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控制到多少最好?有什么降血糖的好方法?

 

糖尿病血糖控制到多少最好?有什么降血糖的好方法?...





糖尿病的治疗目的就是让血糖达标,血糖达标的获准就是不得并发症症,大量医学研究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显著地降低糖尿病人发生各种慢性并发症的概率,尤其是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一、糖控制目标——各人各不同

严格控制血糖固然益处多多,但低血糖的风险也随之加大,而严重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更甚。因此,对血糖控制目标的制定,要兼顾利益与安全,换句话说,要使减少并发症的效应最大,而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最小。

本着这一原则,我国制定的成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为: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8.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

【不同人群,标准有别】

空腹血糖不超过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8.0mmol/L这个标准,主要适用于普通成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人群。其实,许多人的血糖控制目标与一般人群是不一样的,比如青少年、孕妇、老年人,都有各自的控制目标。

(1)糖尿病儿童:

由于儿童的饮食不可能很规律,日常活动量变化较大,并且缺乏对低血糖的自知力及应对手段,如果过于追求血糖达标,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还可能因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因此,应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餐前(包括空腹)血糖控制在5.0~10.0mmol/L就可以。糖化小于7.5%为理想,在7.5-9.0%之间是控制一般。

(2)糖尿病孕妇:

高血糖对孕妇及胎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糖尿病孕妇的血糖一定要严格控制,使其尽可能维持在正常人的水平。

事实上,我们在向别人撒谎之前不得不向自己撒谎,因为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世界,一切都变成了虚拟状态和虚假情感,所以有必要将谎言进行到底,将谎言推进到某个可以引爆的节点。这样我们就不能再撒谎了。或者我们就死去。 by 比尔盖·卡拉苏

糖尿病妊娠者餐前及睡前血糖不应超过5.5mmol/L,餐后1小时不应超过7.8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应超过6.6mmol/L,如果高于这一标准就要及时干预。



(3)老年糖尿病患者:

与成年人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较大,而且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患者可在没有明显低血糖先兆的情况陷入昏迷状态;另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这都是很危险的。

因此,老年患者的标准也比成人相对宽松,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2.0 mmol/L即可。

(4)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对于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或血糖波动大、频发低血糖的患者(如“脆性糖尿病”),或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糖尿病患者,或者有晚期癌症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也应适当放宽,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0mmol/L,餐后2小时不超过11.0mmol/L即可。

二、糖尿病控制血糖的新理念——精细降糖,平稳达标

为此,国际上提出了“精细降糖,平稳达标”的最新理念。按照这个理念,控制血糖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血糖总体水平的控制;二是对血糖波动性的控制。简单地说就是:既要降低高血糖,又要防止发生低血糖。

糖友要注意防范低血糖,通常要在两餐之间和临睡之前通过加餐来平稳血糖。这样会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几率,避免危险出现。(加餐方法可返回平台发送关键词:加餐)



如何避免血糖发生明显的波动?糖友除了控制饮食以外,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以及正确服用降糖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餐后血糖的升高和波动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危害?

一天当中,人的血糖是在不停的波动和变化的,而人体餐后状态占全天2/3的时间。餐后血糖的升高和波动产生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点:

1、餐后高血糖及波动与大血管疾病有关:研究表明,餐后血糖与心梗和全因死亡风险显著独立相关,糖耐量受损比空腹血糖受损的心血管生存率更低。



2、餐后高血糖及波动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有关:多项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可增加冠状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两者间存在相关性。

3、餐后高血糖及波动与氧化应激相关:平均血糖波幅和餐后血糖升幅与氧化应激线性相关,随着餐后血糖升高,氧化应激反应发生升高。

4、餐后高血糖及波动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增加有关。

5、餐后高血糖与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相关:研究显示,餐后血糖水平的显著升高(>11.1mmol/l)与整体功能、执行功能和思维集中功能负相关。

所以,糖友出现并发症,不仅与高血糖有关,还与血糖的波动有关,即:血糖的波动性越大,糖友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就越高,其预后就越差。

因此,糖友在治疗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又要尽可能地降低血糖波动,只有这样,才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四、糖尿病人用什么方法降血糖好?

(一、糖尿病怎么吃降血糖?

1、糖尿病人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膳食纤维可延缓糖的吸收,降低血糖、血脂等,糖尿病患者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以30克左右为宜。



2、糖尿病人合理分配饮食、安排餐次

每天早、中、晚餐能量按25%、40%、35%的比例分配。可酌情采用少食多餐、分散进食的方法,以减轻单次餐后胰腺的负担。

糖尿病友可将一日三餐分4~6次吃,防止一次摄入过多热量而导致血糖急剧上升。少食多餐可使机体不易在两餐之间出现饥饿感,避免胰岛素大量释放,减小低血糖的风险。

研究发现,豆类能帮助稳定机体血糖。这是由于大豆富含膳食纤维,消化慢,因此在带来饱腹感的同时不会快速升糖。在米饭或米粥中加入豆类(如红豆、绿豆、黑豆、芸豆等),可以明显延缓食物的消化吸收速度,且餐后血糖不会升得过高,相当于降低了主食的升糖指数。

5、糖尿病友晚餐吃一份蔬菜

蔬菜中所含的膳食纤维、维生素与矿物质不仅可增加饱腹感,还可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

糖友应选择多种蔬菜,油菜、生菜、白菜等蔬菜应常吃,并且一日三餐都要吃一定量的蔬菜,每日摄入量为300~500克。



(二、糖尿病怎么通过运动降血糖?

1、糖尿病友每天步行至少1500米

糖尿病人坚持第天运动 ,可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降糖效果更佳,这已是共识。建议糖友每天步行7000~10000步,距离是4500~6000米。

对于老年糖友及腿脚不灵者来说,每天应步行2000~3000步,大约1500米,并辅以其它运动。

糖尿病友每天锻炼肌肉10分钟

糖友不妨每天锻炼肌肉10分钟,先绷紧肌肉再放松,这样一来,机体大多数肌肉都能得到锻炼,有利于降糖和改善血液循环。

肌肉锻炼属于无氧运动,如果与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相结合,控糖效果会更好。

2.运动强度

临床可用心率储备法或目标心率法确定运动强度。目标心率=(最大心率-静息心率)×运动强度%+静息心率。

3.运动频率

每周3次以上,每次30~60分钟。同样的合计运动时间,多次短时间效果优于少次长时间。



4.运动时间

需考虑患者是否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不建议在胰岛素活动峰值时运动,因为可能发生低血糖。此外,由于有发生运动后延迟性低血糖反应的危险,因而,睡前也不建议运动。

(三、糖尿病人降降体得要以帮助稳血糖

糖尿病病人每日总能量的设计量以维持健康体重为原则。可以身高(米)的平方乘18.5作为健康体重的下限,身高(米)的平方乘24作为健康体重的上限。超重或肥胖者应再加限制,消瘦者可适当放宽能量摄入。

长期持续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统计表明,糖尿病在体重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仅为0.7%,体重超过正常值20%,糖尿病发病率为2%;体重超过正常值50%,其发病率可高达10%。中度肥胖者的糖尿病发病率约增加4倍,而极度肥胖者则增加30倍,糖尿病的危险与肥胖持续时间以及肥胖程度有关。而且,腹部型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臀部型肥胖的人,腰围/臀围的比值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成正比关系。



目前我国肥胖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发病率也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使人担忧的是糖尿病人的年龄逐渐提前,临床上看到少年、青年患者增加显著,其中最多的是肥胖者。肥胖可合并许多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低减、胰岛素反应不敏感(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代谢紊乱常可引起糖尿病。

(四、 糖尿病人养成良好睡眠血糖好



8、晚上11点前入睡

糖尿病友应在每晚11点前入睡比较合适,最晚不能超过12点,并保证每天7~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研究表明,睡眠过少会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较难控制。

古人曾有睡“子午觉”的习惯,也就是说23:00~01:00机体应处于睡眠状态,这样有利于进入深度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加微信公众号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告诉您几个稳血糖的技能


    关注 糖友同伴支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