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白丨穹顶之下的看见

 

看见,让我们看见了什么?...

文 ▏银铃


本来是想写崔永元的,孰料下笔的时候脑海里却冒出了柴静的名字。

用周末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柴静的《看见》,有许久未曾出现的热泪盈眶的酣畅感。

说实话,柴静已经许久没有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最后一次引起波澜的该是那部自费拍摄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赞誉者有之,毁谤者亦有之。我也去看了,整部片子处处充斥着“柴静式”的风格,理性,逻辑感强,一针见血。

也许,这就是柴静作为一名曾经中国顶级调查记者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职业素养。嗯,如果斐哥还混迹在朋友圈的话,他一定会诙谐地评价,这才是柴静!!!可惜,柴静早已远遁江湖、该是为她夫女洗手做羹汤去了吧,斐哥也不知躲在横店哪个旮沓心无旁骛地创作他的剧本呢。总之,江湖日远,我们貌似都离开了许久许久。

久到如果不是重新翻读《看见》,我都忘了那些我们曾把结着灰的厚重窗帘全部拉起来、躲在教室里看斐哥给我们放《面对面》、《新闻调查》以及后来的《看见》,美好而又略显荒谬的青春岁月。那应该是2010年前后,斐哥作为刚毕业不久的讲师来给我们上“新闻摄影理论”专业课。额,其实这真的是一门无聊透顶的专业课。我们听得不知所谓,斐哥也上得了无生趣。嗯,那就索性看视频吧。

斐哥也不知从哪里翻来了一堆视频,什么《杨澜访谈录》、《一虎一席谈》以及柴静系列的作品。刚开始,我们像看有趣的故事一样去看这些视频。也常被杨澜的睿智、胡一虎的幽默以及柴静的犀利所震撼到,然后发出赞叹的响声。但说什么新闻素养和新闻理想,没有的。而实际上这些视频却让我们的后来受益良多,我想,这应该感谢斐哥。

好吧,闲话不说,我们说回柴静的《看见》。

那时候,我们看的《看见》还是一档电视节目,柴静也没有把它们变成文字集结成册。那时候,相比杨澜和胡一虎他们,柴静的名气还是弱了些。但我却只崇拜她,又或许这最初是源于我们班男生的戏言。那会儿,他们都叫我小柴静。

因着这样的缘故,我不自觉地在心里对她生出了几许亲呢。看了视频还不够,我又去翻她的博客。那时候,博客还是十分活跃呢。而怎么来表达对偶像的崇高的敬意呢?!我以为,最好的方式是去持续地关注她的博客。不过,2014年5月1日以后,柴静再也没有更新过她的博客了。也许,这就是一个时代结束的暗示。

泥沙俱下,谁都无可幸免。

柴静写的博客文章真的是好。讲真,相比她做的视频节目,我更喜欢她写的文章。她不是舞文弄墨那种好,很少能找见她用什么特别出挑或艰涩的词句;她的好是内容,文字细密,信息量大,像个电影里的长镜头,从从容容地白描。你以为演完了,才不是,她换个角度喘口气接着来,又是一个新层次,一些更深的东西。没有戾气,写得踏实。

对了,后来集结成册的《看见》,大部分的文字也是从这博客里整理出来的。很值得读。


    关注 如果你也爱读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