新工具也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信用衍生品业务,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股权质押、场外期权等,海通证券在这些业务上也一直名列前茅。作为后来业务,海通证券是如何在这些创新业务上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和优势的?相比海外投行,境内券商信用衍生品业务其实并不健全,您对此怎么看?

瞿秋平:海通证券始终将创新作为推动战略转型的关键驱动力,充分考虑创新在公司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建立了金融创新的相关机制,并顺应业务发展需要,以客户为中心,按照专业化分工,适时对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优秀的执行能力,海通证券多次被监管机构指定首批参与新业务试点。公司创新业务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如公司客户融资类业务总规模位居行业前列;柜台市场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行业领先;创新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上升,对传统业务形成有效补充,为公司培育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首先,公司大力推进监管机构推出的各项创新业务,首批获得多项业务牌照,包括融资融券、约定购回、股票质押、柜台市场、基金托管、报价回购、另类投资、股指期货、期权做市、自贸区、沪港通和深港通、FOF基金等等,建立了显著的先发优势。

其次,公司不断加快自主创新,为客户提供创新的业务解决方案,丰富境内外客户服务手段。例如,在债权融资业务方面,发行了国内首只“中小企业集合债”、首只“可续期债”、首只“省级平台公司项目集合债”、首只“超长期限债券”、首只“项目收益债”、首只“绿色债”、首只“连结债”,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金融创新奖;公司在国家发改委企业债券主承销商信用评价中排名第一,连续两年蝉联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优秀承销商。

在并购融资业务方面,“招商蛇口吸收合并招商地产”项目作为央企地产重组样本,成为深交所首单A+B股转A股整体上市案例。在投资业务方面,推动FICC平台建设,成为首家进入上海黄金交易所大宗询价业务平台的证券公司;积极开展国债期货套利业务、黄金租赁业务、利率互换业务、跨境业务,多项业务均为国内券商首创;权益类量化投资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柜台市场业务方面,首家开展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柜台市场的挂牌转让业务。
01

社长手记丨有一种速度叫稳健

作者:何伟 | 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
在走进海通证券前的讨论会上,分析师特别强调:海通证券是唯一一家迄今没有更名、未被政府注资、未被收购重组过的大型证券公司。换句话问,一批证券公司出道打天下,凭什么只有海通证券举着大旗走到了今天?

我们得到的回答是:行稳致远。

无论2005年前后的证券乱象、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是2015年股市的异常波动,都没有对海通证券各项业务造成大起大落。海通人对“行稳致远”的理解是只有“行稳”才能“致远”,要“致远”必先“行稳”。

“行稳”,是指海通证券一贯秉承的“稳健乃至保守”的风险管理理念。“稳健乃至保守的经营理念渗透到海通人的骨子里,不冲动,不赚快钱,不赚短期的钱。”海通证券董事长周杰如此概括公司的生存理念。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偏保守的经营哲学,才成就了今天的海通证券。

30年来,正是靠这种有些保守的理念,保佑海通穿越多个市场周期、业务周期和行业转型发展的高峰低谷,从“建起来”到“站起来”,再到“大起来”,步入现在的“强起来”新阶段。

问题是,30年中国资本市场波谲云诡投机猖獗,海通是如何做到行稳而不急?

在黄浦江一侧的海通大厦里,与董事长周杰和总经理瞿秋平一席攀谈,我发现“行稳”离不开坚守的两个战略。

一是集团化均衡战略。海通证券各项业务不仅规模大,而且整体发展均衡。海通证券不偏科,业务结构均衡,依靠综合实力的平均分取胜。用分析师的话说,“海通证券属于各项业务齐头并进,几乎没有短板的证券公司”。当企业开始创业或者创业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海通证券的直投PE子公司可以提供服务;在企业上市之前,海通的融资租赁子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企业要上市了,海通证券可提供承销保荐服务,如发债、IPO;上市后可以提供并购、再融资服务;企业发展壮大了,海通还有其他服务,比如说上市公司的股权托管、股权质押等等。现在海通证券直投PE管理规模已超过300亿,融资租赁子公司的规模已达500亿,成为集团重要的收入和利润贡献单位。这种集团化的战略,使企业能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平台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这是一个全生态链的融资服务模式。

二是国际化战略。行走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条腿总比一条腿走得稳,东方不亮西方亮。2010年收购香港的大福证券、2015年收购葡萄牙圣灵投资银行、在亚欧南北美洲布局14家分行子公司。如今,海通国际已成为中资企业在香港发行市场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其单项业务和整体实力均居中资券商之首。海通证券的国际化不是简单在海外设个机构,而是要立得住。海通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不是先和当地同行直接竞争,而是先帮助我们国内的企业在海外立足发展。

“行稳”的烙印深深地渗透到海通证券所有的业务条线。曾经在万国证券工作了4年的周杰,深知证券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认为证券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管控风险,决不干“操白粉的心,挣白菜的钱”。周杰提出了“时时合规、人人合规、处处合规”12字风控原则,要求员工8小时以外只要谈及与工作都要合规,前中后台每位员工必须合规,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海通证券员工在展业时要合规。

凡靠机灵挣快钱热钱的,不是这次、就会是下次跌倒在赛道上,或是被罚下场。跑马拉松的人一定是有耐力和耐心的选手,看似慢跑,甚至有些笨拙,实则能跑得很长很远。真正的胜者,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其中的道理很像龟兔赛跑,但摘取奖牌的往往是大巧若拙者。

道理我们都明白,实际操作中,能投机还是投机,能抄近路还是抄近路,特别是在这些年浮躁喧腾的资本市场。

“海通证券30年的文化一直坚持稳健乃至于保守的风格。”总经理瞿秋平说。也许正是依靠老老实实的合规合矩,这家从零开始的证券公司,在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同行覆没在市场的波涛中,一大批行业精英跌倒在金融市场的博弈中,却能够守身如玉穿越行业周期和市场风浪,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证券公司之一,各项业务始终立于行业的第一方阵。

竞技场上,还有一种速度叫稳健。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约见资本人》

创业和投资都需要大智慧,成功创业的背后,肯定有丰硕的投资回报。本书一定能给创业者和投资者很有价值的启迪。

  ——李迅雷

   

   (点击封面可直接购买)


    关注 新财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