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阳:宁海城外桑州驿  霞客笔下台郡道

 

九月二十日,天阴,却非常适合驴走。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经过详尽的准备,组织了“当年古驿霞客指,而今桑州人心向...






九月二十日,天阴,却非常适合驴走。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经过详尽的准备,组织了“当年古驿霞客指,而今桑州人心向”的驴走活动。驴走从徐霞客当年的投宿地岔路口为起点,沿当年的台郡古道,向桑州出发。岔路口经历史的变革,早已改变了模样,好在当年的指路碑尚立于路口,从字面上依稀可辩落款年代中有一个“清”字,因此,可以确实此碑为清代遗物。

驴队共十九人,其中有宁海徐霞客研究会的理事与会员,岔路与桑州籍驴友,徐学爱好者与驴走爱好者。特别是桑州驴友,在这次驴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开路先锋。从岔路口至高坛自然村的短短一公里路,我们就从田间至山脚,来回走了好几趟,好在当地村民热心指路,才得以从一条被杂草埋藏的古道穿出。过了高坛,至桐洲,再也没有古道,取代的是宽阔的水泥或柏油马路。我们从甬临线过白溪进入桐洲自然村,据记载桐洲始建于唐代,有文字表明为公元804年,距今已逾千年。原为王章二姓,现在王姓渐稀,以章姓为主。一条古道穿村而过,古道两侧至今依然保存着古祠、古庙与古路廊。其中路廊很有特色,为一溜长廊,估计,当时来往的客人太多,长路廊可供众多过客憩息,其次,也可供当地百姓摆滩做生意。长廊西侧有一老宅,非常有特点,为典型的明清古建筑,四合院,石子道地,马头墙,据说防火功能了得,属风水学上的莲花地。

出了桐洲村,古道被公路截断,只有渡头村南的小庙还在。据桑州驴友回忆,原先的古道应该是经过小庙的。找了许久,我们也没找到古道,只得沿高速公路路基下面的小道南行。约一公里,终于找到被截断的古道,原来,从桐洲村南到桑州岭脚的那段古道,已经埋没在高速公路之下了。古道被杂草淹没,拨开草丛,一条保存完好的青石子古道,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古道很宽敞,比平常见到的古道要宽许多。古道依山傍水,特别是那条清澈的小溪,发源于王爱山,溪石幽雅。前行不多时,路突然断了,眼前是茫茫杂草。经过周老师与桑州驴们的艰辛寻找,在找到原先路廊遗址后,又找到了小溪上的古桥遗址,这才好不容易找到了上山的古道。一百多公尺的桑州岭,在这些强驴的脚下,不到一袋烟的功夫,就攀至岭顶。本想直接从公路东侧的古道下至桑州街,周老师讲岭头庵是一座古庵,以前远近闻名,要进去探一个究竟。
古老的岭头庵早已不复存在了,在原址附近,拨地而起,又建起了一座新的寺院,取名“青云寺”,有僧尼若干,居士少许,香火甚是旺盛。合着有缘,寺内智慧师太得知我们是寻踪桑州驿而来,仿佛是遇到知音一般,热情挽留,尽心招待,提供午餐。午餐仍正宗的桑州手擀面,和面的菜,是寺里自种的,大家都吃得“呼呼”作响,满头大汗,尽管是素面,却是人间美食。吃完午餐,智慧师太向我们讲解了青云寺的前世与今生。古时的桑州岭,为宁波至台州的要道,海拨156米,以南为桑州,北为岔路口。岭头原有宽三间,长九间的官道长廊,南北走向。长廊内两侧供设茶堂、点心、雨具等,故又称茶堂路廊,供南来北往的旅客,憩息伫足。长廊中间段,有宽四五米的台阶,直通青云寺,寺院背枕高峰。高峰顶端建有烽火台,曰“青云烽火台”。相传长廊内建有驿站,供来往官商旅人入住,被传为是曾经的桑州驿。但个人认为,岭头驿站应该属于古时供过往旅客投宿的驿舍,相当于现在的旅馆。桑州岭北侧的桐洲坑上,有上下二龙潭,位于岭脚路廊上方,龙潭侧有我佛如来的天然石像,为侧面形象,从智慧师太所拍的相片上观察,可用维妙维肖来形容。


别过师太越过公路,踏上了曾经的台郡古道。古道保存得出奇的完好,尽管路面被青草掩没,但青石子路面依然清晰可辩。古道很是宽敞,昭示着昔日的辉煌。此时,天空飘洒着不大也不小的秋雨,我们走进了桑州街头第一村田孔周,也即桑州上街头。

据同行的二位老桑州回忆,村口有路廊,驿站就在路廊附近。我们在路口发现大量的基石,显然是从倒塌的路廊中集聚起来的。至于驿站,多数认为在现今的桑州小学内,个人认为,到是比较可信的。因为,官驿一般都是有一定的规模,尤其是西南重镇的桑州驿。据县志记载,明初时设驿,有驿丞驿卒各一名,驿丞官衔为正九品,奉禄稻谷二石,当时驿站内设驿丞厅,供办公用。而学校的用地面积不在小数,建在村中心,不可能去拆掉民宅建学校,故以前学校都是征用祠堂与庙堂,将古驿站变成学校,当不无可能。我从包里取出智慧师太临别时送给我们的岭头路廊方位草图,图下方有几行文字注释:“桑州驿所在地,桑州古街,古道官路穿街而过,建古驿时就早有桑州古街,桑州古街因地处两府四县交接点,自古人口密集,商贸兴旺。”古街早建于古驿,这就说明,驿站不可能在街内,在街口顺理成章,也应证了徐霞客在游记中的记载:“其东南十五里为桑州驿,仍台郡道也。”

从田孔周走进桑州老街,街口立有一座古井,井水清澈,村民依然在使用,井旁有红石打成的水槽与洗衣石。老街宽逾5米,青石子路面,街屋两侧有街沿,可供摊贩摆商品与座憩所用。街长愈500米,东西偏南走向,近一半是纯石子路面,西面那部分被水泥路面所替代,实在是可惜。难能可贵的是,500米老街,其沿街房,基本皆是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是真正的明清时代的老街,价值连城,是一只名副其实的赤金饭碗,华东地区少见。6米宽,500余米长的老街,不难想象,古时的桑州街是何等的繁华与辉煌了。那时候,每逢初五与初十市热,一定是人山人海,方圆十里蜂拥而来赶集的百姓们,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车马难行。倘若,有逢市热想过桑州街的官贾贩夫,就象现在的堵车,除非插翅飞过。旧时的桑州,台郡古道东有桑州岭,南有麻岙岭,皆地处于荒山野岭,盗贼遍生。因此,过往者,无论是官贾,还是行人草民,途经桑州街,必定是要留宿过夜,以保平安。相传古时有一首民谣:“桐岩岭高山贼生,麻岙岭长哭爹娘,桑州岭顶得安生。”意思是:只要走过险恶的桐岩与麻岙岭,到桑州岭头就安全了。据此,桑州街是台郡道上的一处温馨驿站,官驿与民驿并存。完全可以定论:徐霞客笔下的桑州驿,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官驿,是乡镇一级,县府派出机构,相当过去的区公所。距岔路口东南方向15里,也即现在的桑州街口。

桑州镇是明清时代宁海西南部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一代游圣徐霞客在昔字如金的游记中,留下十五个文字来记载桑州驿,也就让人不难理解了。徐霞客精准地把“台郡道”定位于岔路口以南,是因为以北一段与其他古道共用,比如石梁道。而岔路口以南的古道,则是真正的上通甬杭,下达台温,南及闽粤的明清官道,其地位与重要性,想当于现在的沈海线,桑州驿地处宁海段台郡道的中心。在宁海的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座古驿与古铺,也都发挥过各其的重要作用,象当年崔溥笔下所记的白峤驿、桐山铺等。但个人认为,单从徐霞客游记中就可以读出,当时的桑州驿,是独占鳌头的,其在宁海县政府诸多派出机构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从下街头出来,便是清溪岸边,相传明清时代,清溪边有一座清溪桥,24孔石板平桥,长84米,宽1.1米,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当时的县令曹学程首事改建。现在这座古桥早已不复存在,取代的是二座混泥土现代桥梁。

在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向桑州的风水山屿山进发。据说,屿山酷似凤头,屿山东南为回龙山,回龙山脚有观音岩。桑州确是风水宝地,有龙有凤有观音菩萨在保佑。经过一座叫“霞楼古庙”的地方,周老师停住了脚步,告诉大家,这里是当年桑州中学的所在地,原为田孔周村祠堂,与霞楼古庙连成一体。我们走进里面,古建筑风骨犹存,只是早已成为危房。不过巨大的廊柱与戏台依然是那样的令人赞叹。屿山不高,不足百米,现在成为桑州百姓的休闲场所,相当于镇级公园。

下屿山,向东南方向行不多远,便是回龙山脚,在甬临线的一个十字路口,即往东至沙柳,往北至宁海,往西至桑州老街,往南至台州。路口有一岩石,石下有一小溪,却早已断流。据说这块岩石便是著名的观音岩,当年修筑公路时,被炸药毁坏了。观音岩下原有一龙潭,深丈许,现在被填。

从桑州街回来,感慨万分:有人点石成金,更多的是有人捧着金饭碗在讨饭。去过杭州西湖的人都知道,湖中有三条长堤:白堤、苏堤与杨公堤。这是杭州府从唐至明代的三位行政长官,即白居易(唐)、苏东坡(北宋)、杨孟瑛(明)在治理西湖时,留下的经典之作,早已载入史册。这三位哲人与徐霞客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敬畏自然,信仰科学。绝不拍着脑袋行事,也从不搞形象与政绩工程,不为名,也不为利,踏踏实实为人民办实事。奉行着同一个理念,同一个思想:“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2015年9月

——END——
作者:杨晓阳,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会员。

编辑:野客。



你想参加我们的活动吗?请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原文,加入我们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关注 宁海之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